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书法作品欣赏 >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

  丛文俊,笔名如也,斋号两可斋、丰草堂、适有余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汉族。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图片1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图片2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图片3

  丛文俊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丛文俊书法概述

  笔名如也,斋号两可斋、丰草堂、适有余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汉族。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著有《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卷》、《中国书法全集·春秋战国金文卷》、《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等书,发表书法史学及古代书法理论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书法创作上,对三代秦汉隋唐文字遗迹普遍感兴趣,有较长时间的临习,各种书体均有心得,能做到入古出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

  丛文俊书法职业生涯

  丛文俊,1949年出生于吉林市,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目前已发表书法研究文章150余篇,出版《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等学术专著9部以及《丰草堂题跋书法》等书法作品集3部。先后获国家图书奖、中国书法兰亭奖、长白山文艺奖等,被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家”。

  记者刘畅报道吴然摄丛文俊是当代中国书坛极负盛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诸体兼擅,篆、隶、草、楷、行样样精通;他在研究领域颇有造诣,除书法理论外,还深入古代书法史、上古历史文献,著书立说。其翰墨生涯至今已跨越三十多个春秋,从青年时代的痴迷,到今日之成就,一帧帧书法佳作与供后人捧读的著作便是最好的注脚。

  如今,刚过花甲之年的丛文俊,将首次在家乡长春举办书法展,意在“还岁”。4月16日9时30分,“丛文俊还岁书法展”暨《丛文俊还岁书法集》首发式将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对于这一高水平、高规格的个展,省内书坛同仁以及书法爱好者期待已久。丛文俊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也谈起了办展初衷。

  办个展贵在精而非多

  丛文俊耕耘书坛三十余载,但其个展却不多见,这三五年来,不过是应东莞博物馆和他担任客座教授的鲁迅美术学院之邀,举办题跋书法展。如此“吝啬”于办个展,他自己解释说,“一直以来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书法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上,而做学问就是要摒弃琐事,集中精力。”此番在家乡举办个展,有点破天荒的意味,丛文俊笑言,“六十岁了,一来有点事做,二来总该向家乡人汇报一下。”丛文俊为展览取名“还岁书法展”,包括140余件作品,既有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又有蕴含文化信息和高学术含量的碑拓造像及书法题作品。丛文俊自2008年冬天着手创作,原打算在去年展出,“创作过程中,想法太多,加上身体还闹了点毛病,这就拖到了今年。”

  像演员一样投入角色

  丛文俊口中的“想法多”,说的是他对这次个展有更高的期许,“如果不能超越上一次展览,那还办它干吗?”听说丛文俊为个展挥毫泼墨,有新作问世,不少书界同仁先睹为快,他们也在作品中体察到其作品风格变化的脉络。谈及变化,丛文俊如此解读,“首先考虑到怎样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多向传统学习,避免当下书坛浮躁的风气;再者就是有了新的想法,风格变化了,艺术水平也有提高。”他还在创作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投入,“书法要达到一种境界,人书合一。我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心和作品的风格相呼应,成功率很高。像我这次创作,多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甚至都不蘸墨。”丛文俊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就好像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开始书法创作前,我们也要进入一种状态。”

  没有理论就是“字匠”

  “对于搞书法创作的人来说,灵感就像一颗颗珍珠,常遇到,但很多人却缺少一根线,无法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而这根线就是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丛文俊形象地比喻说,一个搞书法的人只有有了这条项链才能称得上是书法大家,这是他多年来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心得,也是他一直醉心书法教育的原因。纵观当下书坛,丛文俊认为,喜欢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也不乏能写漂亮字的人,但在他看来,其中有很多人只能称之为“字匠”,“因为他们的字里没有自己的影子,没有真正的内涵。”丛文俊说,一个人真正称之为书法大家,就一定有深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做基础,“这样不仅能促进自己不断进步,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更能有效地传承书法、发扬国学。”

23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