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快速阅读 > 速读训练 > 高中语文阅读记忆训练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记忆训练方法

时间: 映芳735 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记忆训练方法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如何在短暂的高中三年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记忆方法就显得很重要。那么你知道高中语文如何高效学习吗?接下来,学习啦小编跟你分享高中语文阅读记忆训练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记忆训练的8种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1.兴味助记法

  所谓“兴味助记法”,就是在学习或复习时,尽量利用或创造一些有趣的办法,把原来不大有趣味、甚至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改造成趣味盎然的材料来帮助记忆。比如可用编顺口溜助记法。如历代的文学体裁及成就若归纳成如下几句,就有助于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清晰易记的纵向思路。西周春秋传《诗经》,战国散文两不同;楚辞汉赋先后现,《史记》《乐府》汉高峰;魏晋咏史盛五言,南北民歌有“双星”;唐诗宋词元杂剧,小说成就数明清。注:“双星”指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朝民歌和以《敕勒歌》、《木兰辞》为代表的北朝民歌。

  语文学习方法2.抓头助记法

  “抓头助记法”是指在全面学习或复习一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语文学习方法3.机械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适用于记忆互不关联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对于语文来说,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个别文体、语法、修辞概念等,在不易采用其他记忆方法时,常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4.理解记忆法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对字词的掌握,还是对各类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应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如:“线”、“钱”、“浅”、“栈”,根据声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读音大致与“戈jian”相近,根据形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字意内容分别与“丝”、“金”、“水”、“木”等事物有关。又如,理解了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根据某一段的具体内容,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的角度去考虑写景与写人之间的关系了。

  语文学习方法5.联想记忆法

  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横向的相关联想,例如,从一个作家可以联想到他所处的朝代、作品、出处、对这个作家的评价等;从一个朝代可以联想到与他同代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等。还可以进行纵向的相关联想,例如,由一部作品可以联想到作品的文体、内容、主题、写作手法、名言警句等;由介词的功用联想到介宾短语的特点,进而联想到“介宾短语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的句子成分划分方法等等。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贯穿成线,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我们在记忆知识时顺藤摸瓜,由此及彼地记住所学的相关知识。

  语文学习方法6.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的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在修辞学习中可以把比喻与拟人及夸张做比较、把排比和对偶及反复做比较、把设问和反问做比较;在语法学习中可以把宾语前的定语与谓语后的补语做比较;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把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功用做比较……。比如,要记住叙述与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功用,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容易得多。

  语文学习方法7.口诀记忆法

  “口诀助记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编成口诀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应遵循三大原则:①编口诀的内容,一般应是重要的、有规律性的或能明确理成条文型的;②在编拟时,应先认真领会全部待编的内容,尽量把它们的要点概括出来,使之条理化,为编口诀打下基础;③把概括出来的条文,依次排列在一起,编成口诀。口诀的语句,要力求简洁、通俗、形象,并注意音韵、节奏,尽量做到易诵、易记、琅琅上口。口诀记忆的应用范围很广,现举几例来加以说明。

  (1)运用口诀记忆形近字、易错字

  例如,用“横戌Xu点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的口诀来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形近字;用“王姬去颐和园,人群熙熙攘攘”来记住“姬、颐、熙”这三个偏旁特殊的字;用“老虎是残暴的,虎爪是向外的”来记住“虐”字下半部分的特殊写法。

  (2)运用口诀记忆语法知识

  例如:可以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的口诀来记住6类实词后类虚词;可以用“副词放在动形前,介词落在名代前”的口诀来记住副词与介词的区别;可以用“叹词在句首,语助在句尾”的口诀来记住叹词与语气助词的区别;可以用“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的’前定、‘地’前状,‘得’字后边是补语”的口诀来记住单句句子成分的划分方法。

  (3)运用口诀记忆文言文知识

  例如,可以用“‘是以’是‘以是’,‘以是’是‘因此’”、“‘何以’是‘以何’,‘以何’凭什么”来记住“是以”、“以何”的翻译方法;可以用“主谓间断开,发语词断开”的口诀来记住文言文朗读中的合理停顿;可以用“直译对译和意译,增补省略调语序”的口诀来记住文言文的一般翻译方法。

  (4)运用口诀记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分析方法

  例如:可以用“本义引申语境义,结合中心作分析”的口诀来记住对句中重点词语的分析方法用“句式特点与功用,结合中心与语境”的口诀来记住对不同句式或不同修辞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方法。用“总分并,时空逻,中心句,自概括”的口诀来记住对说明文段落结构的分析及对段意、层意进行概括的基本。

