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古今书法家 >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样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样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样

  王羲之的字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的字体有非常特别的艺术造诣。那么,后人是如何评价王羲之字体的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对王羲之的评价

  一般来说,王羲之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09年亚洲周刊的调查显示,在当前现存的和未被发觉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以2.66亿美元的收购意愿排名世界第一。王羲之本人家世显赫,世代簪缨,自己做到将军,史称“王右军”,为人性情豪爽,潇洒俊逸,学富五车,论相貌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称奇的是他那一笔惊为天人的行书,中国两千年书法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尽一致, 而且有的书迹未必可靠。比如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著者是 《乐毅论》 、《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 。其中《乐毅论》 、《黄庭经》 南朝梁时已被认为是“ 逸少有名之迹 ”。但是, 对比楼兰出土的魏晋墨书真迹以及传世的王书《快雪时晴》 、《平安》 、《何如》 、《奉橘》等行书帖中的楷笔, 就能发现这三种细楷刻本的笔画“单廓”,体态已失魏晋人笔下的古厚之气。归纳王书的特征, 其实也有办法, 那就是将传世的王羲之书迹----- 无论正书、行书还是草书, 作求同存异的归纳, 其共性特征便可明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1.用笔 ———按锋直引, 迅牵疾掣;

  2.笔势———遒劲爽利, 环转纵引;

  3.笔画 ———銛锐方硬, 沉稳厚重;

  4.字态 ———势巧形密, 雄秀天然。这样的归纳, 借助了前人的术语, 似乎还有些抽象模糊, 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⑴结体欹侧。王书的结构是“斜划紧结”,特别是他的行草书, 因了笔势的纵引, 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 字态欹侧,富有顾盼的情调。西晋草书已见斜势, 但结构是“横斜”的“宽结” , 还不能与王书“欹侧”的“ 紧结” 等观。南朝羊欣说: 张( 芝) 字形不如右军 , 这是称王书以“今妍” 胜张芝的“古质” , 而“今妍”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结体的欹侧。

  ⑵笔势纵引。所谓“纵引”,是指上字的末笔向下字首笔引发, 笔势在字与字之间贯通, 形成牵连映带。王羲之写草书、行书的笔势是顺势疾行纵引, 纵快飞移的笔势钩连于字与字之间, 从而突破了以往草、行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 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异的情调, 从而出现“字群结构” , 笔势的“赋形” 功能便凸现出来。

  ⑶用笔明快简捷。汉末赵壹讥讽张芝的弟子姜诩( 孟颖) 、梁宣( 孔达) 作草书“不思简易之旨”,“反难而迟”。王羲之用笔是“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获得了草法“易而速” 的旨趣。他用“直引”的笔法写楷书, 比钟繇的翻笔之法来得简易。

  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故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楷书上,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也比较松散。王羲之“变古形”,就是对钟繇的楷书风格进行大胆的变革,他将钟繇字体的横张改为纵展,使结体更为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内 ”和“一拓直下”的特点。就横而言,王羲之的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均匀大方。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更显得遒劲潇洒。王羲之书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尽字之真态。王羲之所书的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一代新风,树百世楷模,他那深邃自然的意蕴,不激不厉的风规,勾魂摄魄的魅力,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一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王羲之的今体之所以大受欢迎, 是因为“ 妍媚 ”的体态美观好看, 而且投合了“ 爱妍而薄质”的社会风尚, 前人已有论列。我认为, 王书能够在东晋时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还在于王羲之的用笔简捷明快, 易于摹学。这一点, 历代的书论家居然不置一词, 大概是“神化” 王羲之书法的风气遮蔽了人们的思考。

猜你感兴趣:

1.颜真卿的历史评价

2.揭秘王羲之书法特点有哪些

3.对王羲之为人的评价

4.《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5.古代诗人王羲之是怎样的人

367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