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十万个为什么 > 贾宝玉为什么出家

贾宝玉为什么出家

时间: 振华776 分享

贾宝玉为什么出家

  对于贾宝玉的结局,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比较主流的就是出家为僧了。贾宝玉出家的原因是观众们好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带来的贾宝玉出家的原因吧。

  贾宝玉出家原因:众说纷纭

  有些人对贾宝玉出家的说法不认同,根据的是在第六十六回中尤三姐说的一段话:“穿孝时,咱们在一起,那日正是和尚们进来绕棺,咱们都在里边站着,他只站在头里挡着人,人说不知礼,又没眼色。过后他没告诉咱们说:‘姐姐们不知道,我并不是没有眼色,想和尚们脏,恐怕气味熏了姐姐们。’……”因此有人认为贾宝玉嫌和尚脏,自己一定不会加入到这脏的队伍里来。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了。那个时候贾宝玉还是个公子哥,家境殷实,和林黛玉之间也很甜蜜,自然是看不上那些和尚的。况且这和尚也是男人,贾宝玉不是说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吗?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家道中落,爱人离去时,他的心境自然不能和那个时候同日而语了,因此当和尚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即使贾宝玉讨厌和尚也不能说明他不会当和尚。他只是讨厌沾上世俗之气的伪和尚们。那些给达官显贵之家的死人做法事的和尚并非得道高僧,和他所骂的“禄鬼”大概是同一类人。但他并不反对佛教,反而对佛教有好感。他和女尼妙玉关系密切,而且又喜欢佛教中的禅理。在第二十二回,他还写过一首“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这样的偈子。结果被黛玉讥笑了一番,说他愚钝,没有彻悟禅理。黛玉还续上一个“立无足境,是方干净”的结尾。然而当黛玉死后,宝玉经历这一番变故,也能理解“立无足境,是方干净”涵意,达到彻悟的境界了。

  尽管贾宝玉出家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因为什么出家还是众说纷纭的。有的人认为贾宝玉在荣府败落之后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出了家。也有人如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宝玉和史湘云结婚后生活依然很困苦,贾宝玉彻底看清了这个世俗的世界,便毅然决然出家了。这两种说法都把贾宝玉的出家建立在贾家一败涂地,贾宝玉生活穷困的基础上,但这似乎把贾宝玉又看得太简单了。

  在《红楼梦》里,半路出家的人是不少的,如甄士隐、柳湘莲、芳官,以及前八十回没有写到的贾惜春等,但他们中并没有一个是因为生活所迫出的家。贾宝玉不是凡夫俗子,雪芹先生把打扮成神瑛侍者下凡,让他衔玉而生,赋予他很多与众不同的品质,显然也不会把他的结局写得如此俗套。贾宝玉究竟为何出家呢?我相信首先他是为爱情出的家。

  我并不认同他和史湘云结婚的说法。在前八十回里,雪芹先生把宝黛只爱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又是如此专一,显然在他的心里只能容下黛玉一人。因此即使后来不像高续所说是被王熙凤使了调包计才促成“二宝”的婚姻,但显然也是在宝玉被迫的情况下才与宝钗结合。但爱情是不能替代的,薛宝钗替代不了,同样史湘云也不能代替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后又娶了史湘云岂不是和贾珍、贾琏之流一样滥情吗?

  所以贾宝玉的心理只能有林黛玉一个人。他曾两次和林黛玉说起;“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起码在当时贾宝玉的心里是很认真的。他对林黛玉爱得太深,因此即使是家中没有遭到变故,当得知最爱的人已死,斩断情丝也完全有可能。也有人会说他这样做让薛宝钗守活寡,对薛宝钗来说很不公平。这也不能怪宝玉无情,他和宝钗之间本来就是有亲情而无爱情。即使勉强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弄得两个人都痛苦,所以就只能长痛不如短痛了。

  贾宝玉终究是个很敏感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在贾家鼎盛时期,他便有不详的预感,因此在一次酒局上留下了《红豆词》这样的悲音。但那个时候他有林黛玉,有一群好姐妹,也有和他贴心的丫鬟们。所以那个时候他不会想到出家。而当大观园里变故迭起,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时,特别是爱人的离去,使他彻底看破了红尘。在此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林黛玉还在他身边,哪怕家园真的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他会不会出家呢?自然是不会的。所以像他这样的情种似乎就是为爱情而生的,爱情的破灭对他的打击是最大的。

  很多人都对高鹗先生续写的贾宝玉在考中举人,贾家重现中兴的时候出家感到不满,其实这也正是高鹗先生的高明之处。按雪芹先生留下的线索,贾家败落是肯定的,而之所以“结末又稍振”,让贾宝玉考中功名后离家出走,要表达的就是和雪芹先生同样一种“色空”的观念。《般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谓“色”就是世间一切有型的物质,而所谓“空'就是这些物质尽管外表千差万别,但本性上却都是空的,也就是虚无的。《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一僧一道两位世外高人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遁入空门之前的《好了歌解》就为全书的思想主旨定下了基调。而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以及秦可卿的托梦王熙凤又进一步表达了这样的“色空”观。而后又写道那些半路出家的那些人,似乎空门就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也只有在那里还能找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所以让贾家重现中兴,贾宝玉高中举人,实际上就是为贾宝玉的出家做铺垫。如果贾宝玉是贾琏或贾环,自然可以在这还算小康的家庭里继续享福。但他毕竟是颗宝玉,让他高中举人是赞美他的才智,而最后又让他出家为僧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赞美,也是对这本书的“色空”基调做一个完美的终结。这也是和第一位出场的凡人甄士隐相呼应。甄士隐和贾宝玉原本都是凡人,但经历变故之后都大彻大悟,遁入空门。而从甄士隐到贾宝玉出家中间的种种世事变幻,是非善恶,用《好了歌解》的说法,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贾宝玉基本概述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 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分析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他说:“可恨我为什么生长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同时,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将“仕途经济”的说教斥之为“混帐话”。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做宦”的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看了贾宝玉为什么出家还看:

1.甲亢为什么不能吃海鲜

2.宝玉为什么摔玉

3.宝玉为什么挨打

4.《红楼梦》读后感400字五年级

5.《红楼梦》

63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