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闽南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2)

时间: 燕妮639 分享

  4、闽南泉州地区的普度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本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度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度、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谱”。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度”。普度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度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度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度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度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4、5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5.冲绳的孟兰盆节

  冲绳地区按旧历举行祭祖,称为“旧盆”,是“旧历孟兰盛会”的简称。一般是七月十三到十五的三天期间。仪式过程:农历七月十三清晨家里的男性去家族墓地迎接祖先回家过节,然后开车或步行直接回家,途中不得拐到别人家或在其它地方停留。理由是祖先的灵坐在汽车上或附在该男性的背后。祖先还会带因各种原因早逝的家人的魂一起回来。

  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在家里供奉祖先牌位的“佛坛”上祭供各种祭品,一日三餐都要在用餐前给祖先们供奉鱼肉饭菜、茶、酒、汤,10至15分钟后,端下供品一家人进餐。在外工作就学的子孙们大多十三或十四日赶回老家,进门先给祖先送上食物礼品、敬香、行礼、与祖先一起生活数日并逐家拜访村内的亲戚。七月十五晚饭后全家人集合在佛坛前举行仪式烧纸钱,在自家门口摆放“礼物”请祖先带礼品回去,明年再来。

  据观察,“旧盆”期间人们各回祭有自己祖先的老家或父母家,妇女提前给娘家的祖先送礼,正日子要随夫回婆家。各家各户来访的人都是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很少见朋友专程来访的,社交圈并不大。整个节日期间没有看到祭孤魂野鬼的行为

  6、日本本岛的盂兰盆会

  日语称7月15日前后的相关仪式为“盂兰盆会”,称“盆”。过去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三天举行各种祭祖仪式,以村落或城市居民小区为单位还要举办“盆踊”大会,人们围成大圈边转圈边舞,以娱祖先。日本于明治5年正式采用西历、废除使用农历之后,传统节日习俗的大部分按西历即阳历举行,但是本岛多数地区采用了推迟一个月举行,以阳历8月15日为“盆”的做法,称为“旧盆”。一般是8月13、14、15三天算作孟兰盆会的节日期间。

  日本本岛东部的做法是:人们在家里用竹竿、蒲草席捆扎好祭祀专用的台子“盆棚”、“精灵棚”,部分地区有茄子、黄瓜插四条腿做成“牛”、“妈”迎接祖先,请祖先乘坐牛、马来去。如果家里有夭折的人(它不能做为时正式祖先享受一般的祭祀)就再搭一个低矮的小“盆棚”供其栖身、分享祭祀。第一天到墓前接祖先回家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在墓前面点香祈祷之后,双手放背后,做背人动作表示背祖先回家,或者在墓前点燃纸灯笼里的蜡烛,请祖先之魂随其回家。在盆棚上摆放祭品、每日燃香、供茶饭、祭祀祖先。最后一日的晚上全体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回到坟墓,在墓前点香、行礼、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仪式。部分地区第一天在自家门口烧一小堆火,称“迎火”,最后一日的晚上烧“送火”,在自家门口迎送祖先,西部地区的“盆”仪式行为大致相同,只是在最后送祖先时一些村落把祭品投到河里顺流漂走,意味请祖先顺水回去,礼品也顺流送到祖先那里。

  “盆”期间很多寺院举行“施饿鬼”仪式,很多地方的僧侣还挨家挨户去上门念经,人们付给僧侣一定金额的“谢礼”。最近一年内新去世者第一次在“盆”期间回来,叫做“新盆”,新盆的人家要在门口张挂特殊的灯笼“盆灯”,一般提前一天开始接祖先回家,并要专门请僧侣来念经。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本岛民间的“盆”仪礼与佛教有关联。

  二、观察与比较

  现将上述各仪式行为的基本要素简述如下:

