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其它排名 > 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排行榜

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排行榜

时间: 小花821 分享

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排行榜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发布,中国7个城市进入前100名,深圳竞争力排全球第66位。那么,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榜单是怎样的?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榜单

  报告称,在全球505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年度排名中,前10名城市依次为: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悉尼和法兰克福。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从洲际比较来看,亚洲的少数城市位居世界前列,大多数城市竞争力水平较低;欧洲的各国先进城市间差距较小,俄罗斯城市相对落后;北美洲的先进城市显著领先,区域内总体差距不大;在其他区域中,大洋洲领跑南半球,南美洲城市略强于非洲城市。

  报告使用竞争力投入框架,选择六大潜在变量,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全球505个样本城市,采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编制城市潜在竞争力指数。研究发现,随着全球范围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世界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全球城市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的格局继续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全球505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年度排名中,前10名城市依次为: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悉尼和法兰克福。进入全球前10名的亚洲城市数量已超过欧洲、北美洲城市的数量,显示出亚洲的先进城市不断崛起,与欧美的先进城市处于同一竞争力水平行列中,欧(洲)美(洲)亚(洲)先进城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洲际比较来看,亚洲的少数城市位居世界前列,大多数城市竞争力水平较低;欧洲的各国先进城市间差距较小,俄罗斯城市相对落后;北美洲的先进城市显著领先,区域内总体差距不大;在其他区域中,大洋洲领跑南半球,南美洲城市略强于非洲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首席城市经济学家倪鹏飞,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经济局局长助理、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联合)Marco Kamiya,分别对《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做了总体介绍。

  在全球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中,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城市分别占据37个、38个和19个数席位,其余6个席位被大洋洲城市摘得,南美洲和非洲没有城市进入全球百强行列。在亚洲最具有竞争力的前20名城市中,中国和日本入围的城市数量最多,分别有7个和6个,剩余的7个城市分别来自于新加坡、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国、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

  报告发现,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少数城市跻身全球竞争力前列,多数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不高,国家内部城市间竞争力差距较大。中国的69个样本城市竞争力指数得分均值(0.310)略高于全球均值(0.304),有7个城市排名位于全球前100,其中,香港、上海、北京等中国顶尖城市位居全球前十,进入全球顶尖竞争力的城市行列。前200城市中国仅17个,竞争力变异系数为0.3774,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前20名城市(全球排名)依次为:香港(6)、上海(7)、北京(8)、台北(25)、深圳(66)、广州(74)、澳门(81)、天津(138)、杭州(139)、东莞(154)、西安(161)、高雄(168)、大连(175)、苏州(184)、新竹(186)、南京(187)、厦门(198)、中山(202)、武汉(215)、宁波(21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本年度稍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产出角度测度显示竞争力不同,本次报告主要测度潜在竞争力,课题组继续保持显示竞争力深圳名列中国城市前茅的评价。

2017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排行榜

  报告发现,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相比,尽管中国的部分顶尖城市已经跻身全球顶尖竞争力的城市行列,但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水平总体上与美国城市存在差距。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数得分均值(0.31)明显低于美国城市的均值(0.46)。中国城市间的竞争力均衡程度明显低于美国。美国的变异系数(0.2226)低于中国的变异系数(0.3774)。中等偏上竞争力水平城市的数量及发展不足是中国城市全球竞争力水平总体不及美国的主要原因。

  从全球城市分项竞争力表现看,在企业本体方面,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上海等重点城市遥遥领先,多数城市低于世界均值,全球范围内城市间在跨国公司集聚、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上的差异较大;在当地需求方面,呈现指数近似正态分布、城市间变异不大的总体特征,以及欧美旗鼓相当、亚洲**巨大的区域格局;在当地要素方面,总体上亚(洲)欧(洲)领先世界,北美洲表现欠佳;在硬件环境方面,欧美国家城市优势明显,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依旧落后;在软件环境方面,欧美城市软件环境指数较高,非洲、拉丁美洲城市软件环境落后;在全球联系方面,城市间差距比较明显,欧美国家成为全球联系中枢,新兴经济体明星城市快速发展,非洲和拉美国家处于世界边缘。

