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成功学 > 成功故事 > 成功与失败的经典小故事(2)

成功与失败的经典小故事(2)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成功与失败的经典小故事

  成功与失败的小故事篇3:博士的辛酸财富路

  在江苏苏州新区最繁华的商贸金融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杨木武正坐在办公桌前与伊朗客户电话联系,一边交谈一边用桌上的电脑查看客户需要产品的相关资料,微黑的脸庞透着自信。

  杨木武是苏州大学历史专业04年毕业的博士生。

  为了谋生,他曾经在工地捡过石头,在菜场贩过蔬菜。而如今他已是一家年产值过千万的贸易公司老总。

  ◎从白领到杂工◎

  杨木武本科就读于苏大外语学院,1993年毕业后带着200元钱只身来到海南。由于他英语出色,老板让他去做外贸。杨木武如鱼得水,当他的很多同学还只拿着一个月100元工资时,他已经赚到1000元一个月了。

  但是好景不长,国家从1994年开始整顿海南的房价泡沫,杨木武所在的公司开始揭不开锅,他只好带着十几个民工在被太阳烤得炙热的火山岩上捡石头、种树。一年后,杨木武用省吃俭用的1万元钱给远在江苏盱眙的哥哥讨了一房媳妇,自己则回到了苏州。

  1996年,杨木武在苏州虹桥友谊商城食品部做经理时认识了将与自己共度一生的女人。为了获得苏州户籍,杨决定考研。

  ◎硕士生当菜贩◎

  因为考研,杨木武辞去了工作,在双塔菜场卖起了菜。

  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5点回到菜场卖菜,卖到7点回学校上课,女友留下继续做生意,到8点钟回单位上班,下午,他过去继续卖菜。因为很靠近学校,那时候他最尴尬的是见到师兄弟和老师。

  因为没有经验,他们卖菜吃了不少亏。而且靠卖菜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他们几乎留不下任何积蓄。那段时间,杨木武的体重掉了10多斤。

  “拿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杨木武以超过分数线40分的成绩考进了苏大历史系。那时,考上研究生就等于什么都有了,杨木武这才鼓起勇气去拜见老丈人,他和女友的地下恋情终于获得“名分”。

  杨木武说,卖菜的日子虽然辛苦疲惫,但他没有放松自己的课业,他认为既然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去做,咬咬牙就坚持过来了。

  ◎读书赚钱两相宜◎

  不久,杨木武又借着外语优势做起了银行点钞机的生意。借助着以前在社会上闯荡积累下的一些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他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顺利地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0万元。

  2000年,在拿到硕士学位的同时,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本以为就此走上经商道路,但由于杨木武在学业上的优秀成绩和可挖掘潜力,导师王国平教授挽留他继续读博士。王教授非常支持杨木武边学习边创业,并多次在他面临抉择的时候给予指导、支持。在读博期间,杨木武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据介绍,公司分为自主研发制造和对外贸易两个部分,制造主要是生产银行业所需的一些仪器。而贸易方面则内容广泛,触角还伸展到美国、新加坡、伊朗等十几个国家。

  生意上做得精,杨木武在学业上也非常成功。在2000年苏大百年校庆之际,他与导师王国平教授一起合作翻译编写了《东吴大学校史》,为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并作为惟一的学生代表前往台湾东吴大学访问交流。

  ◎志存高远真君子◎

  杨木武认为,虽然他现在从事的行业与他的专业并不一致,但专业知识确实是帮助他成功的武器之一,“与外商交流时,在英语与历史方面的积累能带来沟通的便利,很容易就与他们成为好朋友,生意也就很自然地谈了下来”。

  此外,由于学习历史需要对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作深入研究,这又使得他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前瞻性的认识,对贸易领域的投资对象有更准确的把握,这一切都是他成功的利器。

  “一个人如果要做事业,就应该从小事做起”,杨木武想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大学毕业生们,就业不要挑三拣四,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只有在底层的磨炼中才能积累经验: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刚开始工作时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落差,会遇到许多挫折,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心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成功与失败的小故事篇4:“放牧山庄”大赚时尚钱

  刘金芳原本想承包一块地搞农业开发,实践后,她发现农业开发的钱并不好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将自己的农庄转型改为“放牧山庄”,没想到却让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溢。

  “麦苗当韭菜。”这是流传在大城市孩子中的一个笑话。它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如今大城市中的孩子们对农村和农业知识知道甚少。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叫刘金芳的姑娘,从这一时尚潮流中悟出了商机,在合肥市区附近办了一个“放牧山庄”,赢来了滚滚财源。

  突发奇想搞农业开发

  2005年,27岁的刘金芳到乡下去看望一个亲戚时,突发奇想:“何不到农村去承包一块地,搞农业开发呢?”

  到了2005年夏天,刘金芳承包的荒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绿化树长势喜人,满山遍野的果树已经开花,地里的西瓜让人垂涎欲滴。然而,当她把山上的西瓜拿到山下去卖时,由于这些水果都属于“大路货”,也没卖上好价钱。刘金芳一下子感到茫然了,她这才知道农业开发的钱也不好赚。

  正当刘金芳为之苦恼时,猛然发现合肥市区的一些高中生经常跑到农庄来玩,还常常踊跃上前帮她干活,对农活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一天,刘金芳向几位前来帮忙干农活的高中生问道:“你们怎么会对干农活感兴趣呢?”他们说:“读书读累了,想用干农活的方式来休闲,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大自然,一举两得。不光是我们学校的高中生想干农活,其他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有这种愿望呢,只是城里没有给我们提供干农活的地方。”

  途中转型办“放牧山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金芳一直都在思考农庄的发展方向,听了这几位高中生的一席话,她茅塞顿开:自己何不把农庄办成一个“放牧山庄”呢?让城里学生来这里做农活,进行劳动锻炼,亲近大自然,自己只需为他们提供干农活的工具,收取门票费,不就可以一本万利,坐地收钱了吗?

  在一切设施准备就绪后,刘金芳的“放牧山庄”开业了,她先开始忙着请人写宣传单,宣传单上写着:成人每天2元,小孩半费,对学生实行八折优惠,军人、残疾人一律免费。然后,又开始到各个机关、团体、学校门口发放。

  2006年10月,合肥市科委、教委联合举办野外生存挑战赛,因刘金芳的休闲农庄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已有口皆碑,便把这一比赛定在刘金芳的农庄举行。刘金芳圆满完成了比赛接待任务,她赚了个盆满钵溢,名气更大了。

猜你喜欢:

1.成功与失败 故事

2.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分享

3.成功和失败的小故事

4.成功与失败的小故事分享

5.成功与失败的小故事

175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