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户外运动 > 登山攀爬 >

阿尔卑斯登山史

时间: 彦刚1197 分享

  阿尔卑斯,在中国登山爱好者中,一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无论从时间的纵向,还是各山系和山峰的横向而言,关于阿尔卑斯的中文信息长期呈碎片状。阿尔卑斯是登山运动的起源地,了解阿尔卑斯,对每个登山者而言,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寻根之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阿尔卑斯登山史,欢迎阅读。

  1786-1855年

  当说起登山运动的起源时,津津乐道的是1786年勃朗峰的首登。但事实上,自那以后登山运动的发展依旧缓慢。1994年,国际登山联合会UIAA制订了一份阿尔卑斯山82座4000米山峰的正式列表,从1786年~1855年的近70年中,仅有约10座4000米级山峰被首登,这其中有拿破仑时代战争的影响。究其动机,最早的登山者都是阿尔卑斯山下的猎户和采水晶人,攀登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的,而勃朗峰的首登也只是源自一次悬赏。襁褓中的登山尚未从其他动机中摆脱出来,还没有完全蜕变为一种体育运动——即攀登本身就是目的。

  1855-1856年

  登山运动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源动力来自英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大规模的机器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经济富足,时间宽裕。从繁重的劳动压力中解脱出来之后,他们渡过海峡,寻找新的探险的空间。时至今日,当经济得到发展,人们便会在探险运动中追寻未知世界,包括人类的未知和自我的未知。从欧洲到北美、澳新、日韩,直至今天的中国,无一例外,这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1857年伦敦的一群绅士组建了AlpineClub,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登山协会。英国绅士们在阿尔卑斯山里,在当地山民的协同下,开始攀登一座座高峰。这些山民在阿尔卑斯山下放牧、狩猎、追逐岩羊、挖掘水晶,熟知路径和山口,了解如何穿越冰川和雪坡。他们为英国绅士们担当登山向导。没有科考的任务,也不用追求经济的收益,目的是站在山巅,仅此而已。这样的攀登开始有了体育运动的意味,这些英国绅士和当地山民有了一个新的共同的名字Alpinist——登山者。

  1865-1938

  每到夏天,这些英国绅士们就从英国赶来,和那些已经结下深厚友谊的当地向导从一个山谷徒步翻越至另外一个,寻找新的攀登目标。于是也产生了那个年代最著名的登山者和向导,用简陋到不可思议的装备首登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1855年,瑞士境内的白泽峰(Weissmies)和阿尔卑斯第二高峰多佛尖峰(Dufourspitze)以及勃朗峰东侧的勃朗塔库峰(MontBlancduTacul)三座4000米级山峰被首登。到1859年的五年时间里,首登了15座4000米山峰被首登。1860年后这样的攀登进程再次加速,到1865年,又首登了23座4000米以上山峰。后世把1855~1865年称为阿尔卑斯黄金年代。

  黄金年代的巅峰在1865年,这一年里,有超过60次重要首登,遍布阿尔卑斯各个山谷。从东阿尔卑斯贝尔尼纳峰(Bernina)的罗塞克峰(PizRoseg),瑞士的OberGABELhorn,到法国的绿针峰(AiguilleVerte)。这一年留在登山史上最浓重的一笔非马特洪峰首登莫属。

  1865年7月14日,英国的爱德华·温珀(EdwardWhymper)、查尔斯·哈德逊(CharlesHudson)、佛朗西斯·道格拉斯(FrancisDouglas)、道格拉斯·哈道(DouglasHadow)以及法国向导米歇尔·克罗(MichelCroz)和瑞士策尔马特的向导陶格瓦尔德(Taugwalder)父子,登上了登山者觊觎许久的马特洪峰。下撤是一次灾难性的悲剧,哈道、哈德逊、道格拉斯和克罗滑坠,跌落近千米至北壁下的冰川上。被马特洪峰首登的光芒所掩盖,其历史意义不在其下的还有勃朗峰东壁BrenvaSpur新路线。这次攀登发生在马特洪峰首登的前两天,之所以堪称登山史上划时代的一次突破,它所创造的理念在登山界持续至今。登山者们攀登的目的不局限于站在山顶,而是寻找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高难度路线。一个世纪以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宣布登月计划的演讲中那句著名的话同样可以高度浓缩这一理念:Wedothesethingsnotbecausetheyareeasy,butbecausetheyarehard,我们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人类不断探索。

  这个年代最瞩目的当属三大北壁首登的竞争。

  1931年,德国的施密特兄弟(Toni/FranzSchmid)首登了马特洪北壁,并获得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登山金牌,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三块奥运会登山金牌之一。