  语文学习方法8.画面记忆法

  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类似于快速阅读中的眼脑直映),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山上云雾缭绕,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冒着紫色的云烟,远处的瀑布从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上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细细体会,也就相当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当然,以上方法均基于一下前提,就是要快速阅读,只有快速阅读才能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实现高效记忆。

  语文阅读训练方法

  【训练一】整体感知 理解文段

  在阅读时,我们如何迅速把握信息、领悟作者的意图呢?请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你一定可以如“疱丁解牛”,在“整体感知,理解文段”时找到游刃有余的感觉。

  从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意旨的反映。例如《冬天过去了》这篇文章,它的标题就是叙事的线索。弄清标题的含义,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也就能理解文章通过父亲这句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了。

  抓住“文眼”。一些文章的点题句、过渡句、总起总结句等关键词句,往往能体现文章的情感和主旨,这些句子都是“文眼”。“文眼”一般安排在文章的首段或尾段。所以,读一篇文章,我们要注意首尾段,通过抓“文眼”来把握文章中心。例如《村槐》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直接在首尾段点出的。

  关注特殊句。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阅读中抓住这些特殊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如《再试一次,好吗》一文就是用议论来直接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揭示文旨的。而《村槐》和《卖报纸的老人》都是在叙事中通过描写来刻画出人物神情、动作、心理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的。透过这些描写的语句,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一)冬天过去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天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连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壮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了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在好几个亲戚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买饭吃吧,别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一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块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道:“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一下子让我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

  ⑦感谢您,父亲!

  1、解释下面词语,并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疲惫 磨蹭 蠕动

  2、从修辞方式看,文中画线句子是个什么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①—④段回忆了哪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从文章充满深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父亲两次说到“冬天过去了”这句话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能令“我”刻骨铭心?

  6、“冬天过去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文章语言看似朴素,实则老到,且不乏精美。请举一例加以品析。

  (二)再试一次,好吗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如愿盼来大学录取通知书,便报名参了军。在经历了那么多打击后,本来性格内向的我,对自己再也不敢抱有太大的信心。

  入伍初,我把自己锁在苦闷和遗憾中,默默地工作、学习、训练,默默地生活,木然而无助。没想到,一次军训,却永远改变了我。

  我担任那所大学的大一文科班教官,第一堂课是就职演说。为了能开好头,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背演说词,一大早就起床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试讲。

  演说正式开始了。我望一眼教室,里面坐满了和我差不多大的学生,见我进来,齐唰唰的目光一下子全聚到我身上。立刻,我的血往上涌,心跳加快,鼻尖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坐在第一排的女班长,一声洪亮的“起立”,更是让我一下子乱了方寸,忘了开场白。我慌忙敬礼,招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下我几乎晕眩了。人是容易囿于习惯的,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转变,总会有不同程序的不适应。要知道,以前我总是在台下当听众啊!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极力镇静自己,可脑子里所有的演说内容已变得模糊不清,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搜肠刮肚几十秒钟,才讲了几句话,连自己都知道是前言不搭后语,我知道我完了,脸涨得通红。我开始打退堂鼓:“同学们,其实我很想和你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我太糟糕了,连就职演说都讲不好,我不想耽误你们,我去请求换人……”说完,我转身准备逃出去,逃出那种浑身被针刺般的难受与尴尬。

  “教官,您等等!”坐在第一排的那个留短发、戴眼镜的女班长站了起来,“教官,再试一次,好吗?”她说。

  “教官,你能行的,再试一次吧,我们相信你。”“是啊,教官,来吧。”后面的同学陆续站了起来。

  然后,教室里又归于寂静。望着几十双真诚的眼睛,我将迈下讲台的一只脚收了回来。我想我再也不能逃离那三尺讲台,否则也许一生都找不回这么好的机会。接下来的演说,我如数家珍般讲得无比生动。从军人的苦到军人的乐,从百姓到士兵,一直讲到眼前他们这群大学生。教室里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下课铃响时,我的就职演说达到了高潮……