  报告发现:全球联系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集群特征和不均衡分布格局,科技创新正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国家首位城市全球联系代表国家或超越国家。各国首位城市是本国全球联系最高城市的代表,功能性机构集聚及联系的加深正在不断促进首位城市全球联系的提升。地缘联系仍是国家首位城市之间联系的基本特征,国家高端产业的容纳力成为首位城市之间联系的基石,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成为首位城市之间联系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城市代表正在以更高的效率、更有远见的视野努力跻身世界城市的精英俱乐部。

  报告发现,城市竞争力的软件因素已经在经济和企业选址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必须不断对新环境特性保持敏感度;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直接投资网络中,中国的表现突出的城市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模式。中国国内投资网络包含的是一个相对固定并内聚的大型子群。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加内聚且均衡。投资者和城市决策者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考虑网络化聚集效应和重要区位因素。

  报告认为:大都市竞争力是全球转型中一个日渐重要的全新议题。大都市规划和治理直接关系到大都市自身乃至所在国的竞争力;由于大都市结构具有复杂性特征,针对大都市的政策体系需涵盖和整合经济、规划、财政等几大领域,对大都市政治管理和治理应置于一个正式和非正式背景下的经济、规划和财政框架内。

  报告以丝绸之路城市网为主题,在较为详实的数据基础上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与联系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城市的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城市间有机联系是促进地区间开放、合作、共赢的重要支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为东西两端凸起、中段凹陷的西提“U”型格局。其中,东端地区(中国等)城市整体发展快,地区间差距大;西端地区(欧洲)城市发展层次高,经济增速相对滞缓;中段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非和北非等)城市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进程不一。

  报告指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城市间联系具有由东西两端核心城市主导、跳跃过中段地区绝大多城市的“过顶”联系形态。其中,东亚、东南亚、西欧、中欧等次区域核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网络联系上地位及优势突出,十强城市依次为:伦敦、香港、巴黎、新加坡、上海、迪拜、北京、米兰、孟买、莫斯科。而北非、东北和中亚等次区域城市的全球联系整体表现欠佳,一些城市相对封闭、孤立。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城市联系度与其城市收入水平正相关,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全球联系水平存在阶梯性差异,城市的经济密度是城市对外网络联系的关键支撑。

  另据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及联系格局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张“中心是边缘、边缘是中心”、“两端已成网、中间带轴状”的城市网。该网络中,地理的中心是网络的边缘,地理的边缘是网络的中心;尽管形态不规则,但丝绸之路城市网的轮廓及城市层级结构体系已经浮现。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产业体系构成了整个网络中城市发展与联系的主要内容,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丝绸之路城市网的结构形态及演变进程。

  报告展望,在基础设施联通、制度环境优化、商品服务贸易、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网络演变等多个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未来丝绸之路城市网将呈现“欧洲延展、东亚加密、印非崛起、中亚下沉、中东分化”等变动趋势,出现由东亚城市网、欧洲城市网、南亚城市网以及第一欧亚大陆桥城市带、第二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带、非洲西部沿海城市带组成的“三网四带”城市体系新格局,并将通过网状延伸、带状扩展、多极支撑等方式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有鉴于全球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已就合作开展相关研究达成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内以联合发表《全球城市竞争力年度报告》为主线,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国际专家,选择全球城市重大议题开展研究,以形成对全世界有用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分析工具和对全球实施新城市议程有重要决策参考作用的学术成果。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在此次发布会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分别做了发言。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城房室副主任刘彦平点评。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何德旭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兼总编,凤凰财经研究院刘杉院长出席发布会并分别做了致辞。会议发布了由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完成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丝绸之路城市网》(The 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Cities Network along the Silk Road)。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首席城市经济学家倪鹏飞,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经济局局长助理、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联合)Marco Kamiya,分别对《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做了总体介绍。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博士后丁如曦对报告主题“丝绸之路城市网”做了介绍。

  这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和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华安-克洛斯(Joan Clos)作序,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及国际知名专家联合完成的研究报告,将在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人居署总部等巡回发布,并将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

