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摄影>摄影入门教程>

关于摄影技巧的论文

时间: 洪华1047 分享
  摄影是一种通过镜头来表现真实的艺术媒介,而这也是摄影独具的技术特征,单从这一点来看,摄影媒介自身并不能诠释自己,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介质一直对我们对摄影的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摄影技术的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摄影技巧运用论文

  摄影并非是一项简简单单的照相,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学问、、技术、技巧。众所周知著名的导演张艺谋的成功于此就存在很大的关系。

  就从简单的拍照说来讲,不同技术的拍同样的东西,效果确然迥然不同,效果差异很大。给人拍照,一般选择本人的前、后、左、右的45度角较好,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特征和个性。当然不仅如此,一些背景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如身后有一些线条的建筑物或其他的一些东西,这样在拍摄过程中就有好多技术啦!一般要使这些线条拍成直线,这样的话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沉着,稳定;不懂的人很有可能会把它拍为线条倾斜,这样的照片看起来里面的人则会显得不稳定,焦急,效果不好,如是在高楼上就会感觉到像是有一种掉下的感觉,照片中的人看起来比较消极。还有很多许多需要注意问题,其中重要的就是在照相时要适当的留一些空隙,比如适当的露出天空,一般不要使背景特别闷,这更有助于提高看照片人对照片人做出好的心理判断。

  以上所提到的是拍摄静态的照片。其实最困难的是拍摄动态的东西,对于摄影者也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就来谈一下动态拍照的技巧吧?拍摄动态的东西则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选择好适当的位置蹲在那儿,注意把握物体或人运动的速度,速度的把握对照片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调节照相机,当物体从摄影范围通过时,进行及时的拍摄。所以说动态物体的拍摄是需要一些技术的,对于没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师来说:“很成功的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很难把握,时间控制不好,过早过晚的拍摄就会使照片造成空白或是表现出的效果不好。因此动态景物的拍摄也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摄影师的真实水平的一个可靠的方法。

  另外在摄影中往往存在一些虚化的运用,使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清晰。例如,在拍摄迎面跑过来的一群孩子时,他们身后的高大的树木

  就应该虚化,因为你要拍的是一群孩子,而不是树木,这样会使图片中的人物显得更加清晰,人物的特征则会显得非常明显,个性也会显示出来;当然啦,把人物虚化的情景也很多。如在拍摄一些景物,名胜古迹的话,这就需要把附近的一些人物作虚化处理,这就应该是自己所拍摄的照片中风景显得更加清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拍摄者往往是附近的人物作虚化处理,这样就能表现出景物的美。虚化则是摄影中一总要的技巧,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之中也往往采用这种方法,是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起升华的作用。

  若要从总体效果来说的话,往往要讲究一些均衡的问题,均衡的照片更加适合我们视觉观念。对于均衡一般想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来找一些东西做映衬。就如简单的拍摄一张春天的照片来说,这样的风景一棵柳树下有几间房子的话,拍摄下来就显得有一些单调,若在柳树的右边加上几只燕子,这样一来就别有风趣,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做到了这样,我们就说这张照片达到了均衡,要达到均衡的效果,一般不应把照片设置的比较空阔,应多加一些别的东西做映衬,达到更适合人的视觉感。做到这一点并非很困难,只需自己在平常生活之中善假于物也,不宜使照片所拍摄的东西显得孤立起来。当然啦,有时拍照时,作者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均衡的摄影,例如在拍摄刘胡兰一段革命历史时,就使当时的气氛营造的气度紧张,摄影极度不平衡,这就是作者要制造一种可怕的,恐怖的局面而造成的。很容易会使观众感到极度恐怖,将要有不兴的事情要发生,这就是作者的意图,所想达到的效果。

  摄影课的知识丰富多彩,摄影选修课是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一些摄影的技术与方法,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

  摄影论文

  影视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不是产生一般功能的科学技术,而是一种载体媒介,是一种可以和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的、能够叙事、绘声绘色、表情达意的语言,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现代影视中摄影艺术。

