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文化 > 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节日,但是有许多春节的习俗慢慢被人们淡忘了。那么今天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大年初六习俗,感兴趣可以学习学习。

  大年初六的习俗

  1、大年初六习俗之挹肥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2、大年初六习俗之开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有的人家在初六开市前,找一个“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妇人)来到各屋转一下,嘴里说吉庆话,如“开市大吉、吉庆有余、事事平安,多赚银子多赚钱,金子银子赚一炕”等。开市前忌讳外姓妇女到家里串门,等到“开市”以后,所有春节禁忌即告结束,一切恢复如常,邻里也可恢复串门交往。

  3、大年初六习俗之送穷鬼

  据说,大年初六这一天被称为“马日”,有一个习俗就是“送穷”,即送穷鬼。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在中国不同地区送穷的方法各异,但其寓意是统一的,就是送走穷鬼。

  春节的习俗习惯

  1、贴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2、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3、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有关春节拜年的常识

  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拜年,又称走春、探春。过去如果主人亲戚朋友多,拜不过来,就由仆人送名片,或送福字,这是上层社会拜年“泛爱不专”的反映。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为什么要拜年?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猜你感兴趣:

1.大年初六习俗有什么

2.大年初六的拜年禁忌及各地习俗有什么

3.大年初三有什么习俗

4.大年初五的习俗有什么

5.春节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355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