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生活技能学习 > 学烹饪 > 烹饪美食故事

烹饪美食故事

时间: 陈啸1069 分享

烹饪美食故事

  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了烹饪美食故事,欢迎参阅。

  烹饪美食故事1.张爱玲:蛤蟆酥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一篇谈吃的文章中写到:“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

  实际上,张爱玲所描写的“蛤蟆酥”就是旧时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它在苏州并不稀罕,旧时大街小巷都有得买,其中以苏州现前街承德里旁的“文魁斋”里的最为有名。“文魁斋”是一家仅半间门面大小的小店,非常简陋,当街支起一面“文魁斋”的布幡,既当店招,又作遮阳的蓬布用。

  烹饪美食故事2.鲁迅:玫瑰白糖伦教糕

  一代大文豪鲁迅因为经常工作到午夜前后,养成了喜欢吃点心的饮食习惯。1935年4月,他在上海写下《弄堂生意古今谈》,文中便提到了一种糕点:玫瑰白糖伦教糕。

  玫瑰白糖伦教糕,最早出现于广东顺德的伦教镇,因此而得名。伦教镇人巧用当地特有的清泉水制作糕点:用清泉水浸泡大米3个多小时以后,磨成米浆,再压成干粉。清泉水加砂糖,在锅里煮沸。然后将糖水冲入米粉内,冷却后加入“糕种”,放置7个多小时,再经发酵等精细加工之后,制好的玫瑰白糖伦教糕,晶莹洁白,糕身横竖相间的孔眼,均匀有序,软滑爽润,清甜微酸。

  烹饪美食故事3.梁实秋:汤包

  《雅舍小品》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其内容大多来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即能妙笔生花。散文家梁实秋同样是个爱好美食的人,甚至对吃颇有研究。他很喜欢吃汤包,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活脱脱一个老饕的形象。

  烹饪美食故事4.陆游:川菜

  很多人都知道陆游是南宋大诗人,而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味美食家。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烹饪美食故事5.袁枚:豆腐

  世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清代诗人袁枚却曾经为三块豆腐低声下气。任沭阳知县的袁枚,有一回在海州一位名士的酒宴桌上,看到一道菜是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若白雪,嫩象凉粉,香如菊花,细腻似凝脂,看了惹人眼馋,闻了令人流口水。袁枚夹了一块,细细品味之后,离席径往豆腐店,向主人请教制法。店主是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大文人出尊登门求教,就成心摆摆架子,笑道“俗语说得好: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岂能轻易传人?”

  见袁枚着急,店主一本正经地说:“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请问你肯不肯为这豆腐而三折腰?”

  袁枚是个爽快人,向来又以不耻下问出名,听了店主的话,不愠不怒,毕恭毕敬地向这位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店主见他居然俯首施礼,屈尊求教,一面歉疚地说:“折杀我也,折杀我也。”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竹筒倒豆子——一哗啦,将制法全教给了他。

  烹饪美食故事6.杜甫:五柳鱼

  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而且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呢!相传,有一天杜甫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不觉到了中午,眼看要吃午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杜甫鱼开膛洗好,加上佐料蒸熟,又加入甜面酱炒熟,把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扮,做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撤上香菜。众朋友边说边吃,把鱼吃得精光,讨论起这鱼起什么名字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象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

  烹饪美食故事7.胡兰成:绍兴鸡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因出身乡下农家,从小母教极严,所以吃东西从不挑剔,认为“凡好东西都是家常的”,有什么就吃什么。他少年时期到绍兴去读书,爱上了美味的绍兴老酒和绍兴鸡:“绍兴老酒有名,又越鸡极嫩。”绍兴的鉴湖水质特好,以此酿成的绍翼酒也特别甘美。至于绍兴鸡,又称越鸡,因为它黄羽、黄嘴、黄爪,而且重达八九斤,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九斤黄”。绍兴鸡吃营养丰富的绍兴酒糟长大,所以皮薄肉嫩,鲜美异常。

  烹饪美食故事8.李渔:简约派美食家

  《闲情偶寄》“饮馔部”是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与别的美食家不同的是,李渔既不像袁枚那样精于美食,也没有记载很多的美味佳肴。值得称道的是他他对饮食超人的见解: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他从不以为生吞猴脑、活吃幼鼠之类的野蛮行径,是一个美食家的良好品行,而是痛斥之为非人道的“虐生”劣行。李渔也并不认为“野味”的味道怎么好,他认为:“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而且他始终认为蔬菜是最上等的美食。“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这一见解至今没有过时。

  烹饪美食故事9.慈禧:窝窝头

  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

  关于窝窝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带着一千余人仓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饥饿难忍,疲乏不堪。太监们四处搜寻,好容易从一个没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个凉窝窝头,献给了太后。慈禧拿起窝窝头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顿感浑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没觉饿。后来她回味起来,觉得这个窝窝头比御膳房的珍馐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驾回銮以后,便命令御膳房为她做窝窝头吃。御膳房厨师仿照民间窝窝头的样子,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白糖、桂花加温水搅拌,一斤面捏成一百个小窝头,蒸熟以后金黄闪光,形似宝塔,吃在嘴里甜香可口,别有风味,受到了慈禧的称赞,小窝窝头也随之成了清宫中的有名小吃。

  烹饪美食故事10.西施:炒西施舌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多。在烹饪史上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众说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其实“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32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