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娱乐 > 个人资料 > 日本后醍醐天皇简介

日本后醍醐天皇简介

时间: 佩珊807 分享

日本后醍醐天皇简介

  后醍醐天皇的半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个悲剧,并非指其逆历史潮流而招致失败,而是宿命地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怀有无法实现的梦想并为之徒劳奋斗过的人所特有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后醍醐天皇人物简介

  后醍醐天皇(正应元年十一月初二(1288年11月26日)-延元四年/历应二年八月十六(1339年9月19日))为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年3月29日-1336年9月18日在位),讳尊治。在德治三年(1308年)被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在足利尊氏于1332年拥立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后,作为大觉寺统代表的后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在镰仓幕府灭亡后建立建武新政。1335年,中先代之乱更是让足利尊氏成功反叛后醍醐天皇的契机。

  后醍醐天皇人物生平

  少年立壮志

  自平安时代末期以来,日本的天皇一般都于十岁左右继位,二十岁左右便开始隐退。但是,后醍醐天皇却不同一般,即位之时,年已三十一岁。在立为太子后的十年间,他集合了一群有才有识之士,学习宋学和佛典,从中汲取治国的经验。他积极提倡“名分论”。在这十年间,他还亲眼目睹了天皇似同傀儡,幕府控制政治的种种违背“大义名分”的现象,暗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登上皇位,一定要改变这一君臣颠倒的状况。

  后醍醐天皇即位四年后的1321年,得到后宇多法皇的同意,废除了院政,实现了他主张的政出天皇的愿望。他亲自视理政务,设立记录所,裁决诉讼。在他周围不但有如北畠亲房、吉田定房、万里小路宣房等重臣,而且破格录用了有才有识,且出身不高的日野资朝、日野俊基等中下级贵族,使朝政焕然一新,颇得皇室贵族们的称赞,他们说:“近日政道归于淳素、君已成圣主,臣也人多”。

  心里十分清楚,皇权的确立,其根本在于打倒幕府。此时,正适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高时倦于政务,幕府混乱,中下级武士不满情绪日增,御家人纷纷离叛。后醍醐天皇认为幕府权威和实力已十分衰落,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时机。他秘密召集反对幕府的贵族、僧侣和武士,以诗歌弦会、文谈会名义,举行集会,商讨讨幕计划。据《太平记》记载,为防止外人生疑,被召者进入会场后,都摘掉帽子,法师则脱去法衣,彻夜酒宴,狂欢作乐。以此作为掩护,制定出日臻完善的倒幕计划。这种活动称为“无礼讲”。1324年(正中元年),天皇准备与幕府开战,派日野资朝、俊基分赴各地,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美浓国的土兼赖、多治见国长、土歧赖春等应召进京,但赖春对此次讨幕毫无信心,乃向六波落告密。幕府得知后大惊,立即派使者到京,逮捕日野朝资、俊基等主谋,并送至镰仓。后醍醐一看事情暴露,为保存实力,忙派万里小路宣房赴镰仓,力辩天皇并无倒幕之意。结果幕府近以流放资朝至佐渡,了结洗事。此事史称“正中之变”。

  通过这次政变,幕府和后醍醐天皇互相提高了警惕。1326年3月,因为东宫邦良亲王世去,关于册立皇太子问题,幕府与后醍醐天皇发生了分歧。幕府坚决主张以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使后醍醐天皇企图立嫡子的希望破灭。后醍醐天皇对幕府无限怨恨,更坚定了推翻幕府的决心,再次将倒幕计划,付之行动。

  首先,他将自己的皇子尊云(又称护良)亲王、尊澄亲王相继立为天台宗座主,以控制寺院的势力。他自己又亲访南都比叡山,笼络感情,筹划兵变。同时,密召僧侣园观、文观和被赦回京的亲信日野俊基等人研究利用僧兵进行讨幕的计划细节。1331年(元弘元年)4月,天皇的近臣吉田定房为避免朝廷和幕府的冲突,将讨幕计划全盘密告幕府。幕府迅即逮捕了园观、文观和俊基等人,但并未危及天皇。8月,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着皇位的三种神器,离开皇居,奔向南部,并决定以笠置山为据点,号召各地勤王势力,与幕府对峙。

  隐岐的流放

  幕府获悉天皇举兵,遂派大佛贞直、足利高氏等兵征讨幕府军围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仓惶逃亡至河内国(今天阪府)的赤坂城。途中,被幕府军俘虏。翌年三月,幕府流放后醍醐天皇到隐歧岛。同时,资朝、俊基等人也被出以重刑。至此,天皇的第二次讨幕计划宣告失败。皇位也被迫让位于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名为光严天皇。

  后醍醐天皇虽身居囹圄,但倒幕志士对哀叹仍寄予希望,盼他东山再起。据《太平记》载,天皇在遣送隐歧途中,曾有武士企图却持,但因守备甚严,未得下手。武士便在天皇留宿处的庭院内,在樱树树干上刻了两句诗:“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天皇获知,倒幕之志更坚。他身居荒岛,游说附近寺社,仍常与中央保持联系。

  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得伯耆国(今鸟取县)土豪名和长年之助,逃离了荒岛隐歧,据船上山,再次发诏各国,讨伐幕府。

