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诗词大全>

反七步诗歌颂了什么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听说过七步诗的你还听说过反七步诗吗?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下反七步诗吧。

  反七步诗歌颂了什么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

  豆子熟了豆秸已为灰烬。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

  变成灰烬的豆秸变成了田中的肥料。

  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

  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附:曹植《七步诗》原文

  其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这是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之事的悲愤与斥责。《七步诗》千百年来使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而在道德上对曹丕多怀厌弃,并一定程度影响到在文学上对曹植、曹丕的评价。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郭沫若在史实与文学的方面,对“抑丕扬植”提出反对。他认为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开山地位,是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并认为南朝梁·刘勰的评价:“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是较为公允的。

  郭沫若1943年写了文章《论曹植》,重新考察、论证曹丕、曹植在人品与文学方面的评价,并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

  “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曹植《七步诗》的立意是站在“豆”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是过火和无情的。郭沫若则认为如果从“萁”的角度来思考,“萁”是具有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不同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他认为,对于“豆”,“萁”的煎迫是过火无情的;而对于“萁”,这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

  曹植的《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以新旨,另铸新词。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诗歌表达方式怎么鉴赏

  1.虚实结合。关于虚实,考生首先要明确“虚”的类型包括:虚幻世界和梦境、逝去之景的回忆、设想的未来之景。其次要明确虚实结合惯用的手法,主要包括:(1)想象。虚幻世界和梦境的创设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同时,想象还要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完成。(2)对比或烘托。虚实结合的运用,就是作者将已逝之景和未来之景,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或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3)对写法,即采用移笔于对方的写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象别人在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直接写思念要委婉含蓄,感情也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2.白描、渲染、细节描写。(1)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加雕琢,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或景物的情态、面貌和特点等。(2)渲染。通过写景来渲染某种图景或某种氛围,衬托或表达作者的情感。(3)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语言和物件、景色等细小环节的描写。简单地说,就是指细化了、特征化了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或景物描写。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是人物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3.借景(物)抒情。就是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加以抒发。明写景,以景引情,暗写情。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或流露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等。

  5.用典抒情。即在古诗中援引史实,运用典故。古诗词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使古诗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古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97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