  后来,那个女班长把她的军训日记送给我看,里面写道,从前她三次竞选班长,第一次上台演说一句话没说出来;第二次脸红心跳跑下台;第三次的时候,坐在一旁的班主任轻声对她说:“再试一次,好吧?”她才镇定下来,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是啊,我们在岁月的河流中穿行,在经受挫折和失败后,逐渐成熟。成功固然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但我们不是无师自通的全才,更不是一帆风顺任何机缘都能信手可得的天使,很多事需要我们尝试多次后才能成功。尤其是在面对困惑和挫折时我们需要试一次,再试一次。

  “再试一次,好吗?”让我把这句简单却有效的话送给所有涉世之初的朋友们吧。

  1、从文中找出能显示文章记叙顺序的语言标志。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4、文章中人物描写非常简练而富有特色,请找出一例加以品析。

  5、从文中摘出本文的主旨句。

  6、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三)巴西咖啡的浓香

  巴西咖啡的浓香举世闻名,可是它意想不到地跟非洲的杀人蜂有关,而杀人蜂的毒刺令所有人闻风丧胆。

  在南美洲的巴西,1956年科学家从非洲引进了几十只杀人蜂,这些蜂被人不慎从蜂箱里放了出来,这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场灾难降临到整个巴西。

  蜂群飞进了巴西的丛林,与当地的蜜蜂交配,繁殖出比非洲杀人蜂更凶猛的新一代蜂种,并迅速繁衍到十亿只。几十年来,杀人蜂制造了无数灾难,蜂群常常自天而降,深入到城市街道袭击行人,至今已有上千人因被这种蜂刺蜇而死亡。

  巴西政府和人民曾采取各种方法消灭杀人蜂,但收效甚微。

  后来,人们发现杀人蜂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巴西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杀人蜂惊人的产蜜能力,使巴西的养蜂人因此摆脱了贫困,巴西也一跃成为世界四大产蜜国之一。

  在人们的印象中,杀人蜂与咖啡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杀人蜂授粉的咖啡,格外香浓可口,巴西咖啡的品质也随之大大提升。

  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天敌,杀人蜂的种群不断增加,数量也不断上升,并且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向整个美洲蔓延。

  人们开始担心,这种势头如果无法遏制会不会酿成新的更大的灾难。

  非洲蜂的到来,改变了巴西人平静的生活。喜忧参半的现实,让巴西人长久地处在幸福和不安之中,直到找到趋利避害的灵丹妙药。

  没有非洲蜂就没有巴西人的惶恐不安和蜂群袭人事件,但若没有非洲蜂也就没有巴西咖啡现在的香甜,没有巴西养蜂人购买小车的经济能力。

  从人类生存普遍状况来说,生活决处在变动之中,新的潘多拉魔盒被一个又一个地打开,福祸相倚,如同一把双刃剑。是舍弃咖啡的浓香,还是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杀人蜂的困扰之中?巴西人正在对此做出抉择。而每个人生活的过程,也正是对层出不穷的类似的问题做出抉择过程。

  (摘自《读者》2004.13,原载《华商报》2004年4月19)

  1、 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闻风丧胆:

  ②层出不穷:

  2、巴西咖啡浓香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3、“人们发现杀人蜂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巴西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①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哪一句话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述?

  4、“巴西政府和人民曾采取各种方法消灭杀人蜂”,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请举例并阐明你的观点。

  5、结尾处“而每个人生活的过程,也正是对层出不穷的类似的问题做出抉择的过程”。

  ①这个类似的问题指什么?请用古人的一句话概括。

  ②生活中你也有过“对层出不穷的类似的问题做出抉择的过程”吧,请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6、题目,又称“文眼”,这篇散文以“巴西咖啡的浓香”做题目,你认为是否恰当?为什么?

  (四)村 槐

  故乡的村头,有一颗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阴所拥抱了。

  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梨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是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自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作药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岁月?听祖父讲过,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塬的挚情!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青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着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 给文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字词。

  苍虬蓊郁 媲美 醺 遒劲 攥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的事件。

  3、 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怎样划分?请说明理由。

  4、 文章围绕“村槐”展开叙述,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 请找出文章中能点明主旨的语句。

  6、 本文语言非常精美。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五)卖报纸的老人

  江 河

  那是10年前秋季的一个傍晚。

  我和来自远方的朋友在路边的小店吃饭。那天顾客很多,餐桌只好摆到人行道上。于是火锅里的蒸气、米酒的醇香、秋的凉风和黄昏的雾霭构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色。

