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古今书法家 > 书法家颜真卿的生涯

书法家颜真卿的生涯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书法家颜真卿的生涯

  颜真卿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与政绩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关于颜真卿的生涯,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生涯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颜真卿的生涯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祖籍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十三世祖颜含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历七世,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传四世而至颜真卿。颜真卿幼年失怙,随母殷氏寄居舅家。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26岁进士及第,28岁通过吏部铨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由此踏上仕途。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勤谨,忠贞刚烈,并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正值李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经“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李唐王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唐玄宗统治后期安于已有的文治武功,纵欲享乐,沉湎酒色,重用奸臣、外戚,朝廷内部政治腐败,朋党相争。加之玄宗好边功,广置辑度使,边疆各辑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为安禄山、史思明觊觎中原大开方便之门。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疏于防范,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即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便掠取京城长安。其时,颜真卿正在平原太守任上。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早已觉察到安禄山的阴谋,上任伊始,便积极布防、加固城池。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他独举义旗抵抗叛军,并被附近各郡推为盟主。颜真卿率部在堂邑大败叛军,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击叛军的信心。颜真卿部的积极抵抗,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但由于朝廷的腐败,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致使唐军坐失战机,唐玄宗不得已出逃成都。颜真卿孤守平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弃城。至德二载(757年),颜真卿因其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封为宪部尚书。他恪尽职守,举察不分亲疏,不畏权臣,满朝文武为之震摄。

  颜真卿的刚正、耿介为奸佞之辈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贬外任。永泰二年(766年)竟由刑部尚书任上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虽屡遭贬谪,颜真卿忠君爱民之心不改。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处江湖,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佳誉载道。饶州地方,宋以后往往将他与范仲淹并提,称“颜范遗风”。

  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辑度使李希烈与淄青辑度使李纳勾结,占据许州,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攻陷汝州,包围郑州,威胁洛阳。唐德宗受卢杞挑唆,竟派年已74岁的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颜真卿赴李希烈部劝谕。颜真卿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以“君命也,焉避之”的崇高使命感自励,大义凛然,仅携侄子、家僮数人前往许州。在李希烈以宰相一职劝诱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胁的情况下,颜真卿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的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身亡,享年77岁。诏赠司徒,谥“文忠”。

  颜真卿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其忠烈之辑,凛然正气,为后世所称道。史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秋霜喷空,长虹贯日”。《新唐书》本传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颜真卿秉承家学,自幼研习音韵、文字训诂。自28岁始纂《韵海镜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抚州任上增补至五百卷,后又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堪称巨制。可惜此书至宋时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现已无法窥其全貌。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尤其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他主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文质相适。此论较之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李华等人强调的“简易”、“简质”更为合理,与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他的诗文创作先后辑成《庐陵集》、《临川集》、《吴兴集》各十卷,但均亡佚。后人集遗而成《颜鲁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状、疏、记、诗、赋等。其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颜真卿以前,书法艺术承袭东晋以来的传统,书宗王羲之、王献之,书风秀媚。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虽有创新,但始终未脱“二王”风格。随着李唐王朝的繁荣、鼎盛,这种书风已不符合盛唐的审美需求。颜真卿自幼习书,终生不废。其书法艺术早年得自家传,自称“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长,师从张旭,并广泛借鉴秦篆、汉隶、北朝碑版与“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风,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颜真卿凭借其对文字法度的深究明鉴,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上追秦汉,承绪魏晋,取法民间书韵而终成一格,创立“颜体”。其书一改“二王”书风的飘逸秀美,以雍容伟壮、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终确立了唐楷的法度。影响所及,由整个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现代。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史评颜真卿的行草书“尤为奇特”,用笔“有篆籀气”,布局楷、行、草相杂,与“二王”秀逸的行书迥别,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均是性情之作,气势充沛,随情而发,一泻千里,无意于书而尤佳。其精湛的书法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达相融合,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颜真卿身为一代忠臣而在书法艺术领域革故鼎新,创立“颜体”,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楷书法度的变革与最后定型。历代重其人品,宝其墨迹,仅宋徽宗朝宣和内府即藏有颜真卿书迹200余件,至今尚存70余件,均为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文物价值。

  颜真卿一生仕宦大江南北,闲暇之时,常寄情山水,与友唱和,在青山绿水间留下了大量的书迹。这些书迹,或为摩崖巨制,或为碑碣匾额;或长卷大作磅礴伟岸,或斗字二三惊世拔俗。悠悠千载,万世流芳。后人感其忠辑、敬其伟烈,纷纷题咏作赋,称颂颜真卿的功业、为人,赞叹颜真卿的艺术成就,并在颜真卿所到之地,建祠筑堂、修坊立碑,以示纪念与敬仰。人们徜徉于墓园,流连于碑版,深深地为颜真卿雄浑博大的书法艺术和严如烈日的忠贞品辑所震撼。一代宗师,英名永存。

