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书法字体 > 其它书法字体 >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是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1

  中国书法字体2

  中国书法字体3

  中国书法字体4

  中国书法字体5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是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这门古老而富有生机、实用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对人们的精神、思想、文化、生活都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创作出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结晶。对于书法而言,它不仅是一门合乎汉字书写法度的艺术,更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讲到汉字的书写,就提及到了书体问题,人们总习惯于“真、草、隶、篆”之说。其实,从书体的演变来看,他的产生和发展恰恰是“篆、隶、草、真”。

  书体的演变是文字产生和应用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先民为了把思想记录下来并使其传播久远而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记录思想和语言的工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交流作用,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演进,因而书体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书体的演变从殷商(约前14世纪—约前11世纪)甲骨文的产生算起,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成熟的文字体系是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是它所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它是用刀刻在用于占卜吉凶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鲜明的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取势为主,善于运用对称等手段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继甲骨文后有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等。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青铜古称“金”,“金文”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它是以铸造为主要成字手段。虽然风格大致有三,但基本上文字点画比较饱满,形体的稳定性提高,平衡方式得到进步,形成了端庄浑穆的庙堂气息。

  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每件石高约一米,直径大约六十厘米,其形如鼓。故通常称“石鼓”,所刻文字为“石鼓文”,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壁,讲述秦国国君或王子游猎、戍边、开疆之事。从书法的诸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愈加工整,已有小篆风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属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丞相李斯将大篆略加省改,作为规范的文字,即小篆。所以上,相对而言,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是先秦时代的文字书体,统称大篆。反过来说,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小篆在秦系书体《石鼓文》等先秦篆书的基础上,逐渐脱离甲骨文和大篆的象形因素,确立了长方形的结体法和圆起圆收的运笔法。强调笔画的均匀分布和对称中的变化,以具有图案式的装饰美。

  在小篆书体中,可以分为笔画圆润如玉筷一样的叫玉箸篆和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的叫铁线篆两种。玉箸篆之箸,亦作筋,俗称筷子,因小篆的笔画圆如玉筋,所以叫玉箸篆;铁线篆,即指笔画纤细圆润、刚劲挺秀,风格独具的小篆。一般认为玉箸较粗,铁线较细,其笔法、字法实为一致。

  小篆与大篆相比,结构的符号性和装饰性大为增强,图画性和象形性明显减弱,其字体更加抽象化、规范化。笔画粗细均等,圆转流畅。结构平衡对称,体正势圆,字形修长见方,大小相同。尽管小篆的变革使文字趋向统一、规范,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篆因结构严谨、书写费时而难以适应。因此在秦代通行标准小篆以外,一种书写更为便捷的书体——隶书就产生了,并大量用于社会生活中。

  隶书是汉字的五种基本字体之一。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隶书产生初期并无定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称谓:佐书、隶书、隶文、隶草、古隶、八分等。现代一般以“隶书”为其通称,而把早期隶书称作“古隶”,波磔特征鲜明的成熟隶书称为“八分书”。

  对隶书的“隶”的释义有多种,主要是附属、隶属、辅佐之义,表明早期隶书在文字使用中的地位。隶书只是在篆书俗体的基础上生成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附属于篆书的辅助性字体。人们一般在庄重严肃的场合用正体小篆,日常书写多用隶书。因当时书写隶书的人多为从事公文抄写的小吏,或职位低微的“徒吏”,所以上,“隶书”之名的由来,这也是一种说法。

  隶书由于具有简便快捷的优越性,因而在汉代得到迅猛发展,使用更加广泛,地位日益提高,至迟在东汉便已取代篆书成为官方正体。

  隶书与篆书相比:一、笔画改变,即圆笔改为方笔、连笔改为断笔、曲笔改为直笔,而且粗细有别,末笔大都出现挑势;二、形体结构改变,即偏旁简化和省并,字形由长形变为扁形或方形。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孕育繁衍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为书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草书,起源于汉代,在汉朝中后期,草书的美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东汉末年基本定型,由草创到最终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孕育。汉朝末年赵壹的《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也。”我们从出土的大量秦汉简牍中可以发现草书产生的印迹,这也基本上印证了赵壹的论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由此看来,草书的演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从现在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来看,这个演化期大约在二百年左右(战国晚期—前24年左右)。

  草书经过千年的发展,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两个大类:章草和今草。章草是与隶书同时的草书,带有隶书的笔意,这种草书一般是字字独立,不连写,很规范;今草是与楷书同时的草书,没有章草的波磔形的笔画,显得流畅简洁。今草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这些概念都是为了区别今草中不同的形态而有的称呼。本来没有小草之名,因为唐朝张旭、怀素将草书写得很夸张,便将张芝、王羲之等人的草书叫做小草,而将张旭、怀素那些夸张的草书叫做大草,更为夸张的叫做狂草。

  楷书也叫做真书,它与行书始创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兴盛于隋唐。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是楷书的流动和写意。行书分类的常见角度和结论有三种。第一,按照楷书和草书的关系划分为“行草”、“行楷”两类。第二,按照时代风气来划分,如清代梁巘《评书贴》所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第三,按照审美风格来划分,如分为妍媚、雄强等。如今,从事专门书法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还将行书分为以下五类,以供书法爱好者学习。第一,原生行书;第二,经典行书;第三,宋元明清文人行书;第四,明清大幅纵势行书;第五,篆隶北碑影响下的行书。

  楷书是一种寓实用的规范性与欣赏性的艺术性为一体的书体,代表着汉字书体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形态。它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具有易写易辨、方正规范、笔画端谨等特点。学习楷书,可以入规矩,打基础。正如宋代书法家蔡襄《论书》所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于楷正。”

  楷书作为一种书体,若按时代划分,可以有晋、魏、唐楷等类别,若按风格分,可以有欧、颜、柳、赵等类别,不一而论。

  
看过“中国书法字体演变”的人还看了:

1.名家毛笔书法字体

2.隶书书法字

3.汉字的演变过程哪个朝代

4.硬笔书法字体作品

5.蒋介石书法字体

109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