  故此, 影视摄影艺术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新闻纪录、科学研究、知识普及、情节故事描绘的最现代、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媒体。影视媒介就是由声波和光波两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记录声像的摄录机器。作为机械,它不仅能记录下人类五种感官中两种视听审美感官的感知结果,而且能展现人们有意为之的想象、幻想、回忆中内心世界的视听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们非有意为之的下意识活动、幻觉、梦境等。更为奇妙的是,它还能记录展现人们视听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触及的一些自然的、社会的现实世界,甚至还能创造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尽管她奇妙无比,它也只能是机器手段而已。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它进行控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和艺术表现作用。因此,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是一门置造型形象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的艺术,是创造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动的幻觉影像的艺术。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有:光线和影调,色彩,构图和动向等多种手段。

  一、光线与影调——画面的修辞手段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摄影师“用光作画”或“用光写作”。光线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在采光和布光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处理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层次、反差、基调、色彩还原和各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光线是一种造型手段,影调是它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影调首先体现着时间和空间气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影调还体现着感情。光线与影调不仅为摄影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现质感,并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烘托气氛来显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影视作为艺术,摄影师对光线与影调的运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出对影片的艺术构思,还应完成其艺术作用。

  由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制作精细,在影像表现上特色鲜明。在剧中,低角度光的运用将神秘高贵的宫廷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时,这种布光法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可跨越更大的年龄跨度。演员归亚蕾已是6岁左右的年龄,而剧中她要扮演的是从4岁直到驾崩的武则天,年龄跨度几乎达3多年。这对于一位6岁左右的演员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而摄影师娴熟、准确地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将一位成熟妩媚的中年皇后跃然于银屏上。

  光线与影调,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摄影师用光影可是使该表现的地方得以表现,该隐蔽的地方加以隐蔽。光影就象是画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并运用它们去创造富有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二、色彩——画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饱和、色对比、色温、色调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绪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感光材料和光线的选择与运用,来实现色彩表现手段。影视画面的色彩表达不仅仅要求准确再现,更要注意色调的把握、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注意色调的对比、和谐与统一。色彩在影视中肩负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地理、时代、民族等特点的体现,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为摄影师的造型手段之一,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色彩作为画面的抒情音符,体现了影视摄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是艺术一般规律。比如“白天鹅时期”,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妮娜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绒毛状的围巾,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是雏鸟新生还未丰满的遍体软茸。与此同时导演把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红色调,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妈妈给妮娜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MOM”字样底色都是粉红色的。而当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白色的绒毛状围巾就不见了,是雏鸟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鹅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与她形成对比的则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影视摄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像绘画那样只反映在一幅画面中。影视是“动”的艺术,它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应反映在一个个画面的流动中,反映在画面与画面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色彩如同一个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离开一定的组合,它只是一种色彩而不是表达感情。因此,影视摄影师要善于结合内容,在画面的运动中去组织、运用和捕捉色彩来表达感情。

  浅谈艺术摄影用光技巧

  光在艺术摄影和艺术造型的表现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摄影的灵魂,摄影技术需要光,要想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更离不开光,只有调到和利用好光,摄影的创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在日常的摄影中,摄影师通常要通过光与影来传播媒介,通过光线的结合来达到更好的艺术造型效果,有了光的存在,摄影作品就很容易表达出摄影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够渲染出周围的环境与气氛。有光才会有影,用光这一媒介将光线下不同的影子渲染出来,摄影作品就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意境和风格,就像两件相似的东西,运用不同的光线效果,相似性也就消失殆尽,当摄影作品中的光线、位置等与受众的思维意识同构,则创作出得摄影作品就会带给人以敬畏和无法言说的神秘感。

  1 摄影艺术

  摄影是一种通过镜头来表现真实的艺术媒介,而这也是摄影独具的技术特征,单从这一点来看,摄影媒介自身并不能诠释自己,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介质一直对我们对摄影的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媒介促成了摄影自身的“真实性”,并通过照片的方式折射与表现出来。[1]在我们日常看到的照片中,真实性是显而易见的,照片是一种可接受的视觉与构建真实的形式,摄影师用照片诠释着真实的含义,同时,摄影也强烈的表现出先要看到真实的强烈欲望,照片是影像中真实的具体表现,迄今为止,摄影摄像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在其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持续与分化。摄影摄像同时还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美学极其认知等的内涵,照片的真实用摄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向受众呈现出异样的,互相排斥或吸引的形式―科学的或是艺术的、集锦的或是纪实的、数字的或是模拟的图片。