  颜真卿政治生涯

  开元(713年-741年)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德州)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被阳光灿烂出来的人生

  颜真卿,中唐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字清臣,生于中宗景龙二年(7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他创立的“颜体”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北齐著名学者。字介。生于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世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五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并习《礼》、《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为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及萧绎即位,十九岁的颜之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为归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冒死偷渡,经砥柱之险,先投奔北齐。此时陈已代梁,颜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北齐,官至黄门侍郎。承光元年(577),齐亡入周,被征为御史上士。武成帝末年,任赵州功曹参军。周亡入隋。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掌文林馆,主编《御览》。不久病故。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颜氏家训》全书两卷二十篇,被誉为我国封建家教的集大成者,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重要著作之一。今人王利器有《<</SPAN>颜氏家训>集解》。

  高祖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武德初,为李世民秦王府记室参军。

  曾祖颜师古,字籀。隋文帝仁寿年间,得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今湖北襄樊市)尉。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如洗,以教授为业。

  隋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师古随其父亲来到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

  武德元年(618),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凡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其手,文才名冠当时。

  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即位,被擢为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后因坐事两次遭贬。

  贞观七年(633),被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皆能一一辨析。又奉诏参撰《五礼》,

  贞观十一年(637),书成,进爵为子。后又奉皇太子李承乾之命注《汉书》,书成,太子将《汉书注》呈奉朝廷,太宗下令将此书编入秘阁,并赐颜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以示褒奖。不久,进颜师古为秘书监,后以文学入选弘文馆学士。

  《汉书注》博采自班昭以下三十七家音义,删繁补略,裁以己说。为学者所重,时有“杜征南(杜预)、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之誉。

  贞观十九年(645),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途中病故,终年六十五岁,谥号“戴”。

  开元二十二年(734),颜真卿举进士。登甲科。曾为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尉。又任临川(今江西临川市西)内史。因“事亲以孝”著称,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在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时,五原郡有冤案,之前,久而不得其决。适逢大旱,待颜真卿裁决后,天乃大雨,五原郡黎民谓之“御史雨”。之后,又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再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后因权臣杨国忠多次拉拢,颜真卿始终不与其往,因遭杨的排斥,被贬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陵县及河北吴桥、东光等市县地)太守,人称“颜平原”。

  天宝十四载(755),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河北郡县闻风瓦解,他与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联军抗叛。他被推为盟主,河北二十四郡,当时就有十七郡响应,合兵二十万之众,使安禄山不敢贸然攻取。

  至德元年(756)十月,颜真卿于危难时刻,毅然率众弃城渡河,经江、淮、荆襄之地辗转来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县)。

  至德二年(757)四月,颜真卿于凤翔觐见肃宗,被授予刑部尚书。不久,又加任御史大夫。

  颜真卿在任期间,凡军国之事,知无不言。弹劾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私自带酒客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上朝衣冠不整,列班不严肃,贬崔漪为右庶子,李何忌为西平(今青海湟源县与乐都县之间的湟水流域地)郡司马。终因遭遇宰相所嫉恨,被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又转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刺史,封丹阳县子。不久,又因遭到御史唐旻的诬陷,被贬饶州(今江西坡阳县)刺史,再转昇州(今江苏南京市)刺史。

  乾元二年(759),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当时,淮南节度使刘展欲谋反,颜真卿知道后,预作防备。都统刘峘认为颜真卿是在故意制造事端,骇人听闻。此时,德宗征召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后来,刘展果然谋反,都统刘峘则逃奔江西。

  上元元年(760)七月十九日,适逢肃宗有病,李辅国矫诏太上皇迁西内,颜真卿率文武百官跪问起居,因颜真卿的举动不称李辅国的心意,再贬蓬州(今四川营山县西北)刺史。

  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八日,肃宗驾崩于大明宫长生殿。二十日,李豫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拥立下即位,史称代宗皇帝。

  代宗即位后,拜颜真卿为利州(今四川广元、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市县部分地区)刺史,还未来得及上任,又改为吏部侍郎。不久,又被命为荆南(今河北荆州市)节度使,还未来得及赴任,却被去职,另授尚书右丞。

