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英文书法>

王羲之的人物评价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王羲之的书法,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王羲之的人物评价

  永和九年,有一群文人逸士相聚在会稽山上的兰亭旁,那里有流觞曲水,也有文人雅士的随兴之作,其中有一个人,为文人们写的诗歌作了一篇序,史称《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写下这篇序的,就是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他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于一身,刻苦钻研,其书法自成一家,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曾经有一个入木三分的典故,就是出自王羲之。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从小便习得书法,七岁就已经崭露头角。传说有一次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就叫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然后派工人去雕刻。可是刻字工人在雕刻的时候削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可见他的笔力之雄劲,其技艺之炉火纯青。只是可惜王羲之的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后世流传的都是后人所描摹的。

  王羲之从小就学习书法,师从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而卫夫人师承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她将钟繇之法和她自己钻研多年的技法都传授给了王羲之,所以自小就有名师引路,也是他能够成为“书圣”的重要原因。当代的留美书法新秀刘铎就曾称赞王羲之的书法“好字唯之”,这里的“之”指的就是王羲之。所谓术业有专攻,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确实称得上是“专攻”了。

  王羲之作为一个书法家,他不同于那些沉迷于书房的文人,他经常出去游玩,并且从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他曾经为了帮一个老奶奶卖扇子而提笔在每把扇子上写上几个大字,结果果真老奶奶的扇子一下子就一扫而空了。王羲之爱鹅,他觉得养鹅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从鹅的形态中悟出一些书法的道理。有一次他出去游玩看到了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于是找到了饲养那群鹅的道士想要买鹅,道士看到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要买鹅,于是抓住机会提出要王羲之抄一部《黄庭经》送给他,然后就把这些鹅都送给王羲之,王羲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就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魏晋时期的名人大多都有一些趣事,王羲之也不例外。后世所说的“东床快婿”最初指的就是王羲之。在他16岁时,太尉郗鉴想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夫婿,他听说丞相王导家子弟众多,且个个都才貌双全,于是这一天他就让心腹管家带着厚礼去到了王导家。而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要来挑选女婿之后都急急忙忙打扮了一番才出来相见,可是一数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于是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了东边的书房里,只见东床上有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对于太尉择婿一事丝毫不在意。郗府管家回去之后对郗鉴说,“王府年轻的公子有二十来人,听说您要择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人无动于衷,在东床袒腹仰卧”。郗鉴一听,立马拍手说道“我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人!”于是马上去到王府见到了那个年轻人,发现他既文雅又豁达,不慕名利,于是当即下了聘礼,选择他为快婿,而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年轻人就是王羲之。

  魏晋时期是一个很潇洒的年代,很多文人逸士的传世佳话都出自那个时期,只是那个时期早已过去,但是文人们的风采却依旧存留在世上。都说见其字如见其人,虽然我们已经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但他的潇洒俊逸却从未消失,不仅是指他飘逸的书法,更是他豁达的为人和超凡的修养。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及其作品简介

2.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3.读《王羲之》读后感范文

4.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5.关于王羲之的历史典故

王羲之的人物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66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