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理财>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博弈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博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博弈及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

  作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IS-LM模型能有效分析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IS-LM模型最初是用来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构成的社会总支出,而这种总支出也是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反映。社会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的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因此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IS-LM模型就是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工具。其中,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是IS-LM模型的基本要素,凯恩斯最早研究这些要素的关系,汉森、希克斯完成IS-LM模型,构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分析研究IS-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可以直观反映哪些因素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机理,找出提高政策效应的方法。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最佳组合是一松一紧或此松彼紧,以防止经济的过分膨胀或者萎缩。在调控阶段,LM曲线可能向左上方或右下方运动。在凯恩斯宏观经济IS-LM简单模型中,如果保持IS位置不变,通过紧缩货币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国民产值减少、利率上升。采取这样措施的政策指向主要是抑制过热经济,防止经济泡沫的过分滋生。当LM曲线在向左上方急剧运动时,比较适宜同时采取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推进利率进一步上升,依靠持续巨额的财政支出支撑GDP回到原有的水平。

  但是这种组合政策的后果是更高的利率,将导致更加严峻的流动性危机,一旦政府支出停止,社会资金链会很快处于断裂的边缘。双紧政策组合一般不可取是因为其对社会经济总量的收缩效应太大,会导致经济严重退步。紧缩的财政政策推动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点会沿着新的LM曲线继续向左下方移动,利率会在原来高涨的情况下下调,理论上使资金链所承受的压力得到一些缓解,经济在进一步萎缩的同时可以为日后的复苏积蓄能量,在应对严重的经济泡沫时,双紧政策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利用,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度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

  第三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和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阶段(2003-2005年)。2003年6月,我国经济过热的征兆已经非常明显。从2004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紧缩银根,动用了包括提高基准利率、外币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向发放贷款过猛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在紧缩银根期间,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是“积极的”或者说是扩张的: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财政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8%、15.6%和18.3%。

  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以来,宏观调控压力并没减少,只能继续以更高的频率推行更为严厉的银根紧缩政策,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频度较高。而财政预算支出,也表现出紧缩财政支出的意向。这是典型的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博弈相关文章: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3.201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论文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什么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

243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