  此时,幕府对政局的控制力日趋下降,也几乎全部丧失了对家臣的控制,而陷于“天地变革之机于今为显”的困境。因此,当后醍醐讨幕府诏书一发表,播磨、伯耆、以及四国和九州、伊豫(今爱媛县)等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给幕府以沉重打击。尤为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改名尊氏)和新田义贞相继背叛幕府,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5月7日,足利尊氏破京都。5月22日,新田义贞陷镰仓。至此,存续了一百四十九年之久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失败的亲政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还幸内宫,废除光严天皇,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灭王莽新王朝后,所用过的年号“建武”。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中兴”。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民众的力量,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后醍醐天皇的“中兴政治”的目的,就是要重振皇威,集大权于一身,号令天下。但是,如前所述,建武政权的建立,决不是后醍醐天皇为首的皇室贵族之力,也不是倒幕的武士之力所能实现的。这是由皇室贵族、武士、新兴领主、庄园农民等阶级的综合力量造成的。社会的各阶级不满于幕府的专制统治,为寻求出路,才聚集到后醍醐天皇旗帜下,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代表各阶级自身利益的领袖,没有一个能够号令天下的权威。建立在这种阶级基础上的建武政权,实际上是很难推行什么新政的。若维护有利于皇室的政策,就会引起新兴领主和武士的不满,反之又会引起皇室贵族的不满。

  后醍醐天皇究竟实行了哪些“建武新政”呢?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设关白、摄政,由自己裁决一切大事。下设“记录所”,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杂诉决断所”,处理领主、武士、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建“武者所”、“洼所”作为武士机构。在地方上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至7月,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竭力保护、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战士,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无功之辈,暗通近臣宠姬,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致使“今六十六国内,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此外,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决定扩张宫殿,向各国地头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同时,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征集造宫抿工。“兵革之后,世局未稳,国费民苦”,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就这样,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武士集团的支持。

  1335年7月,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光复镰仓。按理,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可是,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据镰仓,自称征夷大将军。对此,后醍醐天皇极为气愤,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将军,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义大败官军,并于次年正月11日突入京都。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中兴“宣告结束。

  吉野南朝

  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军进入京都的前一天,潜逃比叡山。不久陆奥(今青森县)、出羽(今秋天县)的北畠亲房、显家父子率军与天皇会师。天皇方面军几经奋战,屡败尊氏军。尊氏西走,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围京都,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拥持明院系统光严上皇的皇弟丰仁亲王即位,是为光明天皇。

  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没有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缺乏作为正统天皇的必要依据。为此,10月间,尊氏请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因连年战斗,比叡山粮尽,外援又绝,军队厌战,后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请,返回京都。后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便被软禁在花山院内。11月,他被迫将神器交给光明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

  后醍醐天皇虽被幽禁京都,但与北畠亲房等人仍有秘密联系。12月21日夜,他打扮成女性贵族,乘车逃离京都,在吉野建立南朝,并宣布在京都交与光明天皇的神器为伪品。自此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义巩固南朝统治,并励精图治,希望尽早灭北朝,回京都实现皇权的统一。

  然而,愿望未得实现,他却突患重病,于1339年8月16日病亡,终年五十二岁。相传他死时,一手握着《法华经》,一手抚剑,在遗诏中说:”应生生世世勿忘者,乃尽灭朝敌,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后……,纵领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当常望北阙“。并说君臣违背此旨,则“君无继体之君,臣也无忠烈之臣”。后醍醐天皇的陵墓因此也是与一般的朝南座北的传统葬式不一样,而是朝北座南埋葬,这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

  后醍醐天皇人物评价

  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依然逃出,坚持斗争,这是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但他却没有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眼光,所以注定失败。对那位命运多难却意志超凡(也许仅仅是单纯的固执)的天皇多少有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在那样武家政权的乱世,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奋然举起反幕大旗的勇气,足以令那些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依赖俳句和歌,春樱冬雪消极避世的天皇们汗颜。不论成败,那一次只为本心而活,便足以伟大。

  诚然,他所有的努力只在于恢复古代天皇制的全盛时期(从大建皇宫可以看出来),是一种单纯的幻想。但茫茫人世间,究竟又有几人能将历史的轨迹看清呢?想起中国的一句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又是多么富有哲理啊!即使今日早已置身”史“外的我们,回溯俯视着这一段历史时,也未必能够将其纹理弄透彻;即使博古通今,也未必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有怎能苛求当时处于政治旋涡中心的后醍醐天皇呢?他能够做的,只有用自己的愿望去影响未来吧。站在历史的高处评价过去总是轻易;处于当世斩棘开路却总是惶然。

  后醍醐天皇的半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个悲剧,并非指其逆历史潮流而招致失败,而是宿命地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怀有无法实现的梦想并为之徒劳奋斗过的人所特有的。曾经失去日野等心腹却不得不忍辱负重时,徒居高位却连自己都无法保护时,为了目标而被迫与武家妥协时,其心中之凄凄然恐怕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了。

  我曾很多次想:不知临终前的天皇,是否也会有”人生五十如梦幻“的感慨呢!


  看过日本后醍醐天皇简介的人还看了:

1.日本后醍醐天皇介绍

2.正中之变简介

3.日本武士道的源头探索

4.镰仓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5.古代幕府是什么意思

349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