  摄影的真实性原理构成了摄影本身的反身与参照的特质,而摄影的本质特征,引用哲学家希拉的话,就是摄影在于构建事物的真实模式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当中,所以,事物真实与否的可解释的方式最终要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加强,进而像受众传播,摄影历史其实就是对事物可视性及其真实性的历史积淀,它想法设法把塔尔博所称摄影为“自然之笔”的客观性与日常外在的主观性结合起来,照片是记录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摄影历史上,摄影不仅是对真实的诠释,也是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同时这也是摄影所独有的魅力所在。即使摄影的记录的历史时代已经消亡,但当时记录的照片却能带给后人一种可视的真实。

  2 光线对生活与拍摄的影响

  2.1 光线影响拍摄的整体效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物体本身的亮度,都是有照射在物体表面的光线和物体本身的反射能力所决定的,例如一根黑色天鹅毛,尽管它自身的反光能力非常弱,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强烈的光线下面,天鹅毛的亮光值就会远远高于在弱光下白纸的亮光值。事实证明,拍摄对象在不同的光线中,就会呈现不同的亮度,正是因为这种主客观光线的强烈影响,所拍摄的对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拍摄时,亮度值会因为某种或者极小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说,亮度值直接影响着拍摄对象的整体效果,亮度值是相对产生的。

  2.2 光线在摄影中季节变化

  众所周知,太阳从早晨的日出至傍晚的日落,一朝一夕,一分一秒都在发生着位置的变化,所以,照射在被拍摄物体上的光线也会随着阳光位置的移动而发生着角度的改变,由于角度的改变,被拍摄物体表面的阴影均衡与质感都会因为光线的移动而发生整体的变化。一般而言,拍摄物体的最佳采光角度为被拍摄物体上方四十五度左右,时间段大约在10点~14点左右,由于同样用的是测光,选择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阴影就会不同,高角度阴影较短,而低角度则阴影较长,对光时角度的选择一定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同样的光线在一天中只有一次,这就需要拍摄者对不同的气候、环境、时间、方向、季节和角度,甚至拍摄体在摄像机中所呈现出的画面情绪效果等微妙的变化加以仔细观察与研究,以便能更好地运用光线来表现构思与主题。

  2.3 光线的软硬区分

  如果从光质上区分光线,光线则可以分为“软光”和“硬光”。所谓“硬光”,就是平时所说的直射光,通常是指在没有其他遮挡物体或者云彩的情况下的太阳光,或者是人造光,如闪光灯、照明灯、探测灯等,被摄体在直射光线的照明下,阴影部分和受光部分的反差较大,阴影浓重而亮部清晰,画面的反差非常强烈,立体感极强。相反,对于另外一些被拍摄体,例如花瓣、肌肤等等,当明暗度相差太大时,就会给人一种很粗糙的感觉。直射的闪光灯在拍摄时,通常会拍下拍摄者的夸张的黑影,使画面缺乏美感,过于生硬。所谓“软光”,就是一种不会产生柔和的、明显投影的光线,例如被云彩遮挡太阳的或者是阴天时的光线。通过柔光纸投射的光或者反光板反射的光也都属于柔光。因为光线既不是直射,又不能从同一个方向反射到物体上,所以拍摄时阴影很淡,反差小,影调的对比度也比较柔和,像有云彩遮挡的太阳,散射光与直射光混合的能见度较高的阴天,都被认为是最佳“拍照天”。

