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理财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它们都能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都服务于共同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它们都能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都服务于共同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表明了两种政策具有同一性。但它们又都是通过各自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这又表明了两种政策的差异性。如果强调同一种政策代替另一种政策,简单强化一种政策而忽视另一种政策;或者是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会失去政策间的互补作用,难以发挥协调、制约的整体功能,甚至于出现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我们应当改变计划经济的那种银行过于依附于财政的状况,但也不能把降低财政职能,削弱财政政策当成改革的要求,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主要靠货币政策实现的看法是片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资金运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财政调节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客观的决定了只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可能性存在于它们都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政策武器,调控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则存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调控特点。

  1、调控重点不同

  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功能较强,财政政策结构性调节功能比较突出。

  尽管银行有时候也对部分贷款户搞点差别利率,但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较弱一些。相比而言,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比较强烈。它可以利用自己手中众多的结构性调节武器,比如差别税负设计、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等,实现特定的结构性调节目标。当然,财政政策也是重要的总量调节工具,甚至在某些时期,财政政策还可以对经济波动发挥主导性调节作用。

  2、调节领域不同

  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仅限于经济领域,财政政策还可以对很多非经济领域发挥调节作用。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总要通过众多商业银行的传导才能显效,而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使货币政策难以顾及社会领域的调节要求,从而使财政政策在这些领域独显身手。如矫正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财政政策可以利用累进税率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则无能为力,甚至货币政策的利息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这种差距。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比例关系,推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扶持精神产品的生产,优化经济资源的地区配置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更加明显,财政政策的优势更加突出。

  3、调节方式不同

  货币政策的间接性较强,财政政策的直接性较强。

  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经过“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货币需求—政策目标”等环节,政策效应受到储蓄动机、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传导链条长,调节时滞长,调节方式间接,调节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财政政策的许多作用手段都直接体现政府的调节意志,直接帮助政策目标的实现,如财政投资性支出可以直接调节投资规模和结构,消费性支出可以直接调节消费规模和结构等,政策意图的传递环节少,调节时滞短,调节结果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在我国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因而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比如,国家对个人征税,也就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企业征税或国家对企业的拨款,也就减少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虽然对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比如,当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过旺时,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多吸收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这看起来是有利于紧缩需求的,但如果贷款的规模不作相应的压缩,就不可能起到紧缩需求的效果。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作适当的压缩,减少公共部门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即见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但居民储蓄存款毕竟可以随时提取,因而这种影响的力度就不象财政那样大。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根据财政、银行在运用资金上无偿与有偿的不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虽然随着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银行也发放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但银行的资金运用的重点仍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比如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也同时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发生。问题不仅在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看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的论文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

5.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74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