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成功学 > 成功案例 >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

时间: 臻炜1064 分享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

  生命中最值得荣耀的,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在每次失败后都能勇敢地站起来。要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乌云后,成功总在失败后。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1:在嘲笑中走向成功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是以色列科学家,他1941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1972年,他在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由于谢赫特曼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因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就难免与他人产生磕磕碰碰。或者说,他过得不是那么如意,甚至有人嘲笑他是个疯子。

  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这年4月8日,他在大学的实验室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铝锰合金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固体物质。他异常兴奋,把这种固体物质命名为“准晶体”。

  谢赫特曼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同事,但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相信。他不但没有得到与同事分享惊喜的欢乐,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因为在传统理论看来,固体物质只有两种存在形式,要么是晶体,要么是非晶体,不可能有第三种,这就是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准晶体”的存在形式。

  谢赫特曼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同事,“准晶体”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几个月过去了,一切皆是徒劳,不仅没人愿意听他的解释,反而嘲笑他是个疯子。实验室的主管走到他面前,把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不屑地说:“你为什么不读读这个?你所说的新发现是完全违背科学基本常识的,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被要求离开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

  一年后,无奈的谢赫特曼返回了以色列工学院,开始与材料学专家伊兰·布勒希一道继续从事对“准晶体”的研究。可是,他依然没有摆脱被嘲笑的命运,有的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说:“本想你这个疯子去了美国我们可以安静些了,没想到你还是被遣回了。”

  1984年,谢赫特曼、布勒希二人同美国科学家约翰·卡恩、法国晶体学家丹尼斯·格拉蒂亚斯合作撰写了论文,详细地描述了制出“准晶体”的具体方法。争取发表这篇论文的过程很不顺利,众多的科学杂志都拒绝了它。一些编辑甚至嘲笑说:“我们不需要如此无聊的论文,更不需要违背‘科学常识’的论文。”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篇论文总算在一家小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发表后,立即在化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学术权威公开站出来质疑谢赫特曼的新发现,美国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嘲笑说:“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世界上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一些高校的老师还以这篇论文为例,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常识”,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做不学无术的“伪科学家”。显而易见,这篇论文根本没有改变科学家们对“准晶体”理论的否定态度。

  实践检验真理,时间解决问题。在经受了近30年的嘲笑后,“准晶体”理论终于得到了全世界最权威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可。“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加上具有无黏着力和导热性较差的特性,适合制造眼外科手术用的微细针头、刀具等,还适合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谢赫特曼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一人独享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奖金。

  2011年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拉尔斯·特兰德等人在解释谢赫特曼获奖原因时说:“他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了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他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极大争议,为了维护自己的发现,他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说:“他的发现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有自信就不怕嘲笑,已是古稀之年的谢赫特曼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科学需要质疑,任何新事物的发现,难免要遭受误解甚至嘲笑,经受住嘲笑而笑到最后也就成功了。”

  从根本上说,这个世界并不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些能够经受住嘲笑且勇往直前者的手中。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2

  她从小就很努力,可命运总是跟她开玩笑。

  为了能读书,她6岁起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到了卖柑橘的季节,她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床,走十多里的山路,帮母亲把柑橘背到街上,然后再赶到学校上课。即使这样,她初中时还是被迫辍学了,因为家里还是供不起她念书。母亲说,我的这个娃儿几乎是饿大的,不是喂大的,命苦。

  为了改变命运,她做过建筑工人,摆过地摊,卖过小火锅,承包荒山种苦竹,养鸡、养猪……她尝试过几十个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失败。

  “一定不能倒下,一定要站起来。”每次失败,她都这样鼓励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吃到了一种口感特别的蔬菜,这让她预感到她的命运有了转机。

  那是她的家乡四川宜宾极为常见的一种蔬菜,叫大头菜,是芥菜的一种。不过她吃到的是一个叫陈家华的朋友用祖传的手艺腌制的,味道非常独特,兼具麻辣咸香脆的特点,但又不像传统的腌制大头菜那么咸,甚至可以当零食吃。她想,如果能把它开发成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样喜欢吃。

  她向陈家华提出了合作开发大头菜的想法,没想到对方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一口就回绝了。原来陈家的手艺是祖传的,陈家祖上有规矩,腌制大头菜的独门绝技都是直线单传的,即使没有孩子也不允许外传。

  这样的拒绝,并没有让她灰心丧气,因为她早已历经失败的磨砺,不会轻易地回头。

  她频繁地去陈家,却没有死缠烂打地天天讲合作的事,而只是帮忙做些家务,闲扯聊天。时间长了,她与陈家人越来越亲近,终于有一天,陈家人被她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合作办一个大头菜加工厂。

  初战告捷,她很兴奋,立刻用东拼西凑的4万元购进了7吨大头菜,就在她的家里开始了把大头菜做成产品的实验。

  传统制作腌菜的方法,是将大头菜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院子里自然风干。成吨的大头菜都挂起来,显然太耗费人力了,为了省工省力,他们决定改进工艺,全部平摊着晾晒。七八天后,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起大头菜查看时,瞬间心里就凉了半截。原来,大头菜朝下的一面,因为不能跟空气接触,已经腐烂变质了。

  7吨的大头菜,没等腌制就全部被扔掉了。不过原因是明摆着的,她没有气馁,而是四处筹款,再次购进了5吨大头菜,并研究调整晾晒方法。这次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炉,希望在大头菜霉变之前就进行烘干。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还是失败了,大头菜一吨接着一吨地被倒掉,借来的钱也跟着全部打了水漂。

