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理财知识>投资篇>债券知识>

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

时间: 丽纯1088 分享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分散金融体系风险有重要作用。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债券市场的概况,希望大家喜欢!

  回顾过去我国债券市场概况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分散金融体系风险有重要作用。据联合资信统计,2016年全年,共有3128家主体发行主要信用债[主要信用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含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含超短期融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9016期,发行规模达到8.68万亿元,发行主体家数较去年增加了27%,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涨幅均超过30%。

  发行债券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及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的背景下,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和不断发展,发行债券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2016年1-11月,我国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9.35%,较2014、2015年同期分别上升3.96以及0.94个百分点。

  我国债券规模巨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主要信用债存量期数和规模分别为13074期、15.11万亿元。

  信用债级别主要分布在较高等级。截至2016年末的存量债券中,以中票和公司债为例,从期数来看,二者债项信用等级主要集中在AAA级至AA级,AA级及以上债券期数均占各自券种存量期数的98%左右。从规模来看,高级别分布更为明显,AAA级占中票及公司债存量规模的比例均超过50%。存量债券主要分布在较高等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债券市场现阶段整体信用风险不大,相对可控。

  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下调数量显著增加。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缓慢下行。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398家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发生调整,其中信用等级被调升的有271家,调升率为5.27%,较2015年下降2.14个百分点;信用等级被调降的有127家,调降率为2.47%,高于2015年0.45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201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调升趋势明显减缓,调降率创近三年新高。在评级调降的发行人中,有34家发行人主体发生大跨度评级调整(信用等级调整超过3个(含)子级),反映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企业基本面迅速恶化,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其中,大部分发生大跨度评级下调的企业已触发违约。另外,共有93家发行人被列入评级观察名单,为近三年的最高水平。

  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大幅增加。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去杠杆的过程,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强周期行业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暴露速度加快,违约事件密集发生。自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出现首单公开债券违约事件(“11超日债”)至今,公募债券市场共有36只(310.20亿元)债券发生违约[债券违约定义为:债务人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债券本金和/或利息,不包含发行人主体违约。],约240亿元尚未完全兑付,回收率约为23%,涉及违约主体22家。2016年违约事件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共26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15家违约主体,违约债券只数为2015年的近3倍。公募市场主体违约率从2015年的0.48%[往年发生主体违约的,在本年度再有债券发生违约,不计入本年度的主体违约样本。],上升到2016年的0.52%。

  2017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面将保持平稳增长

  展望2017年,在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等风险事件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态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当然,同时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特朗普政府计划通过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未来预期良好,日本12月制造业PMI终值以全年最快速度扩张,经济复苏也有望向好发展。对中国而言,虽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但近期已呈现企稳筑底态势,未来也将通过进一步的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刺激消费等措施维持经济的平稳增。

  (二)行业继续分化,部分行业信用风险将进一步暴露

  2017年,在宏观经济基本面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国企、城投企业的信用风险将进一步暴露和释放。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之年,过剩行业“去产能”将继续推进,煤炭、钢铁行业企业的经营继续承压,信用风险较大;为了防范楼市风险以及进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9月以来房企债券融资收紧政策陆续出台,在未来楼市周期性转冷和已发债券集中到期的情况下,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的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加大;国企、城投企业与地方政府的信用关联性弱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出台使得城投债的刚兑信仰进一步被打破,信用风险有所上升。

  (三)我国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风险管控继续加强

  2016年以来,监管层继续鼓励债券市场的扩容和发行便利化,加大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支持和鼓励,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2017年主要趋势将得以延续,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将继续稳步增长。其中值得关注的有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高收益债能否推出、熊猫债扩容速度,以及提高类平台发行人以及房地产、过剩产能行业的债券发行门槛等的影响。

  2016年以来,监管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强化信息披露,设计“交叉保护”等条款加强投资人保护,推出CDS、CLN信用风险对冲工具,预计在2017年将发生更大作用;评级行业监管预计会进一步加强;私募市场风险的暴露,地方私募市场面临整顿;债券市场交易对手风险暴露,需要加强监管;债转股将逐步实施,企业的财务杠杆将有所控制。这些措施都将对债券市场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四)级别调整将更加频繁,风险识别向基本面分析回归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不同行业以及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投资者对违约事件反应强烈,监管层出台诸多举措管控风险,加强对评级行业的监管。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下,为更好控制风险,为投资者服务,评级机构应加大级别调整力度,及时调整级别以反映和揭示信用风险,债券市场信用等级调整趋势将继续。

  在级别调整依据方面,风险识别将向宏观、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回归。行业景气下滑导致公司经营基本面恶化是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年的经验已经表明,行业景气度下降的一些行业,或者强周期的企业,或者中小企业,违约风险高。评级机构应该对每个行业的风险等级做出一定的评判。另外,对行业风险的展望要加强研究,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这方面的产品。

  企业经营不善等自身因素是信用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流动性压力(现金流管理)、盈利能力、债务负担或杠杆、融资环境、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企业违约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不少融资工具是加杠杆的,如明股实债、部分私募基金、信托产品等。

  在此背景下,违约率、级别调整与宏观经济、行业走势以及企业自身财务实力的联系日益紧密,外部支持因素的影响将弱化。

  (五)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发生趋于常态化,刚兑信仰将进一步打破

  尽管信用风险的增加对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约是信用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性变化下的必然反应,出现违约事件也是成熟市场普遍具有的特征之一。从长远来讲,打破债券刚性兑付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管控风险。非系统性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建立市场化的定价估值体系、完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以及提高评级的实际价值有积极意义,

  监管、市场对违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只要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违约就是可以容忍的,政府支持、救助、兜底的概率在下降,除非有恶意逃废债。投资者也开始真正关注违约,开始接受违约。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违约现象就会逐步常态化。

  截至201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将于2017年到期的主要信用债规模近4万亿元,这还不包括当年内新发且于当年内到期的短融和超短融。随着债券的到期,企业的风险会受到检验,违约风险就可能暴露。2016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明显增加,表明市场规律作用下的违约事件发生已经逐步成为常态,在未来债券市场发行量稳步增长和债券集中到期的情况下,违约将更加常态化。

  在对违约债券的处置上,我国已经进行了各种探索,包括收购兼并、企业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违约债券已经产生实质损失。投资者除了要关注违约风险外,对于损失风险会进一步关注。公募债券市场共有36只(310.20亿元)债券发生违约,约240亿元尚未完全兑付,回收率约为23%。刚性兑付的信仰进一步打破。

361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