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书法字体>行书书法>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怎么样才能写好一副精美优秀的行书书法作品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1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2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3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4

  “三大行书”的文化内涵

  由于书法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在书法史能留下名字的书法家通常首先是个文人,传世的书法名作也不只体现出单纯的技巧高妙,更重要的是书法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就是这种极富文化性的代表作。

  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不是王羲之的手札或尺牍,或者别的书家的什么作品呢?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兰亭序》诞生的整个时代背景进行考察。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的破坏,损害了传统的天人和谐关系,这使得时人对传统的价值标准和信仰追求进行否定和摒弃,重新思考天人关系,追问人的生命价值,玄学由此兴起。这促使魏晋士人对自己作为个体独立的人而不是天人感应的人进行重新体认,人的气质、才性、容止、神采、风貌、情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东晋名士所构建并实践的玄学人格,在于游心于淡,出处同归,寄情山水以及人性在自然中的适意舒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兰亭之会,既是一次艺术活动,更是玄学人格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这些文化意义突出表现在王羲之书法中的“内擫”笔法上,《兰亭序》通篇用行书写成,整体上规整有序,转折处表现出刻意的内擫,这是一种理性克制的情感,不同于王献之“外拓”的浪漫奔放。这不能说和王羲之“坐而获逸”的思想无关:既然在位为官经世为民,这情感必须有所节制;但同时又满怀隐逸求仙的自由之心,则情感韵味又会抑制不住地流露。这种有节制被约束的情感即是魏晋之“韵”,是后人始终追慕不已的高格。因此,作为书法的《兰亭序》饱含了王羲之那种人格的洒脱自由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感叹情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印记被不自觉地刻在每笔每画上了。正是这些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如果抽去《兰亭序》的文化背景,那它不过是一篇更精巧的作品而已,无法让人真正动容。

  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侄子的一篇草稿。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抵御外侮,其兄侄为国壮烈牺牲,家族“巢倾卵覆”,他悲痛欲绝,忍着巨大伤痛,挥笔急就,不计工拙,一气呵成。用笔之间情如潮涌,多处写至枯燥,行笔迟涩,笔势连绵绞转,字里行间渗透着饱满的情绪张力,悲愤激昂之情溢于字间。当代书法家曹宝麟评道:“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唐代书法是个“尚法”的时代,楷书的规范在那时候最终确立,连张旭怀素的狂草也是紧守法度。颜真卿有很多法度严谨的作品,而这篇《祭侄文稿》显然不能作为法度技巧最高的代表,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其最富盛名之作,主要是因为这幅作品背后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惨淡之时所作。当时的苏轼,生活穷困潦倒,精神上郁郁不得志,处于人生的低谷,如此情感一寓于书,造就了《寒食帖》的起伏跌宕,气势奔放,笔墨与情感融为一体,书为心画,动人心魄。作品的前面三行笔触轻快简洁,间距疏朗,有一种冷清寂寥,情感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而第四行“萧瑟卧闻”笔触加重,苏轼典型的偃卧笔法出现,情感开始变浓。进入第二首诗“春江夜入户”,用笔明显浓重,有了前一首的情感铺垫,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情感痕迹的变化,逐渐进入了忘我状态。心手相应,悲叹之情抑制不住,通过加重笔墨色块、强调用笔转折才能抒发心中之块垒,这是一种纯任自然的书写。“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两行瞬间紧凑压抑,密不透风,到“但见鸟衔纸”的“纸”字最后一笔划出长线,内心情感失去控制,心中抑塞之情一泄千里。情感进行到这里是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舒缓点,苏轼在这里一定望着窗外长吁了一口气,重新蘸了蘸墨。在最后两句“也凝哭穷途,死灰吹不起”中,笔触更加厚重,生命毕竟悲苦,但已然升华,生活的凄凉在书法中得到超越。因此,这种书法作品是与生命密切相联的,它不是形式也非内容,而是一个完整生命体,由此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世之作。

278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