  代宗车驾将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洛宁、灵宝等地)回长安,颜真卿请先谒陵庙(案:代宗之前有: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及肃宗建陵七陵,《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谓“五陵”、“九庙”,究竟是哪五陵?哪九庙?不详),而后再还宫。宰相元载嫌其迂腐,非议道:“颜公所见虽然很美,但不合事宜!”颜真卿大怒道:“谒不谒陵庙,完全取决于相公的安排,而言者何罪?然而,朝廷上的规矩,怎能由你个人随意破除呢?”由此,元载怨恨颜真卿。不几,改颜真卿检校刑部尚书为朔方行营宣慰使,还未赴任,便被罢免,留京知政事。更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着真卿在掌管太庙时,指出祭器放置不整齐,宰相元载认为颜真卿是在诽谤。

  大历元年(766),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被贬硖州(今湖北宜昌)别驾。又改吉州(今江西吉水县东北)司马。

  大历三年(768)四月,再改抚、湖二州刺史。颜真卿在抚州(今江西临川市以南抚河流域)任职的五年中,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抚州学士杨志坚尽管家贫如洗,却他却嗜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志坚便写了一首《送妻诗》:“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拓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真卿看了诗后,非常同情杨志坚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真卿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世。这则判牍对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大历四年(769)正月,颜真卿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便派人赴崇仁县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

  三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增修观宇之举备加称赞。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

  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复的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

  大历六年(771)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颂述律宗传授渊源。

  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对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

  又将自己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十卷,卷中尤以《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为著名。《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分大、中、小字几种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记刻成石碑竖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该碑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临摹研习的范本。后几经毁失,都以其拓本翻刻传世。1992年,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家许亦农先生以大字楷书镌刻,重新竖碑于南城麻姑山。

  大历十二年(777),代宗鉴于中枢政治糜烂,决意整肃,遂诏赐死元载,并籍没其家财。元载伏诛后,在杨绾的荐举下,德宗将颜真卿召回京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日晚,代宗于紫宸内殿驾崩,享年五十三岁。颜真卿被命为礼仪使[1]。又以高祖以下诸帝谥号太多,上奏以取初谥为定。颜真卿此议受到排挤。杨炎为宰相时,颜真卿除继续担任礼仪使外,另授太子少傅。表面上看似崇宠,实则去其权。卢杞为宰相时,也极度憎恨颜真卿,遂利用职权罢其礼仪使,改授太子太师。

  建中二年(781)五月,魏博镇田悦攻打邢州()和临洺()县,匆忙之中,德宗诏命李晟为神策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及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援救临洺,七月,已经占据襄、汉七州的梁崇义顽固抗拒朝廷命令,于是,德宗再加李希烈为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并授予南平郡王爵,命其统兵讨伐梁崇义。

  李希烈少年从军,为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的部下,因其屡建战功,被李忠臣命为偏将,不久,又将其收为养子,并提升为左厢都虞侯。又因李忠臣贪财好色,大历末年,李希烈便以李忠臣不修军政为由,发动兵变,将李忠臣逐出淮西,后逃往长安。

  建中三年(782)七月,德宗命李希烈征讨平卢(今河北遵化东部及唐山、辽宁阜新、朝阳等市县地)节度使李纳。李希烈乘机率部三万人移居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声称派遣使者前往青州(今山东青州市)招降李纳,实际上是在暗中与之勾结,又通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令做好准备,与李纳共同叛乱。此后,李希烈与河北三镇叛将来往频繁。十二月,李希烈在朱滔(冀王)、田悦(魏王)、王武俊(赵王)、李纳(齐王)叛唐相继称王后,也自封为建兴王、太尉、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783)正月十三日,李希烈派遣手下将领李克诚偷袭汝州(今河南临汝),活捉汝州别驾李元平。李元平原为河南判官,生性傲慢,敢吹敢擂,最喜谈论兵法。关播视其为奇才,遂向德宗推荐说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李元平初到汝州,代理州中事务。他立即招募苦力和工匠整修城池。而李希烈则在暗中派遣军中勇士百余名前去应募,李元平没有察觉。待李克诚所率百余骑兵临汝州城下时,来了个里应外合,李元平措手不及,被捆绑着去见李希烈。李元平见到李希烈,吓得屁滚尿流,污臭满地,李希烈骂道:“瞎了眼的宰相用你这货来抵挡我,能成吗?”随后,李希烈任命判官周晃为汝州刺史,又派别将董待名等四处抢劫财物。之后,连续攻取尉氏(今河南尉氏),围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当李希烈巡逻的骑兵一路向西到了彭婆镇时,洛阳的百姓为之恐惧,纷纷逃往山谷避难。形势十分严峻。