  2.4 摄影大师世界里的光线变化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对光线的要求和处理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诠释和理解,他们深谙光线的特质,深知光线的效果能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生活的感受。摄影师的作品中通常会用光影结合的效果来创造与表达情绪情节的气氛,这样创造出的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及表现力。光线给照片带来了生命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带给人一种诗歌般深远的意境和音乐般优美的旋律。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约塞米提山谷的雷暴雪》曾倾倒无数人:浓密的云层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中景为陡峭的山岗岩石与森林,禁不住让人想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更绝的是光与影的层层递进,更加强了暴雨前的阴郁气氛。[2]近景则是照射在大杉树上的一抹阳光,构成壮丽山河乐曲中的最强音,就像进入一种神奇的境界,耳边是一首庄严雄伟的交响乐曲。这就是对亚当斯摄影艺术风格最完美的诠释与体现,也是亚当斯毕生积蓄和酝酿的成果。亚当斯会经常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用心去观察山巅上风云的变幻和峡谷中丛林的光影推移,这些微妙的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最终构成他那令人赞叹不已的完美画面,而这种境界,不是任一个缺乏创造准备甚至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就能达到的。   3 光在摄影中的照明表现

  光是一个可以被人的眼睛感受得到的,电磁辐射中很窄的波段,人们对可见光通常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般而言,可见光谱包含波长在400 mμ~700 mμ之间的光,人的眼睛也仅仅能看到400 mμ~700 mμ之内的颜色,因为只有在很小的范围之内的光能,才能刺激眼睛中的视椎神经。因为光是以直线的方式传播的,所以在有阳光的白天或者在有月亮的夜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没有光就没有颜色,青椒之所以在灯光的照射下变成人们眼中所见的绿色,是在光线中,青椒相应的波长被显现出来,所以被摄体只有在正确拍摄中才能形成色、质感、层次等物体的正确还原,且达到人们眼中的完美视觉效果,这也是在摄影过程中要求摄影师对光线正确运用的根本要求。

  在物体还原的过程中,光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灯光与日光在性能、色温等方面的不同,灯光的色温只为三千二百千瓦,而日光的色温则为五千四百千瓦,所以在日光与灯光的照射下,物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人们在日光下看到红色的物质为鲜红色,而把它放在灯光下则为紫色,这就是由于光源不同,所以色泽的还原度也就不同。由此可见,摄影的灵魂就是光,没有光,摄影的艺术感和质感就无从谈起,只有正视光线,把握好光线的变化及规律,摸透光线在摄影中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最后在摄影创作中熟练的运用,才能使其成为你拍摄时得心应手的“好帮手”。

  4 艺术摄影中光的效应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短短两句诗,就生动形象的向人们勾勒出一幅光与影的画面,李白、明月、影子让读者“一眼明了”的同时又如临其境,而这种意境来自诗人李白的孤寂和豪情,来自人、月、影的映衬,同时也来自明月与人间光影的陪衬与对比。

  实世间的光与影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一对舞者,他们几乎每天形影不离、相依相伴,从白天到黑夜,从早晨到黄昏,影子随着光的存在而存在,像逆光的剪影、水中的倒影、日光的投影、镜面的反射影等等,哪里有光,哪里就有影子的生成。然而光在现实中的表现又太过于现实,从而在人们的脑中往往形成一种荒诞的想象与梦境,在这种情况下,光与影就成了一种作怪的手段,光是元凶,影子则是帮凶,它们的完美组合不断的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搅乱了人们对真实事物的正确判断,这时候,光与影也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成了人们形影单只,超然物外的一种独到感受,因此就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情节体验。

  摄影师戚万鹏说:“摄影大师其实都是光影大师”、“摄影本身就是通过视觉和内心的光影进行作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光与影在拍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光与影的世界里“孤注一掷”,就像断臂后的维纳斯带给世人的那种另类的感觉,正因为维纳斯断了手臂,才更让她有不一样的美丽,并留给人以无限的、丰富的想象空间。[3]

  5 摄影创作中光的艺术表现

  摄影艺术的视觉形象是借助于光与影的变化通过记录真实在二维平面上产生的,摄影师通过画面来传达自身的体验、情感和理念等,从美学领域来说,意境是一种标志性的艺术审美体验,而审美意境是中国人自我审美意识的自觉体现,是具有历史标示的,而艺术的实践经验向我们证实:摄影、绘画等一系列的造型艺术都可以创造意境,作为艺术本体,意境已经深入到各个艺术作品当中,逐渐成为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唯美意蕴,[4]而在各类艺术中都有其独到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规律。