  猜拳行令正热闹,身边不知何时来了一位瘦小的老人:“同志哩,可要买报纸?“去去去,一边去!”没等我答话,同伴已不耐烦地打发了他。

  不知是老人那沉重的步履和失望的表情,还是他那与环境不协调的身影将我的目光牵了去。我见他走过十几张桌子,也没有卖掉一张报纸,只好顺原路又折回来。

  我突然觉得我至少可以做到让老人不那么失望。当老人经过我身边时,我买了一份报纸,并且多给了他一些钱。老人像是打了一针兴奋剂,精神一振,连连道谢地走了。

  我发现他走得很慢。我回想起他看我们吃饭的目光,一下子意识到老人也许一天都没有吃饭。于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如果那么多金钱在挥霍,却不让一个老人吃饱;那么多粗壮的胳膊在挥动,却没有一只友善地伸向老人,那么人类的良知都哪儿去了?那么人类的青春和财富岂不是一种罪过?

  我将老人带到另一张桌旁,为他要了一碗肉丝面和一盘炒鸡蛋。从交谈中得知,他是千里迢迢来海南找儿子的。儿子两年前就来海南的,先有信,后来音信杳无了。他到海南才知道儿子打工的那家公司已不存在了。儿子找不着又没了盘缠,这才经人介绍卖起了报纸。

  老人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汤都没剩;但又吃得很矜持,看得出他在努力维持着自尊。他再三声明自己是好人,并掏出证件让我看,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我的感激。当得知他借住在一位东北老乡的房子的过道,过几天那位老乡一走,他就无处栖身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考虑再三,我将仅剩下的几十元钱掏给了他,资助他买车票返回家乡,同时又送他一张名片,告诉他万不得已时可以来找我。

  几天后,我从街上回宿舍,经过五楼的办公室时,见一位老头穿戴整齐,拘谨不安地坐在沙发上,好像在等谁。等我回到七楼宿舍时,有人带那人来,说是找我的,已等了好半天了。

  “找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好大姐,可找到您了。”啊!原来是那卖报的老人,也难怪我没认出来,他理了发,修了面。

  我看着老人手里拎的大尼龙袋便什么都明白了。他,是无处可去,投奔我来了。可这是单位呀,别说没空房就是有也不会随便让生人住,更何况类似的事情有过,结果是天怨人怒。可一看老头难成这样,我只好硬着头皮再试试去和领导商量,可想而知,我没有理由让大家相信他是一个从街上捡来的老头儿。

  我对老人满怀愧疚不仅是因为我无法让他安身,更因为我无法让人们相信他不是骗子。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从有限的工资中抽出120元钱给他。

  晚上同事对我的“批判”异常激烈,因为我屡教不改地受骗。但我坚持“痴心不改”,因为我认定世上还是好人多,认定那老人不会骗我。

  又过了十几天,正在午睡的我,被一阵推推搡搡声吵醒,隐约听到有人在哀求,又听同室的人边关门边说:“您还有完没完,说了她不在,还要来罗嗦……”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是找我的,而且是那位老人。于是我一跃而起,大声地说:“我在!我在……”

  果然是那位老人,他正失望地往楼下走,见我跑了出来,又惊又喜泪水顿时涌了出来。“好了,好了,这下可好了,总算见到您了,俺明天就要回去,见不到您心里不知咋难过哩。”老人激动不已,接着颠三倒四地说:“大好人,您那名片我贴心窝揣着哩;回家要供起来,让子孙后代都念着您哩!”我为老人高兴,问老人还有什么事没有。老人说:“没有了,没有了。”说着就往外走,又悄悄将一个纸包放到桌子上。

  我心跳加快地意识到了那是什么,但我又不敢当老人的面将纸包打开,怕万一不是让他难堪。但我又无法不立即打开,因为这对我一生的信仰是个至关重要的验证。于是趁老人转身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纸包,果真是钱,10元一张的一沓,共200元。我差点儿跳起来,要对所有人高呼:我是对的!我奔下楼去追老人,可老人已经消失在了滚滚人流中。

  1、下面两个“涌”字,表达的对象不同,深藏韵味也有异。请加以品析。

  ①于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

  ②他正失望地往楼下走,见我跑了出来,又惊又喜泪水顿时涌了出来。

  2、联系全文,想一想:“但我又无法不立即打开,因为这对我一生的信仰是个至关重要的验证”一句中,“我一生的信仰”指的是什么?(可用文中的原话作答)