  德宗得到情报后,便向宰相卢杞问计,卢杞回答说:“李希烈年轻骁勇,依恃军功,狂妄自大,无人敢规劝。假如能够选出一位儒雅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陛下的恩泽,向李希烈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李希烈是一定能够悔过的,这样的话,陛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而迫使李希烈归顺。”德宗问:“何人可遣?”卢杞回答说:“莫如颜真卿。颜真卿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元老,为人忠厚耿直、刚正果决,德高望重,是出使降服李希烈最佳人选!”德宗认为卢杞的话很有道理。

  正月十七日,德宗诏命颜真卿前往许州降服李希烈,朝廷上下,闻之大惊。这不是让年过古稀的太子太师颜真卿白白去送死吗?没错,卢杞就是要让他去送死。

  当颜真卿乘坐驿车来到洛阳时,洛阳留守郑叔则说:“太师此去凶多吉少,最好是先在这里稍作逗留,看看圣上会不会再改变原来的主意。”颜真卿说:“我这次来,就是奉皇帝之命的,还能躲避到什么时候去!”于是,颜真卿说完就上路出发。检校左仆射兼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李勉一边上表德宗说:“如果在这个时候丧失一位元老,当为朝廷的耻辱!”请求能够将颜真卿留下来。一边又派人速追拦截颜真卿,但却没有赶上,只好付之一叹。

  途中,颜真卿给自己的儿子颜頵、颜硕去信,信中嘱咐“上奉家庙,下抚幼子。”颜真卿来到许州,正准备向李希烈宣诏,李希烈却让他的养子及千余人围绕着颜真卿肆意谩骂,还拔出刀剑在颜真卿身上比来划去,大有要将颜真卿千刀万剐、吞食其肉之势。面对如此威胁,颜真卿脚不移动,面不改色,泰然自若。李希烈见恐吓无效,急忙用自己的身体挡在颜真卿的前面,挥手命令众人退下。遂将颜真卿安排在驿馆,逼着颜真卿写奏章为他喊冤,要求德宗为自己洗清叛乱的罪名,颜真卿坚决不肯。

  本来,李希烈是打算将颜真卿放回去,但颜真卿竟然当着李元平的面很严厉地责备了他,李元平站了起来,遂以密信建议李希烈,于是,李希烈改变了主意,把颜真卿扣了下来。

  此时,冀王朱滔、魏王田悦、赵王王武俊、及齐王李纳各自派遣使者向李希烈上表称臣,劝说李希烈称帝。使者们跪在李希烈面前说:“朝廷言而无信,随意杀害有功之臣,都统英明威武,功高盖世,已经遭到朝臣的猜忌,将会招致像韩信、白起被害的大祸。希望都统能够早日称帝,使全国的臣民有所归依。”李希烈便叫来了颜真卿,把使者的表章拿给他看,并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拥戴我,太师看这势态,难道说我被朝廷猜忌就无地自容了吗?”颜真卿说:“这四人乃是四凶,怎么能称之为四王呢?你不肯珍惜你的业绩,本分地去做唐朝的功臣,反而与乱世贼子相互勾结,是想和他们一起覆灭吗?”李希烈听后心中不快。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四镇的使者对颜真卿说:“早就听说太师的崇高威望,现在,都统就要称帝了,而太师的到来,正是上天将宰相赐给都统的啊。”颜真卿呵斥道:“说什么宰相啊,你们知道有个因为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就是我的哥哥。我今年已经快八十了,只知道守节死义,难道能受到你们的引诱吗!”于是,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了。

  李希烈知道后,命数十人在驿馆中严加看守颜真卿,并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大坑,说是要活埋他。颜真卿听后,神态安然,当即去对李希烈说:“既然我的死期已经决定下来了,何必还要再玩花样,还不如一剑砍死我,这样的话,你心中不是更痛快了吗?”李希烈立即向颜真卿道歉。

  正月二十一日,德宗命哥舒翰的儿子、左龙武军大将军[2]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让他率领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邠宁(唐方镇名。今甘肃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陕西彬县、永寿、旬邑及长武等县地)、泾原(今陕西泾阳县)、好畤(今陕西乾县)行营兵马万余人讨伐李希烈,又诏诸道随之讨伐。李希烈对德宗的诏令很不满意,当着使者的面指斥朝廷。又派四名逆党向唐室占领的州县肆意抄掠,官兵都被他们挫败。

  三月二十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在安州(相当今湖北安陆、云梦、应城、广水及孝感等市县地)交战,官军大败,张伯仪还失去了所持的旌节[3]。李希烈让人把张伯义的旌节以及活捉的士兵带给颜真卿看,颜真卿号啕大哭,扑地气绝,后而复苏,从此不再与人说话。