  1、仪式名称:上述个案里福建地区除泉州叫普度之外,都是七月半、鬼节等民俗称呼;冲绳和日本本岛称作盂兰盆会。其中,普度、盂兰盆会是两个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仪式名称。“普度”,是佛教指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之语,孟兰盆来自梵语ullambaoa,意为解救倒悬之苦。孟兰盆会·盂兰盆节起源于孟兰盆经所载目连为救母遵照释迦教示,于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的故事。历史上把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超度先人的盂兰盆会又叫做普度大会,将二者同视,由此可推知日本和泉州的仪式名称最早的来源是同一的,不管其实质内容如何,仪式名称都是借身佛教仪式的。

  2、祭祀对象: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祖先,第二类的祭祀对象概念上比较模糊。血缘和非血缘都包在第二类的对象内,有野鬼、鬼魂、野魂、孤魂野鬼等称呼。诸多称呼里的“鬼”,可以解析为多层含义,因此这里想避免用“鬼”这一含混概念。在此将第二类归纳为两种,本文权称其为第一魂群、第二魂群;第一魂是指本村或本家族死在外面的、夭折的、无后人的人之魂,第二魂群是泛指与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无家可归、无子孙祭祀因而到处游荡的“鬼魂”,是佛教仪式普度和盂兰盆会的“施食·施饿鬼”法会祭祀的对象。根据田野调查得知,在人们的意识里,第一魂群会有时给人们闹些小问题但不会危及整个生活甚至生命,第二魂群对人们生活、生命有一定威胁性。

  冲绳、日本本岛基本上只祭祀祖先,夭折的家人即第一魂群也在祭祀期间的受到妥善接待,在自家享受祭祀。闽北一般也只祭祖先。闽西有多种组合形式。祭祖先和第一魂群的村落、祭祖先和第二魂群的村落。闽东福州上午祭祖先下午祭第二魂群,闽南泉州七月半祭祖先,轮流普度日祭第二魂群。从个案看,闽东和闽南祭祀祖先和第二魂群,祭祀对象地区分得比较醒目。

  3、仪式特征:分析个案得出的印象,是仪式既具有超地域的共通性( a、b)也具有各个社区的特性(c、d)。

  a.敬畏魂灵:祭祖,是所有个案包含的要素。说明这些地区都存在灵魂信仰,对人死之后的魂念念不忘,出于敬或畏之心,定期对其祭拜。人们对死后魂灵的分类(祖先或鬼魂),又产生出祭拜仪式和祭祀内容等细节上的区别,从而形成祭祖仪式和祭第一、第二魂群的仪式。这是超越地域超社区的一个共同的观念特性。

  b.社交功能:每个社区的个案显示出祭祖、祭第一、第二魂群的仪式都不是在个体家庭里封闭式举行的。每个被祭祀的“祖”的子、孙,都要一年一度地在这期间跨社区地聚集到供奉“祖”的人家;住在同一社区的亲戚们也要互相走动、问候。福建多数地区祭礼后的宴请,则更超出一般血缘、亲缘走动的交际圈。泉州的“吃普度”构成每年一度的大交际网络。虽然有文章指出吃普度的根本原因是普度食品不易保存,意在尽快消费,但在今日很少有人完全出于这个目的来邀宾请友的。客观上起到的增进人们相互交往机会的作用不容忽视。

  c、时间不统一:传统七月十五日当天式(闽西永定、长汀部分村落、闽北大部村落)或社区、村落轮流式(闽南泉州、闽东福州、闽西连城、长汀部分村落)两类。日本虽是七月十五前后三、四天,但是依据阴历、阳历或人为错后一个月的“旧历”,使得实际举行的“盆”仪式时间前后出入极大,但就某个村落或社区来看,时间距离不大。泉州的普度前后拉开的时间距离最大,换言之是祭祀时间持续最长的地区。

  d.仪式性质不同:日本现行“盂兰盆会”习俗,原作为“施饿鬼(又称施食)”法事最早传入日本皇家宫廷。后贵族阶层效仿宫廷于七月十五日在佛教寺院举行,传入民间沿至今日的,是已经演变为请祖先回家接受子孙祭祀的仪式。因此,冲绳也好日本本岛也好,现行传承的、其仪式名称明显来自佛教的“盂兰盆会”仪礼,已经脱离佛教原有的仪式内容,虽然有僧侣念经等若干佛教式行为在内,但民间“盆”仪礼的实质是祭祖。

