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篇(2)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4:

  3年前,已在装饰设计公司工作1年有余的河南女孩霍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

  霍莹学习的是装饰设计专业,这家公司专业对口、待遇优厚,此前老板还曾明确表示要给她升职。然而,性格倔强的霍莹还是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辞呈,而这一切源于她与发小的一次对话。

  “我们儿时曾一起参加国画、书法兴趣班。”时隔多年,两个女孩再次相遇,她们发现彼此已走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霍莹选择了家装,发小选择了幼教。霍莹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当时的工作,心中对绘画、书法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辞职后,霍莹来到一家大型民营教育机构担任讲师,很快便被提升至校区副校长。“果敢、坚定、洞察力”,一度成为众人对她的评价。在大家眼中,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职场转型。然而,霍莹却再一次选择了改变:不做副校长,只做绘画教师!

  她的选择看似轻率,实则深思熟虑。霍莹说,当时已经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课程设置、教案、甚至动作、表情、措辞,都要严格按流程,“连上课、下课的站位都已经设计好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台授课机器。

  再次辞职后,她入职了现在的私人画室。新单位给了她一个充满诱惑的条件:弹性工作制。“大到课程设计,小到教室布置,自己都有话语权”,霍莹说,现在每天上午不用上班,可以自由创作,感觉“真爽”。

  “一切源于热爱”,霍莹选择继续践行自己的信念:即刻付诸行动,绝不后悔。

  作为国画、书法老师,霍莹喜欢在教学中将传统纹样、传统服饰、皮影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她希望学生以国画、书法为敲门砖,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治愈现代都市人心中的浮躁”。

  “我希望有机会能举办自己的个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敦煌临摹壁画。”霍莹希望能寄情山水,继续自己的艺术梦想。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5:

  赵修复,我国当代著名的蜻蜓和寄生蜂分类学家。

  赵修复小时候是个顶顽皮的孩子。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们到野外玩,特别喜欢各种虫子。

  有一次,赵修复和另外一个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颗树上挂着一个蜂窝。他对哪个孩子说:“大家都说蜂窝不能捅,一捅,蜂就出来蛰人。我们想个什么法儿捅它两下,怎么样?”那个孩子来劲了,说:“好哇!你说怎么办吧!”赵修复歪着脑袋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回家去拿一顶蚊帐来。不过可别让大人知道!”哪个孩子便跟着他去了。他俩拿了一顶蚊帐,又回到那颗树下。

  赵修复爬上术,从树枝上吊下一根绳子,把蚊帐挂上。然后和那孩子缩到蚊帐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拼命捅蜂窝。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顺着竹竿飞过来,想蛰人,可是蚊帐稳稳当当地把蜂挡在外面,那个孩子跳着叫着:“好哇!好玩!赵修复也开心地笑起来。他捅够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飞走了再取蚊帐,便坐在蚊帐里看着蜂飞来飞去。这时候,蜂发现捅自己的窝的竹竿没有了,便成群结队地飞回去重修蜂窝。赵修复眼睛都看直了,他呆呆地想:“他们怎么会和人一样修房子呢?”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暗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些小动物。”

  上学后,他更喜欢昆虫了,老是一个人趴在地上看蚂蚁,或抓个蜻蜓、蝴蝶什么的小虫子,仔细地观察、研究。

  一天,放学后,赵修复和同学们一起回家。路过厕所时,赵修复让同学等他一下,说要上厕所。可是一钻进去半个多小时还不见他出来。同学急了,掩着鼻子到厕所里看看他出了什么事。一走进去,又好气又好笑。原来赵修复发现了一种会跳的蜘蛛在捕吃苍蝇,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记了外面的同学在等他。

  赵修复年幼时,就是这样喜欢和昆虫打交道,长大后,他真的干上了研究昆虫的工作。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

  王惠若是山东的一个乡村姑娘,虽然她从小有一手编织毛衣的好手艺,但是织毛衣毕竟不能当饭吃。于是2006年,22岁的王惠若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公司打工,勤奋聪明的她在车间里只干了半年,就当上了生产线领班,哪怕是这样子,王惠若对织毛衣的兴趣依然有增无减,闲时总要买回一些毛线织些东西过过瘾。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然她也拥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但她总希望能够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份事业既要自己喜欢,又是别人没有涉及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想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王惠若不由得想到了织毛衣,可是在北京这种地方手工钩织的毛衣有谁会穿?就算是给自己织一件穿,也一定被人笑成是老土。王惠若沮丧了。

  一个周末,王惠若和朋友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看着那一件件古味浓厚的器具,王惠若动了心,以前钩编的东西都是平面的,如果能够钩编出这样的立体物件,一定很新奇,反响也肯定非常大!这样一想,王惠若决定用最原始、最古朴、最回归自然的材料和方式,勾编这些最古老的艺术品。

  王惠若很快开始尝试,她在业余时间设计出了青铜鼎、古瓷瓶等物件的钩编方法。在材料的选用上,她也跳出了毛线的范围,根据不同的物件性质而采用不同材质的线绳,毛线、棉线、麻绳等不一而足。用了大约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她终于钩编出了许多惟妙惟肖地“青铜鼎”、“古瓷瓶”。随后,她来到附近的一条小街的夜市上销售,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手工艺品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家纷纷掏钱购买。只用了一个晚上,王惠若就把那些“青铜鼎”和“古瓷瓶”卖了个精光。

  初步的成功让王惠若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也令她更加坚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王惠若很快辞职离开了工厂,用所有积蓄,在步行街上开设了一家名为“798艺术”的小店,她钩编了许多风铃、手袋、背包以及插满玫瑰的花瓶放在门口,另外她还设计出了更多的绳艺钩制法,不仅有陶瓷、青铜器、玩偶、花卉、手机链、钥匙,而且还有各式玩偶,例如小兔子、小狗、老虎、小乌龟以及玫瑰、菊花,向日葵、仙人掌等系列应有尽有。她把所有的编织法记录在一个小册子里,然后送到乡下,以“供料加工”的模式包给了乡下一些有编织手艺而又无所事事的妇女和老人,很快,一批批的产品就出来了。

  王惠若把这些充满古韵,古朴典雅的工艺品高低有序地陈列在店里后,顾客便像潮水一样涌向她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一时的“突发奇想”,竟然奇迹般打开了一扇市场之门,当月,王惠若就净赚了2万元!

  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的王惠若已经拥有了十名编织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而她的“798艺术”也已经成了一家拥有5家分店的连锁公司,月入数万元。2011年5月初,她还接到了几张来自美国和法国的大订单,对此,王惠若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全面展开对海外市场的开拓!

  从一个乡村姑娘到一位企业主,王惠若实现了人生的大跳跃。对于自己的成功,王惠若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志向,兴趣能保持最长久的激情,是最大的推动力,在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选择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是一种最朴实的智慧!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相关文章:

1.从兴趣走向成功的故事

2.由兴趣走向成功的故事

3.用兴趣走向成功的故事

39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