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理财 >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定位自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现代财政理论诞生以来,财政政策的运用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颇有争议的话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方式

  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调节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方面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实现的。支出方面对投资总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财政自身的投资支出,这项支出规模占总投资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对投资总量的影响程度;其次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介入,进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增加来扩大投资总量;而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财政投资的支出会使需要财政支持的投资不能实现,对投资总规模扩张起到抑制作用。

  (2)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作用过程

  通过发行建设国债来扩大政府的投资规模是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总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债投资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当年财政预算难以支持政府投资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增加国债的发行,满足政府扩大投资的需要,实现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乘数效应说明了投资增加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表达式为:

  K=1/(1一MPC)=1/MPS

  式中K表示乘数,: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乘数公式表明,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或边际储蓄倾向有关。

  财政政策对投资的结构调节

  财政政策对投资建设的结构调节是通过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价格政策来实现的。通过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税率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及其他的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增强这些产业和区域的投资吸引力。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一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可能会发生“挤出效应”。

  (1)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发行国债规模过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销。因此,国债规模及投向必须合理,如产生“挤出效应”,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以保证其可持续性。

  (2)产生“挤出效应”的条件

  1)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

  3)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

  一、分析宏观经济首先要关注的三个指标

  1.价格

  这里讲的价格不是指某个产品的具体价格,而是指价格总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格。

  ①消费品价格

  国际上将消费品价格称之为CPI,包括食品价格、服装价格、家电价格等,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消费品价格下跌过快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就中国现在来讲,我们国家消费品价格的指数取值范围是3%-5%,超过5%会出现通货膨胀;低于3%会出现通货紧缩。

  ②投资品价格

  国际上称之为PPI,我们也称生产资料价格,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包括钢材价格、水泥价格等。一般来说,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而投资品价格下跌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冷,我国目前PPI指数取值范围是4-6%,超过6%就会出现经济过热;低于4%会出现经济过冷。

  ③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在我国主要是指股价和房价。资产价格升幅过快,会出现经济泡沫,而资产价格跌幅过快,慢会出现资产缩水,导致信用体系破裂。目前中国没有对资产价格的取值范围达成一致。现在理论界有人认为资产价格就股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上海股市为蓝本,每年上涨1000点左右,自2009年之后的未来5年内达到1万点以上为正常;资产价格就房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每年上涨幅度5%-10%,15-20年翻一番为正常。

  2.增长 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长率为衡量指标。我国现在认为,我国GDP合理取值范围应是“八、九不离十”,即年增长率为8-10%。从我国现在的实践来看,若GDP增长超过10%,资源供给(包括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就跟不上,就会出现煤、电、油、气、运等资源的价格上涨和企业经营上的困难,从而制约经济发展,因而最好不要超过8%。但GDP的增长也不能太低,GDP增长低于8%,会造成过高的失业率,难以完成每年解决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的任务。我国在203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每年解决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的任务。当然,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3.就业

  就业状况以失业率为衡量指标。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合理取值范围是3-5%。失业率高于5%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失业率低于3%就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企业经营。

  总之,对宏观经济的分析,首先就是要分析上述三个指标,即:价格、增长、就业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进而分析影响三大指标的因素,采取措施而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取值区间,以保持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不过,影响价格、增长、就业这三大指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二、影响三大指标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上述三大指标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就整个社会来讲,也就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总需求

  简单地讲,总需求就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的总和。要注意需求与需要的区别,前者是指购买能力,后者则是指购买欲望,因而它们的差别就是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的差别。总需求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按照不同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消费:收入性消费,即由收入决定的消费品;信贷性消费,即借钱消费;预期性消费,即受预期影响的消费。

  第二,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包括三种形式的投资:民生投资,即公共产品投资,主体是政府,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生产性投资,即向各个产业的投资,其主体是企业,充分受市场经济的调节;资产投资,即对资产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其主体是公众。

  第三, 出口,出口是指将国际市场需求转变成为国内总需求。

  上述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被称之为内需,而出口则被称之为外需。消费、投资、出口的不同组合比例,会使一个国家形成不同的增长模式。一般来说,出口所占的比例不能太大,如果出口对GDP的贡献超过20%,就是会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如果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20%左右,投资与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75%以上,就是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如果投资对GDP的贡献过大,例如投资对GDP的贡献超过30%,就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如果消费对GDP的贡献若保持在60%以上,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是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都不行。例如我国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使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出口对GDP贡献达到40%左右,成为标准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已过份依赖外需市场,因而2008年金融风暴的发生,导致外需市场大幅减少,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下滑。近三十年来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每十年出现一次大的问题,如1987年的日本经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我国的经济问题。2007年由于价格的暴涨,“我们要被胀死了”,2008年价格的暴跌,“我们又要被憋死了”。

  2.总供给

  可以简单地称为一定时期现实生产能力的总和。总供给包括消费品供给、投资品供给、进口(相当于利用国际市场供给而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

  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总需求与总供给有三种关系,即总需求膨胀、总需求不足、总量平衡,如下表:

  总需求>总供给: 总需求膨胀→价格暴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经济泡沫、失业率太低

  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不足→价格下跌、通货紧缩、经济过冷、资产缩水、失业率过高

  总需求=总供给(±5%):总量平衡→国民经济运行稳定

  只有实现总量平衡时,价格、增长、就业三项指标才会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目前我国处在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状态,因而价格过速下跌、经济增长速度过速下滑、通货紧缩和经济过冷的压力太大。一般来说,现实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自然平衡状态很少,所以我们只有在宏观调整中才能使其达到动态平衡。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总需求与总供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找到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才能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达到对供求关系的有效的调控,这也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供求关系有两类因素,一种是企业及居民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微观因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就是后来形成的微观经济学;另一种是货币及财政等因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宏观因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后来发展成为宏观经济学。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影响供求关系的宏观因素。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关文章:

1.财政政策的手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

3.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4.财政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6.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240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