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书法作品欣赏 > 丁保卫书法作品

丁保卫书法作品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丁保卫书法作品

  丁保卫,号天墨,1956年生于武汉,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新文化艺术促进会委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武汉市书协会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丁保卫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丁保卫书法作品欣赏

  丁保卫书法作品图片1

  丁保卫书法作品图片2

  丁保卫书法作品图片3

  丁保卫书法作品图片4

  临帖是学书法唯一途径

  学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临写前贤法帖,将希望寄托于临写以外的任何方面都是徒劳无益的,但是通行的书法思想却不是这样认为。

  通行的书法思想认为:

  一、书法成就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先天,而不是后天学习,即所谓“天份第一,多看次之,多写又次之”。

  二、书法形象来自自然物象,即所谓“书肇于自然”;书法形象必须表现自然物象,即所谓“纵横有象者,方可谓之书矣。”因而又认为学书与学画一样,主要在于“师造化”,而不是“师古人”。

  三、书法不仅可以,而且必须表现书法以外的时代精神,因此,如何把握书外的时代精神是学书成功的关键。

  四、因为“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书以人重”、“人品高书品自高”,所以“书之功夫更在书外”。

  五、作书自然才有书法作品的自然,而“临摹既久,成见在胸,偶欲挥洒,反不能自主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六、传统束缚了创新,所以要创新就必须抛弃传统。

  七、虽然不能抛弃传统,但谨守传统也不行。必先致力于继承传统,而后致力于打破传统,即所谓“进得去,出得来”,才能“学古不泥古”。

  对于这些书法思想,我在以上《学书与天赋》、《自然物象与书法形象》、《时代精神与书法时代风格》、《书外与书内》、《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等篇中进行了讨论后,结论几乎是针锋相对的:

  一、各人学书的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某人书法的成功是否由于天赋关系,其实是无法证明的。所以各人都应寄希望于后天的学习。

  二、若是学画,既必须师古人,也必须师造化,而学书则只须师古人,不必师造化,因为书法自有相。

  三、书法时代风格只能体现时代的书法风气,即书法本身的时代精神,而不能体现书法以外的时代精神。

  四、“书为心画”只能“画”其人“书内”,而不能“画”其人“书外”。

  五、“书如其人”不是赏书之道,而是文字语言的比喻手法。

  六、“书以人重”不是评书之道,而是“书外”的社会自然现象。

  七、“书外功”有益于书法在人们心目中获得成功;而无益于书法本身的成功。

  八、书迹的自然有书法的自然和非书法的自然之分。书法自然是向前贤学习的结果,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不自然的。取消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而一步达到自然,必定是非书法的自然。

  九、传统是教人如何将点画千变万化,因而也带动结体变化的变化法门,所以越是深入传统,越是谨守这个变化法门就越是能创新。所谓泥古不化,并非因传统这帖药而成病,而是药力未到。

  历来论学书,以为与书法以外任何事物都有关系,因此将学好书法的希望寄托于“书外”,我则将这种关系条条斩断,将它拉回到“书内”──“帷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其实这是张旭的学书主张,并非我的新发现,我以上各篇拙文无非是对为什么要“帷言倍加工学临写”作了各方面的论证工作。

  书法只能自悟于“倍加工学临写”,张旭的这一学书思想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予自再游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得书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仆自停裴儆宅,月馀,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长史前请曰:“仆既承九丈奖诱,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仆乃从行归于东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比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为什么“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不回答?因为“笔法玄微,难妄传授”。要“知是道”,惟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倍加工学临写”。然而张公也并不是不传授,大笑之后即三纸、五纸地作示范,令学子虽“不复有得其言”,却亲睹其挥毫运笔,并“得书绢素屏数本”作为临池范本。为什么张公只示范不言传?因为书写动作以及书法形象难于以言辞来“言其要妙”。

218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