  3、读一读下面的文字,说说画线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

  “可这是单位呀,别说没空房,就是有也不会随便让生人住,更何况类似的事情有过,结果是天怨人怒。”

  4、文中“我”帮助卖报老人的几件事,浸透着一种人文关怀。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整合。

  ①

  ②

  ③

  ④

  5、选出以下理解、分析不当的两项( )

  A、本文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回忆的笔调;在具体叙写时,按时间先后推进,如“一个傍晚”“几天后”“又过了十几天”等时间词显示了行文的脉络。

  B、文章在讲述卖报老人的故事时,巧妙地用了对比、衬托之笔,如同伴将老人不耐烦的打发,同事对“我”资助老人异常激烈的“批判”,还有室友对老人求见的阻止,大大增添了表达效果。

  C、“我”送给老人名片,是给困境中的老人提供求助的方式;老人“揣”名片、还要“供”名片,体现了他爱稀奇、图新鲜的特点。

  D、“我一跃而起,大声地说:‘我在!我在……’”“我为老人高兴”“我心跳加快地意识到了那是什么……”“我差点儿跳起来”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我”为老人的诚实、守信而喜,而乐。

  E、文中“我”慷慨地帮助卖报老人,显示出“我”对弱者深挚的关爱,这在相对冷漠、防范心重的现实社会里显得很可贵;而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回报资助过自己的人,打造诚信的人格,更令人肃然起敬。

  【训练二】抓关键句咀嚼意理

  读文章,亦如品味生活。

  好的文章,或朴实无华,或清新明丽,或睿智哲理,总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但文章中的这些美,需要我们有慧眼慧心才能发现、感受得到。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呢?——可以说,抓住关键句,就找到了解读文本、品味文意的金钥匙。

  这里所说的关键句是指有助于引导读者深入作品情境、获得独特感情的语句。它可以是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描写句,也可以是含蓄隽永、能启人深思催人警醒的议论抒情句。认真品味这些语句的作用和内涵,就能体会到文章的美,领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赏析精妙描写句。一篇流光溢彩的记叙文,往往有许多遣词精妙、修辞精美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或从用词的角度,或从修辞的角度,或从句式的角度加以品析,理解其特色,明确其作用,就能让我们不仅享受到丰富的语言大餐,而且能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如《山核桃》就是一篇在修辞、遣词上都极有特色的文章。而实际上对山核桃的这些充满情趣的描写就体现了作者对山核桃的喜爱之情。

  品味意味深长句。文段中有些句子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看似以矛盾的特殊句、直抒胸臆的抒情句、启人深思的哲理句等等,它们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居彼。如《心的高原》中的最后一句话和《冬季小语》中的线索句“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就是这类意味深长的句子。

  (六)山 核 桃

  忘记是哪天,妈妈带回了它们。即使在阳光下,它们也是极其的死气沉沉,在那些美丽的坚果中,它们像是坐在舞厅里看书的书呆子。我轻蔑地瞥了一眼,去看其它那些闪光的坚果。于是,它们就一直呆在一个阴沉沉的角落里终日与黑暗做伴,静候着出头之日。终于,有一天,当这群核桃看到别的坚果因为死皮赖脸而把人牙齿弄疼时,它们很开心地笑了,为它们薄薄的只用互相挤压就能弄开的面壳而笑。那笑竟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温柔,像腼腆的流动的春水。我第一次惊奇了,因为那笑,因为那壳,还因为核桃那白嫩嫩的香肉。

  所以,它们成了我们全家晚饭的延续。

  没过几天,核桃们的位置又向我的心灵挨近了一大步。是因为一个游戏。

  这是一种挺酷的手指游戏,有点像杂耍,但比杂耍简单、容易。是用两个小东西放在一只手里向上换抛,抛的多少、快慢无限制,但抛得越多越快就越炫越有意思。但用来抛的东西怎么找?用象棋吗?象棋是一整副,如果抛丢了怎么办?而且象棋又是扁的,拿起来不方便。用纸吧?纸太软太轻了,抛不起来的。那用橡皮泥吧!轻重正好,可太容易变形!那用什么呢?我托着下巴,用静静的眼睛对核桃展示我苛刻的要求:要圆的,最好表面凹凸不平……咦,这不是我要寻找的对象吗?我笑了,顺手抓起两个来,向空中抛去,轻轻的,但落得很稳,看来,它们已经合格了!用手把它们捧到阳光下,满满一篮核桃散发着褐色的温馨,像是一篮圆圆的跳动着的生命。我觉得它们不像刚开始那么难看了,或许我已经接纳了它们?