  福建各地的个案说明,这里的仪式往往是两种仪式的复合型。在人们的意识里,祭祖先和祭游魂(包括第一、第二魂群)仪式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形成上下午区别祭、昼夜区别祭以及错开日期祭等做法。同一天祭的仪式兼有祭祖、施食两种仪礼的性质。经济原因导致仪式日期错开的泉州普度仪式也是祭祖仪式加“施食”仪式的复合型。

  三、闽南普度文化小论

  通过与周边文化的比较,立体地认识闽南文化,这是写作此文的出发点。通过对关键词普度公、铺境、现行普度活动性质的内涵探讨以及与闽东、闽西、闽北以及日本本土、冲绳的个案相比,可以看出泉州普度仪礼里含有的超越地理界限的共通要素——崇祖、敬神、畏鬼信仰,同时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要素的延续也发现了传统的变容。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

  普度公的名称鲜明地提示我们,该对象与佛教应有所关联。这里先引述两段有关泉州佛教的传播的历史以及佛教仪式的资料,然后试谈一下笔者对普度公的认识。泉州在西晋太康年间就建有佛教寺院,两朝时印度高僧曾在延福寺翻译佛经,唐朝时此地被誉为“泉南佛国”,可见佛教在此地之盛行。而后传入泉州千年以上的佛教顺应历史流变,逐渐世俗化,清朝末期“菜姑住持”的出现加速了泉州佛教融入庶民生活并与民间信仰混合的倾向。

  佛教正式的普度大会的一个仪式是“施食”,是救饿鬼的法会。具体行为内容是僧侣们于黄昏时念经咒、供饮食以度饿鬼。《大藏经》记载的佛经故事记述了救饿鬼法会的由来,阿难给众多饿鬼施食可致饿鬼焰口脱离苦难,施者阿难自己也可增寿并免于死后堕入饿鬼道受苦。因为施食仪式目的是救饿鬼焰口。所以民间常常把施食仪式俗称放焰口。根据文字资料以及前面介绍的个案里人们的各式说明、左邻右舍同时开始做普度表现出对祭祀对像的敬畏之心,普度时间一般均在下午至傍晚,地点设在大门外或路旁等等的佐证,是否可以认为,最早由佛教寺院担当的普度仪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逐渐转向民间、被民间接受,普度法事、施食仪式跨出寺院的院落走进了庶民的家院。庶民自身成了主祭之人。经过长年演化,寺院层次的普度、施食仪式逐渐化身为家庭单位的祭祀普度公的仪式,在泉州地区成为一种民间信仰仪式的定式。由此再得出推论:普度公是佛教仪式施食、施饿鬼的祭祀对象在泉州民间的转化,其性质应当属于第二魂群。佛教仪式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对民间产生何种影响,逐渐在民众心理中形成“普度公”这一实体、意识,以及名称的,这些问题尚待有识者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能力有限,只在这里提出推测。

  在实行轮流普度之前,泉州地区是中元节祭祖与盂兰盆施饿鬼仪式重合于同一天的复合型仪礼。闽东闽西多数个案亦属于此类。实行轮流普度制度后,从整个地区角度看,祭祖只限于一天之内,而普度仪式大大延长了时间。于是祭祀祖先的中元节色彩似乎被每天轮流做普度、忙于准备普度、忙于各处去“吃普度”的“普度氛围”埋没了。但是,人们在意识里依然清晰地区别着他们所祭祀的对象,在行为细节上、心理上都是不同的。祭祀的时间、普度菜与祭祖菜的细微区别、祭祀时筷子的有否、菜肴的生熟、海鲜贝类是否可以带壳,祭品摆放的地点、朝向、焚烧的金或银钱、焚烧时用不用容器等,在诸多细节上都表现出祭祖与祭普度公有区别。虽然普度被人为地与祭祖仪式分割开,错开日期举行了,但是仪礼的行为、内容的种种细节说明泉州的普度仍然是复合型仪式,不过是变相的。

