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日记大全>初中日记>

初中历史教学研修日志精选文章

时间: 世芳1022 分享

  教学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学研修日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研修日志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 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研修日志范文

  初中三年级历史课是一门副课,一般是不会引起重视的,但是在中招考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它将影响考生一辈子的命运.为此作为一位历史老师,在不利的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解决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在综合考试当中,如果几位老师不能有机配合,也是很难取得可喜成绩的.去年只所以取得全市第一的成绩,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一:领导的重视;其二:是各位老师的协作精神;其三:是各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密切配合.下面我将从历史课的教学谈几点:

  首先是树立自信心,在学生面前多讲历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本科学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升学.将会影响他的终身,举出一些以前某些学生的实际例子:比如XX年XXX学生,由于没有重视本科的学习,满分30分,而他只考了12分.中招的录取分数他只差了一分,后来找到老师说了许多后悔的话,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他说这些话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要走这种弯路.

  其次是找出误区进行反思:

  误区1:空谈能力,不重基础

  有人认为,综合测试主要是考查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去培养所谓的能力,结果,能力没养成,基础知识没学好,两头落空。

  反思:因为尽管测试题是以能力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能力则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空中楼阁。纵观近几年的综合试题,无一离开基础知识单考能力的。因此,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仍是提高历史水平的基本保证。

  误区2:过细过全追求覆盖

  复习中,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把课本的方方面面都复习到,记住了,就一定能学好,于是就采取拉网式扫荡,地毯式轰炸,过细过全,企图一网打尽,这种做法即不科学,显然也不适应现在复习的需要。

  反思:因为近年来历史测试涉及面广,注重主干。因此,我们不能没有必要记住教材的全部知识,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突出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上,这些重点与主干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第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迁移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反映事实,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既能减轻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误区3:题海无边回头是岸

  题海战术是当前许多人使用的最多的战术,什么大考,什么小考,什么模底,什么模拟等等,名目繁多,此外,每个学生还拥有几套课外资料,学生每天埋在题海里,根本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反思,更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这种题海无边。训练无度的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复习的效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思:

  我们不反对适当的做题训练,但是练要有数,量要有度,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做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事实上,往年中招的试题或试题类型是我们平时训练的最好的例题。认真研究以往的中招试题,从中得到启发,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再其次,也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我在初三历史课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步教学法:第一步全面复习,依据学生学过的中国史时间长,多数已经忘掉的问题,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细仔的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想法把沟道内,草丛中的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让学生站在阳台上,观看操场上的东西,做到一目了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日志

  在历史教学的路上,我们不应是“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华山旅游,而应是“边走边看”、“经常回头看”,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看出点门道,以便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去“伪”存“真”,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精益求精。

  下面通过我对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学的回顾和反思,与同仁们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一 反思我的课堂提问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同时加深对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理解,我先后展示了圆明园胜景图、被侵略者破坏后的圆明园遗址图。问:“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历史现象?”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引导说:“前一幅图是胜景图,后一幅图是残迹图,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把期待的目光聚焦到班里的“历史头号人物”科代表身上,科代表沉默得有点紧张,我感觉有点失望了,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场。

  反思这一幕,我的失误,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我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过于生硬、抽象,初中学生观察两幅图可以直接感受到圆明园的繁荣和圆明园所遭的浩劫,部分学生能得出“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结论,多数学生不能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学生思维达不到那么高。第二,我凶神恶杀的表情、急躁易怒的个性,扼杀了课堂应该有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好学生不敢说,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层层设疑,提问要有梯度,怎么分层,分多少层?这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综合考虑,因材施教。其次,我们引用的材料要直观、有趣,与课标要求相适应,向学生多方面展示历史事实,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最后,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因此问题的设置也应结合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我的课堂讨论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贯彻新课标,我决定玩点新把戏,更新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形成的类似于“审美疲劳”的“课堂疲劳”。上课开始,我出示了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

  1、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的要求?

  2、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一切都按我上课的思路在进行,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我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谁知有一位同学说:“我不赞成前面的观点,我认为:清政府不该拒绝英、法等国“修约”的要求,应通过和平谈判阻止战争的发生。”接着,这位同学陈述了理由。这个观点一提出来也使我一惊,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颖”的观点,这时课堂秩序混乱不堪。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三寸不烂之舌,我只好及时表扬他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便草草收场。

  对于这堂历史课的讨论,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第一 老师难当书难教。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会了解到各种不同观点的知识,在课堂上他们所提的问题可能会五花八门,当与课堂主题不同的时候,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听其自然,课堂讨论将会不断延伸,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如漠然处之或避而不谈,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引导?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临时应变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机智,全面掌控、驾驭课堂进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化身,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就必须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将难以应对学生们课堂上的质疑。《历史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要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保持住学生兴奋的势头,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

  第二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消失沙滩上。这节课的讨论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对学生来说,当学生感觉是“要我学”时,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当学生感觉是“我要学”时,学习便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幸福的。在这节课上,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在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敢于质疑的精神得到了培养。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把老师难住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今天教育的归宿。

  第三 都是表扬惹的“祸”。在这堂历史课讨论中,我对最后一位同学的质疑性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表扬,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位同学关于“清政府应接受侵略者的无理要求”的结论,很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他们还不懂得结合历史史实得出历史结论,才是正确的认识。我对这位同学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没有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这无疑会使学生们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表扬是应该的,表扬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对学生错误的观点予以否定和纠正必不可少。

  三 反思我的课堂语言。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关于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时,我让学生先看课本表格的内容,然后我逐一讲述,一会儿,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已经睡着了,有两位同学进入了准睡眠状态,为了打破他们的“美梦”,我决定提问,但这一招没有明显的效果,我的课堂“人气指数”仍然不高,一会儿,我发现更多的学生出现了困倦感,我不得不把讲课暂时停下来,严肃地说:“上课不听课,只想打瞌睡,怎么学得好历史?”“听了也白听,反正要开卷”,全班哗然,睡觉的同学也睁开了眼……

  想起这一幕,我都无法想象自己当时的表情:尴尬、生气、无奈。表情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我课堂语言的单一、沉闷和乏味;反思我认识上的误区,我以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讲了就算是尽职了。“2009年的春天,比以往时候来得要晚一些”,现在我才恍然大悟:“这种无效教学简直是误人子弟”。历史课怎么讲,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是有技巧的。有的放矢地讲、饶有兴趣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情感地讲,讲得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想得明、悟得透才算得上一堂真正的历史课。这要求我们的讲课必须“因材施教”,在考虑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幽默、风趣、精美的语言,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开心一点,学得积极一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提高我们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我这样讲学生愿不愿意听?常回首,我们才会发现;常回首,我们才会成长;常回首,效果才会更佳!“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猜你喜欢:

1.2018年初中语文教师研修日志

2.小学语文教师网络教学研修日志六篇

3.2017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日志

5.2017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研修日志

6.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387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