  后来,李希烈手下的淮宁都虞侯周曾、镇遏兵马使王玢、押牙姚儋等将领准备从前线回来偷袭汝州,斩杀李希烈,拥戴颜真卿为汝州节度使。结果密谋败露,全部将领遇难。李希烈感到颜真卿已经在威胁着自己,于是,便把颜真卿从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转押到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颜真卿考虑到自己必死无疑,于是,抓紧时间写好上奏德宗的遗表、以及自己的祭文、墓志铭,并对来人指着囚他的西墙说:“这就是我死后的葬身之地。”

  随后,德宗又组织起一支人马,命神策将刘德信统领讨伐李希烈。命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副使共同平叛。

  四月,哥舒曜部驻扎在襄城(今河南襄城),多次与叛军交战,都没能取胜。

  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大赦天下,赦免李希烈、王武俊、田悦和李纳之罪。王武俊等均去王号谢罪,而李希烈恃强称帝,国号大楚,改元武成,置百官,任命孙广、郑贲、李缓、李元平为宰相,汴州为大梁府。

  在此之前,李希烈曾派人去问颜真卿称帝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以前是掌管过一段时间的国礼,现在能记得起的就是诸侯朝见皇帝的礼节。”李希烈碰了一鼻子灰。

  李希烈称帝后,看到唐军士气重振,担心蔡州会发生变故,于是,便派部将辛景臻、安华来到囚禁颜真卿的地方逼颜真卿投降。叛将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架起柴火,并浇上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扔在火里焚烧!”颜真卿听后,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急忙将他拦住,并向李希烈进行了汇报。

  五月二十日,检校右仆射、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李晟收复京城,李晟下令副元帅兵马使吴诜发兵出击张庭芝、李希倩部,追至光泰门(长安苑城东北),张、李大败。

  七月,德宗车驾返京,由于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参与了朱泚的叛乱,被德宗处斩。李希烈听说李希倩被斩,恼羞成怒。

  八月初三,愤怒的李希烈便派宦官及部将辛景臻前往蔡州(今河南汝南)缢杀颜真卿。宦官见到颜真卿说:“有赦书来。”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又说:“现在赐你去死。”颜真卿说:“老臣一事无成,罪当死。不知使者是什么时候从长安出发的?”宦官说:“我从大梁来,不是从长安来。”颜真卿说:“照这么说来,你们和李希烈就是一帮贼寇了。贼寇的决定怎么能称为赦旨呢!”于是,宦官命将囚禁了一年零七个月的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颜真卿时年七十七岁。

  平定叛乱结束后,德宗命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案:《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谓颜真卿之子颜頵和颜硕)护送颜真卿灵柩归京,德宗诏命废朝五日,举国悼念。赠司徒,谥号“文忠”。德宗又颁诏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将其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一说位于河南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村口。村民称之为“颜鲁公坟”。颜真卿墓北倚邙山,南坐洛水。墓前有明清石碑各1通。明碑为县令吕纯如撰写“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该碑高1.75米,宽0.60米,厚0.15米。清碑正面中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为河南知府张松孙和邑令汤毓倬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所立。碑高1.45米,宽0.60米,厚0.17米。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山化乡政府对颜真卿墓进行了整修,并建立了颜真卿纪念馆。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了馆名,著名作家吉学沛题写了“一代宗师”的条幅]。

  贞元六年(790)十一月,德宗于南郊赦书授颜真卿一子五品正员官。

  颜真卿少时家贫,纸张非常缺乏,于是,他就用笔醮上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又师从张旭。张旭是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去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几个月后,告诉颜真卿学书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物中接受启发。

  颜真卿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纤细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纵观颜真卿书学境界有三:其一,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其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其三,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颜真卿作品较多,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据说有一百四十余种。流传至今的楷书有:《多宝塔碑》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摩崖刻石《大唐中兴颂》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遒劲有力,《颜氏家庙碑》筋力丰厚,这是他晚年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另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墨迹传世。明代学者陈继儒得颜真卿《朱巨川告身》墨迹,遂将自己的书房名命名为“宝颜堂”。

  颜真卿纪念馆(原为颜鲁公祠)坐落在南京市广州路,东连乌龙潭公园,南望蛇山,西邻龙蟠里,北依清凉山、虎踞关,环境清静幽雅,翰墨流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祠庙遗迹。该馆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有大殿、配殿及东西厢房十二间,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又进行了全面维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书坛泰斗”匾额,镶金高悬于大殿内正中上方。

猜你感兴趣:

1.颜真卿的生平事迹

2.颜真卿的生平故事

3.颜真卿的生平简介

4.历史人物颜真卿简介

5.颜真卿的书法故事

6.颜真卿的人物生平

37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