  前面提到,日本和泉州的现行仪礼明显使用的是佛教仪式的名称。今日日本本岛的盆仪礼仍然与佛教寺院有关联,但是很松动的关联。相比之下,泉州的普度与寺院和佛教仪式没有实质关联,显然不是佛·道教式的仪式,名称上具有浓厚佛教韵味的泉州“普度”,经过长期在民间的流传继承,甚宗教性色彩已经被逐渐消融为民间信仰,现行的民间普度仪式脱离了宗教氛围,成为该地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要素之一。

  按“铺”轮流举行一系列仪式行为,这是泉州普度有别于它处的一大特点。铺是明清时期基层政权的单位,也成为人们归属意识的单位,甚至在以往发生械斗时,也往往以铺为联结助阵的单位。同时,铺境也被沿用做地名,其名称和地理划分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对前后数百年时间里的居住于此的若干代人们影响甚深。据传有些老华侨写信的地址仍是某埔某境,台湾同胞回乡认祖时也还称某铺某境。

  铺境,是泉州地区的一个古老的词语,普度是以铺境单位轮流举行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城邑规划的变异,人们对于古铺境的记忆日益模糊了,但是“三十六铺”一词却依旧在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每逢普度时期,这个词语会唤醒人们对昔日地理范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昔日作为基层行政和举行信仰仪式单位的铺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指代着这个地区民间信仰活动“普度”,也成为标识泉州地方文化的特色词语。

  今日泉州的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具有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殊性质使今日的普度活动尤其是“吃普度”又具有增进亲族、邻里友情,给为政为商为学的各界人士提供交往机会、沟通信息的交际功能。

  调查个案表明普度亦开始产生变化,许多年轻人不直接参与做普度仪式,往往只参加“吃普度”;一些结婚后独立居住的儿女们普度时则依附于父母家,离开旧街道搬入新楼房的住户的一部分不做普度了。这些现象提示了这个传统活动也许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期,抑或可以说是正在开始一个新的变容时期。居住格式以及社会生活结构、生活节奏的变化带来的普度祭祀的变异以及变异对文化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持续观察与分析的课题之一。

  在中华大文化里,闽南文化只是众多的子文化之一。但是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众多闽南华人来说,她又是他们的母文化。世界上的人们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中华文化,是走出去的华人们各自背负着的家乡文化,中国南部尤其沿海地区的文化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问,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闽南文化。普度,在每一年的特定时间段里举行,成为串联起人与祖先、人与神灵、人与人关联的媒介。由于这种文化内涵,才使其不仅生气勃勃地存留在现代社会人的生活中,并且长久地被存储在已经远离这块土地的游子们对家乡的记忆里。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大跨步地走向世界的今天,它亦成为唤起游子情结闽南、思归故土的契机。

  我们并非执意复旧者,也无意扶持会被时代自然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但是又真诚地希望古老文化的精华被认识、被保留、被继承。今日的泉州“普度”,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光点,为闽南文化增添了特殊的韵味。衷心希望泉州的普度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突出点之一,继续成为维系海内外亲情、增进国内外友情的一个聚集点。

闽南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2)

4、闽南泉州地区的普度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老北京的中元节习俗
    老北京的中元节习俗

    老北京的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

  • 中元节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

  •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佛教传说,目连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嘱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祭其母,因此又称盂兰盆

  • 中国各省的中元节习俗
    中国各省的中元节习俗

    中国各省的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

17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