  光,是一种无形的能量,它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身边的林林总总,同时也让摄影成为一种现实,有些光线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也有一些光线能被人的眼睛感知出来,这些都与摄影紧密相连,这类光线叫做“可见光线”,不同波长的光波组成不同的光线,而每个波长组成的可见光谱都会显现出一种另类的色彩,这一原理推动着我们去探究外界的视觉感观意义,摄像师通过光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造型,并决定了图片的表达效果,也由于光的原因,摄影师与摄影师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其实光的形式是可以被外界所控制的,例如作品《 不安全的生活 》中,一个小女孩的周围和内侧都打上了白色聚光灯,代表着某种邪恶的力量,它在告诉人们,小女孩在这种阴郁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快乐,而是生命中某种危险的东西。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范围,比摄像机所记录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人的视觉系统可接受动态范围为1000000:1,这一范围可以让人在黑夜和白天能看到白纸上的黑字,只有在光源照射下,摄影所使用的感光材料才能发生化学变化。光线既能照亮物体,还能传递被拍摄物体的信息,起着承接的重要作用,就像被摄体的形状、色彩、数量、体积、明暗配置等都可以通过光线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6 如何在摄影中正确的运用光

  摄影过程中的光感材料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通过光源才能进行。在摄影过程中光线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用来为被摄体照明,它还有传递被摄物体信息的重要能力,所以,光线在拍摄中起着媒介与桥梁的重要作用。比如,被拍摄物体的体积、数量、质感、形状、色彩、空间深度感及形状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被拍摄物体的画面气氛、层次、敏感配置等等多方面,都要通过光线的配合才能完美的变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因此,拍摄者不能仅仅从物体的表象去观察光线,而要从更深入的构思中巧妙的运用光线,拍摄同一个物体时,不同角度的采光,拍摄出的作品会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熟练的掌握对光的感觉和在拍摄过程中光与影的效应,培养对光影和光感的敏感度,善于运用,是每个摄影师都应有的本能,画家描绘惟妙惟肖的物体靠的是手中熟练的画笔,而摄影者拍摄物体则是要灵活运用大自然赐予的光线。所以说,光是摄影的灵魂,摄影过程需要光,变现事物的艺术本质也需要光,正确熟练的认识和运用光线,把握好光线的变化规律和它带给人们独到的艺术效果,在艺术摄影的创作当中有效的去研究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的最高境界。[5]

  光在艺术摄影和艺术造型的表现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摄影的灵魂。摄影技术需要光,要想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更离不开光,只有调到和利用好光。摄影的创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在日常的摄影中,摄影师通常要通过光与影来传播媒介。通过光线的结合来达到更好的艺术造型效果,有了光的存在,摄影作品就很容易表达出摄影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够渲染出周围的环境与气氛。有光才会有影,用光这一媒介将光线下不同的影子渲染出来,摄影作品就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意境和风格。就像两件相似的东西,运用不同的光线效果,相似性也就消失殆尽,当摄影作品中的光线、位置等与受众的思维意识同构,则创作出的摄影作品就会带给人以敬畏和无法言说的神秘感。

  拍摄作品中的用光问题是灵活多样、千变万化的,摄影艺术是光和影的艺术的结合体,而光又是摄影的灵魂,中国的很多优秀的风水摄影师就是了解和掌握专业摄影技巧的同时,又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修养,才拍摄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影视艺术的创作根基是摄影技术,而摄影技术的更新又推动着更多创新理念的变化,新理念的变化又推动者各种艺术作品的变革,技术和艺术结伴而行”[6]我们通常说的艺术修养包括:绘画、文学、色彩学、光学等功底,所以要了解摄影的真正内涵,还要进行明暗的变化和对比,以及带给受众的心理感受等。因此,我们在拍摄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有明确的构思、还要调动光的造型运用以及造型意识,用抽象形式表现客观映像,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更加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

关于摄影技巧的论文

摄影是一种通过镜头来表现真实的艺术媒介,而这也是摄影独具的技术特征,单从这一点来看,摄影媒介自身并不能诠释自己,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介质一直对我们对摄影的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摄影技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8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