  血本无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心痛吧,难受得不行,朋友想打退堂鼓了。她也心疼,但她没路可退,虽然没有足够的资本,但她有足够的外债。

  在她的坚持下,实验再次启动,只是回归了最原始的办法——人工串挂晾晒。为了节省人工,她成了主要劳力,为了最后的希望,她几乎拼尽全力。有时干到凌晨,大家都受不了,倒下睡了,她非要把手头的菜串完,指头都串破了,她也没哼一声。

  串完的大头菜需要挂在架子上,经过20天的晾晒才可以做腌菜。最原始的方法竟成了唯一的方法,晾好的大头菜,终于做成了产品。当那麻辣鲜香的味道浸满她的口中时,她禁不住热泪盈眶。

  实验成功,她再次举债,一下子就买回了10吨大头菜。看着那一串串大头菜挂满了架子,就好像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她觉得梦想的财富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然而命运跟她开的玩笑,还远没有到头。

  2007年3月,持续降雨引发的大水突袭了她的工厂,10吨快要腌制好的大头菜全部被水淹没。几天后,大水退去,留给她的是一片狼藉。所有被水浸泡的大头菜不得不扔掉,成车的菜被拉了出去,她的心也跟着碎了,此时的她已经身无分文,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回到家,看见年迈的父母,她无言以对。

  她不怕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这次陈家华的家人伸出了援手。在历尽艰辛之后,2008年初,承载着财富梦想的大头菜产品终于问世了。短短几年间,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500万元。

  她就是宜宾市华锐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施正琴。

  对那些正在创业的旅途中苦苦思索成功秘诀的人来说,施正琴或许能给出一份令人欣慰的答案,她说:“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去,就不想起来。”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失败了,却从不放弃。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3:失败是最好的先生

  2001年12月24日,在土耳其安塔基亚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尘埃落定,中国棋手侯逸凡过关斩将,最终荣登冠军宝座,候选凡只有16岁,她的夺冠,也创造了国际象棋历史上最年轻“棋后”的记录。

  侯选凡自幼天赋异禀,9岁便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少儿锦标赛冠军、此后,她接受名师指点。良好的棋感加上系统的训练,她的棋艺突飞猛进,接连拿下了形形色色的冠军奖杯。在侯逸凡与对手的历次角逐中,不乏经典名局,但是,当记者采访侯逸凡,问她对自己的哪些比赛印象深刻对,侯逸凡略加思索,竟然提起了三场败局。

  第一场要追溯到2000年,那时侯选凡只有6岁,有一次,侯逸凡参加奎省少儿比赛,一路所向披靡,直至进入冠军争夺战。争冠对手是一位男孩,虽说比侯选凡大几岁,却被侯速凡犀利的棋风所压制,苦苦支撑到最后一盘 下着下着,男孩小声对侯选凡说,“我们和棋吧?”侯选凡立刻拒绝,因为她已占据明显优势,冠军唾手可得 男孩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下,候选凡暗自得意,仿佛已经看见了夺冠后妈妈的笑脸和教练挥舞的鲜花,不料,形势突然急转直下,男孩缓过劲采,反戈一击,杀得侯逸凡无法招架,必输无疑,候选凡不干了,对裁判说:“他之前就提出过和棋,现在和还可以吧?”裁判答道:“当时你没同意,依据规则,只能以最终的结果为准。”就这样,侯逸凡到手的冠军飞了,她伤心地大哭一场、在泪水中,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得意忘形,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甜。

  第二场是2008年世锦赛,年仅14岁的侯逸凡出人意料地杀八决赛 决赛的对手是俄罗斯美女科斯坚纽克,侯逸凡整整小她10岁。赛前,很多人预测,候选凡的功力已与科斯坚纽克不相上下,加上初生牛犊的冲劲,应该不落下风,那一天,在无教人关注的目光中,侯选凡踌躇满志地上阵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看到一场针锋相对的对决,侯逸凡下得非常辛苦,感觉处处受限,心理上非常不适,根本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科斯坚纽克令人信服地夺冠,赛后,教练评点说,“科斯坚纽克七年前有过一次世锦赛决赛经验,尽管当时输给了诸宸,但那次失利对她的策略准备和心理准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明显感觉她的准备非常充分,尤其是在心理上,而这恰恰是你失利的重要因素。”候选凡领悟到: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在技术、心理和经验等多方面磨练成熟之时,成功才会瓜熟蒂落。

  第三场是2010年与世界棋王卡尔波夫的“性别大战”,卡尔波夫是整个国际象棋界的巨人,盘踞在世界冠军的位置上长达12年之久,老棋王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在对残局的判断上,明显高出侯选凡一筹,侯选凡输得心服口服,其实,候选凡经过多年的打磨,棋艺已经炉火纯青,在女子象棋界鲜有对手,就连卡尔波夫在赛后也惊呼:“侯确实非常厉害,超出我的预料,”但是,与卡尔波夫一战,令候选凡清醒地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前行,学艺之路永无止境,在卡尔波夫的指点下,侯选凡不再满足于对棋艺的追求,而是沉下心去,从研究国际象棋的历史开始,探索理论,感悟棋“道”,从而在下棋的境界上更上一层。

  失败是最好的先生,自己的失败里往往暗藏了一个人最缺乏、最直接的成长营养,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总是试图从别人的成功法则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呢?

338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