  那篮核桃欢笑着跳跃着伴我走过短短的几个月,它们更让我感到跳跃后面静静的肃穆。

  可就在前些天,爸爸的一个同事的女儿一股脑儿地兜走了它们。于是,餐桌底层原来放核桃的小托盘里摆上了白色的胖嘟嘟的开心果。开心果总显得懒洋洋的,像是些胖少爷,没有那种跳跃着的生命了,更没有那种肃穆了,我才意识到那些核桃对于我是珍贵的回忆。

  (选自《美文》2002年9期)

  1、文章说“那篮核桃欢笑着跳跃着伴我走过短短的几个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欢笑着”“跳跃着”?

  2、请说明“没过几天,核桃们的位置又向我的心灵挨近了一大步。是因为一个游戏。”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结尾写到“白色的胖嘟嘟的开心果”有何用意?

  4、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山核桃给我的印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5、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具特色。试举一例加以品析。

  语文速读训练方法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训练学生速读首先就要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快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提倡语文速读的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为此,有人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

  速读训练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注重速读的心理素质训练。至少包括两点:

  (1)现代阅读观的树立;

  (2)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

  “赏析文章、借鉴写法”,是过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们读书的千古祖训;“咬文嚼字、慢咀细嚼”,是我国语文的传统教法。时代在奔驰前进,我们读书的观念也必须迅速改变。正如章熊同志所说:“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观念也更新。阅读的观念,应该跳出‘文章赏析’的藩篱,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而且还要注重效率。”阅读观念的更新,十分有利于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凡速读就能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因而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这种良好的“心态”,还指:凡读书,就能根据读物内容与阅读目的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一遍下来,基本解决问题。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是我们速读训练“四级台阶”的基础工程,不仅要首先抓,而且要贯穿“四级台阶”的始终。主要办法,除了用现代阅读观武装其头脑,让其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外,就是“计时速读”训练。因为计时、限时,读者紧迫感必然陡增;因为“计时速读”追求的目标是:读速与理解率的同步上升,所以其阅读效率必能迅速提高。

  其次注重速读的生理机能训练。这里指的“生理机能”训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的训练;

  (2)右脑图式认识功能与记忆功能的开掘;

  (3)视觉机能的训练。

  这三项训练,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期的课外进行。第一学期,着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所需要的高度专注的心理与快速判断、快速检索、快速记忆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舒尔特表”作教具,组织学生在课外作“定向搜索”与“强记数字”的练习。每天二、三次,每次几分钟,教师每周花几分钟作一、二次检查督促即可,更多的是组织学生自练互测。至于右脑功能的开掘与视觉机能的训练,则主要放在第二学期进行。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平时的阅读,更多偏重左脑,而在快速阅读中,右脑的图式认识功能与记忆功能则可发挥奇特的功效。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利于开掘和锻炼右脑上述两大功能的训练办法,以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提高速读水平。人们的视觉机能,尤其是广阔的视读野、较高的眼脑直映水平,更是快速阅读须臾不能离开的生理基础。

  再次注重速读的基本功训练。这种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速读的各种技能技巧:

  (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直到练好“眼脑直映的基本功;

  (2)扩大视读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

  (3)减少回视、准确扫视,提高读速;

  (4)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体阅读技巧,保证读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

  (5)学会跳读、预读、猎读与直读,并每天用于课外广泛扫描,涉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

  (6)运用定势理论,形成阅读的固定程序,加快阅读速度。

  上述技巧的训练,重在初中,贵在过手,务求扎实,这是我们组织速读基本功训练的基本观点。

  最后就是注重速读的综合能力训练。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条孔”教具,开展“面式阅读”训练;训练的直接目标,是培养“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点式阅读,以字、词为认知单位;线式阅读,以句或句群为认知单位;面式阅读,以数行或整个页幅为认知单位,前两者的视线运行方向由左而右,独有面式阅读是由上而下沿着书页的中线作垂直运动。可见,这是难度最大、速度最快的一种高效阅读方式。实验证明,只要前三级台阶步步稳妥,这种“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太难。


猜你喜欢:

1.记忆训练有哪些方法

2.增强无意识记忆训练方法

3.记忆训练需要坚持

4.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5.瞬间记忆训练和速读

280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