  如何制造城市竞争力

  1、纽约的成功

  在EIU的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中,纽约位居榜首。该报告认为,纽约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由多样性带来的多元化就业机会和不断的新想法、创造力,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及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才汇聚在纽约,为纽约的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实,纽约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是美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个城市之一。1961年,经济学家B. Chinitz比较了纽约和匹兹堡的经济增长,指出纽约发展成功的原因就是其具有多样化的产业并充满竞争。如纽约的成衣制造产业,主要是由很多规模很小且相对独立的制造商组成,但是这些小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孕育出了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就像A. E. Lefcourt从擦鞋做起,然后开办了小型的制衣公司,最终成为名誉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建造商之一。M. Porter强调,竞争能够促使企业不断采用他人发明技术并努力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增长。在过去几十年里,正是有了这样的竞争气氛,纽约人才有了举世闻名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并保持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

  2、波士顿的重生

  波士顿,位列此次排名第10位。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波士顿的人口不断下降,与罗彻斯特、匹兹堡和圣路易斯等并列被称为“衰退的城市”。但是, 2000年后,波士顿成功再生,一举成为美国人均收入第八位的城市。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E. Glaeser在《再造波士顿:1630—2003》一文中梳理了过去300多年间波士顿经历几次衰退和不断重生的历史。他认为,波士顿的成功在于其具有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再创造能力。19世纪的头50年,波士顿拥有大量航海技能人群,于是波士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远洋航海产业,将城市从美国重要的货运港口变成重要的远洋航海中心。当蒸汽机发明后,远海航行的技能逐渐被蒸汽船取代。和塞纳姆(Salem)、新贝德福德(New Bedford)等海运城市不一样,波士顿利用逃难而来的爱尔兰移民在技术上的优势和海运贸易积累的财富,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成功转型为工业城市,继续保持很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后来,由于气候寒冷、制造业向境外转移、汽车的出现以及高税收和管制限制等原因,波士顿开始进入衰退——1910年波士顿是全美第五大城市,1980年时美国有19个城市的规模大于波士顿。面对这样的困境,波士顿再次调整了产业结构:放弃制造业,积极发展技术经济。波士顿接受过大学教育者比例在北美都市中居于前列,于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专注于技能型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转型,1980年以后,波士顿的人口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再次成为全美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3、新加坡的崛起

  和欧美老牌城市不同,新加坡是新兴城市的杰出代表。在这次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中,新加坡位于第三位,是亚洲最有竞争力的城市。EIU的报告认为,新加坡在物质资本投入、金融成熟度、体制效率、环境保护以及全球吸引力等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新加坡的崛起在于其能够拓展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享受全球贸易带来的好处。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宣布独立建国。新加坡面积较小,国内消费市场相当有限,独立后更是失去资源丰富的大面积腹地。意识到这样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果断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响应全球市场需求,通过吸引外资来获取技术和知识。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行多样化工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80年代以后,新加坡开始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成为那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抓住全球化良机,通过发展与本国经济相关的外部型经济来提高经济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外包一些生产流程到要素供给比较丰裕的国家,促进本地企业走向产业链的高端,获取更高附加值;另一方面,新加坡充分利用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来为本国经济服务。突出案例就是在这些国家发展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外向型经济的不足,开始逐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调整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强化本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植本地企业等方式,来重新焕发新加坡经济,并取得很大成功。2000年以后,随着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新加坡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提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打造知识经济,包括培育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本地技术能力、拓展本国人力资本、积极吸引外国优秀人才。通过这些持续努力,新加坡在全球竞争中依然保持其高竞争力和领先位置。

  上述三座城市的发展经历,揭示了保持城市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几个共同要素:开放且贸易,充分利用和提高本地技能水平,保持多样化的本地产业结构并适时调整。

  (作者系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1.2017中国有钱人排行榜单

2.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3.2016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排行榜

4.2017年幸福城市前十排榜单

5.2017中国雾霾城市排名

6.2017世界人均最富有国家排名

7.2016-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榜单盘点

23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