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初一上册语文社戏教案(2)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三、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1.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诵读。

  学生摘录的美句有:

  所见: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④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⑤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所闻:①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③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④……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所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②但我还以为船慢,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看。

  2.请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准备精彩发言。

  教师作示范品味: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同学们深情品读,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预设:

  生l:“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生2:“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生3:“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生5:“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依依之情。

  生6:“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教师小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断,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

  1.整理今天的笔记和导学案。

  2. 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教师给以评点和补充。

  二、快速阅读,研讨内容

  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明确:

  (1)看社戏的时间从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应在春末夏初。如“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正旺相”“两岸的豆麦”等信息。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应该是在初夏。

  (2)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亲自送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视平桥村为乐土,正因为这里的人善良可爱。

  (3)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形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花费笔墨,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小说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三、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预设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2: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3:我喜欢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的办法。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四、主题探究

  1.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意味深长。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主题总结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学习“月夜行船、深夜归航”两节写景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完成导学案。
看了初一上册语文社戏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社戏》练习试题

2.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社戏》课后题答案

3.初一上册语文《社戏》期末复习试题

4.七年级下册语文16课 社戏

5.《社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39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