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有哪些

时间: 睿柠1003 分享

  我们如果想要在高考时候语文考的好的话,有一些答题技巧与模板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比如说掌握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就能很好的提高成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何?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何?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考语文提高问答题分数的方法

  一、充分把握诗词内容

  1.细读标题和注释: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2.分析意象: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句眼,特别注意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3.联系作者: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4.品味意境。

  二、明确答案得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该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三、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式

  类型1:分析意象类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南浦(送别之地)等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等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类型2: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类型3: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对诗歌题材(内容)进行分类,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⑵托物言志诗

  ⑶边塞征战诗

  ⑷羁旅思乡诗

  ⑸送别留念诗

  ⑹田园山水诗

  ⑺即事感怀诗

  ⑻闺怨闺愁诗

  类型4: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写作手法(技巧)大致包括4类: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抒情方式;结构(构篇)方式。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类型5:语言炼字类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类型6:分析诗眼类

  分析诗眼(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四、诗词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五、答题注意事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六、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考语文总复习重点

  1、依纲扣本,确定复习的重点。

  要把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全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说明》的过程。《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评价)要渗透在总复习的全过程中,全面训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及其细目)要对号入座,块块、条条都要落实。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自1994年开始,每年都颁定当年各科《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能力要求,内容范围等,并在命题过程中切实遵循和实施。《考试说明》是各科《大纲》精神和内容的科学体现,也反映国家对考生各科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只有切实遵循《考试说明》,才能克服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复习具有切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提高总复习效率的关键,师生都必须明确这一点。那种对《考试说明》不甚了解乃至不知《考试说明》为何物的情况,是搞好总复习的大忌。

  《考试说明》对高考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考试说明》,深入探究,明确它的细微变化,才能明确复习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抓住稳定的,关注变化的,研究发展的”这样一个原则。高中语文知识从整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块。各类知识在复习时间、训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应各有侧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这种积累最好从高一就开始),更要侧重与实际运用;既要进行单项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语言的整体感知。要突出读写重点,阅读复习应突出整体阅读,加大课外阅读力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复习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在收集积累素材、在文体入格训练上下功夫,训练写作的思维能力,提倡创新,做到情感真挚。要做到心中有数,抓住要点,进行取舍,才能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比如2002年高考语文,从《考试说明》到各种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2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因此今年的复习尤其是最后冲刺时应把这些变化的考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处变不惊,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2、学好课本,抓住复习的根本。

  游离课本、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此,高考总复习决不能完全抛开课本,另起炉灶。高初中语文课本依然是总复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据。《考试说明》指引了总复习的正确方向,课本复习则是实现《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范围的基本依据;《考试说明》以文字的纲目化体现了它的概括性,这些纲目的理解和落实则基本依赖于对课本的踏实复习。如《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两条要求“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实际上是课本中两篇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和《理解文章的句子》(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的概括。我们要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这两条要求并用以指导相关训练,还是首先要复习好课本上的上述两篇知识短文。尤其是2002年高考更应关注“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考点,因为200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一道分值为6分的关于语句含义的理解题,其得分率极低,根据高考命题的规律,估计2002年高考一定还会延续这一题型,因此总复习时切不可放松对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的复习。再如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尽管主要要求未变,但要提高高考中的得分率,除了必要的训练外,一定要系统地复习课本,一是能够把我们初高中学过的古诗过一遍,二是要特别注意有关的知识短文(如《怎样读诗》、《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古代诗歌的鉴赏》)和有关单元鉴赏诗歌的课文(如初中的咏柳赏析)、高中的〈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等),从中找出规律、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说明》产生于课本,因而,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落实,首先也必须依靠课本。在总复习中,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一味作题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当然,复习好课本只是一个基础,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的特点,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应的课外材料的训练。只有把二者关系处理好,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算抓住了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妙谛。

  3、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复习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学生一上高三,便似乎成了家庭学校的“一级保护动物”。在学校有老师死死地盯着,在家里有父母严管死守。学生从此失去了自由,除了啃老师钦定的那一堆复习资料,再也不能做其他的事:不准看报,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书信往来,不准随随便便地走出校门。学生也恨不得钻进一个象牙塔中,把老师发的那些练习试题嚼烂了吞进肚子,然后去换取那梦寐以求的大学的门票。

  在这种封闭的做法下,语文复习便处于徘徊不进的境地:基础题,任你怎样反反复复地训练,考试起来不如意者还是十之四五;阅读题,解题方法讲得连自己都有点厌烦了,但学生答起来还是无从下手;作文,只差没把大学的写作教材搬上讲台了,但学生的作文还是那样面目可憎、毫无生气。

  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永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复习中心,还要适当地开展符合复习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取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把复习的空间拓宽。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是为语文实践服务的。鲜活的、生成性极强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座”,将永远作为传统项目保留下来,比如词语的积累,经典诗文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现代语文密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僵化的、陈腐的、生成性不强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中已逐步淘汰,实用性不强的名词术语基本剔除。高考越来越贴近生活取材、命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从报纸、杂志、电视及日常交际等现代语言环境中选取语言材料,让学生识别错别字、诊断语病,模拟现实生活语境仿句、扩展等题目继续出现并将设计出更多的题点。阅读与写作的取材更倾向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及体现当代文化需求的热门话题,如网络时代对人的要求,科技发展对人类道德感的呼唤,多元化热潮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同等都会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亲情、责任、爱心、协作、诚信、毅力等等体现传统与现代意识主流的名词依然成为首先的中心议题。

  可以说,现实生活为训练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内化学生基本语文素质创造了必要的实践条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复习时可以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资源,拓宽复习的渠道。报纸可以读,新闻可以看,一切有益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我们复习的教材。不仅可以走出校门,而且还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世界大事、社会焦点、身边变迁进行广泛深刻的讨论。所有必要的训练材料,都要尽量从时文报刊中取材,从火热的生活中取材。课也不必上得那么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阅读的时间,千万不要把学生困死在题海之中。

  4、改变观念,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

  我们以往的复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就在于忽视了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自以为是地用一套目中无人的资料进行着目中无人的复习,认为自己讲了,就是学生学了,自己讲深讲透了,就是学生学深学透了。如果自己讲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就责怪学生不认真、不踏实。

  总复习的过程中,切忌搞题海战术。题目做得多了,势必少了思考的时间,学生忙于做题,对答案,知其然尚不容易,知其所以然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的做下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悟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即使有幸同高考试题撞车,恐怕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要学生记住茫茫题海中的某一道题目的答案是很难的。2001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仿句题,有些学校侥幸碰上了,题目只有局部的变化甚至没有变化,但他们的成绩并不比预料的好。有的学生一口咬定没有做过,有的学生说做了,但没记住答案,令那些满以为稳操胜券的老师哭笑不得。


猜你感兴趣:

1.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有哪些

2.高考地理答题的万能模板有哪些

3.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名言

4.高考作文万能开头2017

5.高考作文万能名言

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有哪些

我们如果想要在高考时候语文考的好的话,有一些答题技巧与模板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比如说掌握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就能很好的提高成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问答题的万能公式 一、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