  大乔拉斯是一座屏风状的山峰,包含数个高度相差不大等峰点。因此大乔拉斯北壁首登包含两种不同的定义,1934年德国的鲁道夫·彼德斯RudolfPeters和哈林格Haringer以及另外三支法国及意大利的队伍同时试图首登大乔拉斯北壁,最终只有这支德国队伍还在坚持。距离顶峰仅几个绳距的时候,恶劣的天气迫使彼德斯和哈林格放弃,沿整座北壁绳降。哈林格在积雪的岩石上滑坠遇难,彼德斯独自一人沿着覆盖着冰层的岩壁继续下降,用了整整四天终于回到冰川上。1935年,彼德斯和马丁·马耶尔MartinMeier再次尝试,沿北壁克罗岩柱CrozSpur登上克罗峰顶PointeCroz。克罗,即曾经首登大乔拉斯,并且在首登马特洪中遇难的著名法国向导米歇尔·克罗MichelCroz。1938年意大利著名登山者里卡多·卡辛RiccardoCassin和同伴沿沃克岩柱WalkerSpur登顶大乔拉斯主峰沃克峰点PointeWalker。沃克的名字,也是由黄金年代著名的登山家族沃克命名。而卡辛,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在登山史也是个无法忽略的名字,例如1958年迦舒布鲁姆IV峰的领队,1961年麦金利峰南侧的著名的卡辛山脊路线等。而他发明的登山装备以及创立的品牌Cassin,依旧在为当代登山者们提供称手的装备。

  1935年,来自慕尼黑的德国登山者卡尔·梅林格(KarlMehringer)和马克斯·塞德马耶(MaxSedlmayr)尝试艾格北壁,在持续了五天的艰苦攀登后,双双在暴风雪中冻死。1936年,德奥两国的托尼·库尔茨(Tonikurz)、安迪·亨特希托伊瑟(AndiHinterstoisser)等四人再次尝试,以全部遇难收场——这场悲剧因电影《Nordwand》而众人皆知。1938年初,两位意大利登山者再次尝试,因天气骤变放弃,下撤途中双双遇难。德语中Nordwand和Mordwand仅一个字母之差,后者的含义是杀人墙,于是艾格北壁理所应当的获得了这样的绰号。同年,来自德国及奥地利的安德雷尔·黑克马耶(AnderlHeckmair)和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Harrer)再次尝试,不成功则成仁,到了路线顶端,惟一活下来的机会就是登顶艾格,并从其它方向下撤。黑克马耶率先用上的当时极其罕见且昂贵的12齿冰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前齿的发明使得登山者可以攀登更加陡峭的冰雪壁或者是岩壁。他们最终完攀艾格北壁。黑克马耶在攀登中领攀了大部分路段,因此这条路线被称为Heckmairroute,时至今日依旧是经典路线。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梅斯纳尔、UeliSteck都曾在这条路线留下自己的脚步和速攀纪录。

  阿尔卑斯最终难题得以解决,阿尔卑斯攀登的第二段乐章落幕。

  1945年之后

  二次大战让阿尔卑斯的攀登沉寂了数年。硝烟散去,一场新的角逐开始。虽然瓦尔特·博纳蒂(WalterBonatti)为代表的新一代登山者开始涌现,他在塔库峰(MontBlancduTacul)南侧的一座花岗岩塔峰大卡普桑(GrandCapucin)首攀了东壁,solo开辟小德卢峰(PetitDru)西南岩柱新路线,但是不可否认登山的角逐移到了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

  1960年,道拉吉里首登之后,8000米山峰仅有中国境内的西夏邦马保留未登。受印巴战争及中印局势的影响,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停止发放攀登许可,中国的情况,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攀登许可更是无从谈起。登山者们回归阿尔卑斯,一时间精彩纷呈。而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年轻登山者们引领了未来几十年的登山潮流。他们是克里斯·伯宁顿(ChrisBonington)和莱茵霍德·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

  长久以来,阿尔卑斯有多少座4000米以上山峰是个不确定的概念,1994年,国际登联UIAA根据地形突起度(topographicprominence)及登山历史等因素确定了82座4000米主峰和46座卫峰。连续攀登这82座山峰变成了一个巨型锁链式攀登。2004年,法国登山者PatrickBerhault在攀登66座山峰后,在瑞士的多姆峰(Dom)和泰希洪峰(Taeschhorn)之间的山脊上因雪檐坍塌遇难。2006年末至2007年春,斯洛文尼亚米哈·瓦利奇MihaValic首先完成了82座山峰的全部攀登。由于是在冬季,很多高山小屋处于关闭状态,物资运输是个大问题,因此他不得不在山峰之间使用了车辆代步。2008年夏季,意大利的弗兰科·尼克里尼(FranoNicolini)和蒂亚戈·吉奥瓦尼尼(DiegoGiovannini)首先在60天内完成不借助机械动力的82峰连登。

  黄金年代150周年,UeliSteck再次尝试82峰连登并用61天完成,由于他在登山界的人气,使得阿尔卑斯又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尾声

  登山运动的根在阿尔卑斯。登山运动在这里起源,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这里有肥沃的土壤,登山者在阿尔卑斯汲取两个多世纪沉淀下来的登山文化精髓,这份精髓包含了登山技术,登山装备,登山理念和登山创意。成熟的登山培训体制让一个爱好者在这里成长,成熟。前辈们留下的无数条类型多样,难度不一的攀登路线为新一代的登山者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认识大山,与大山对话的平台。一个在阿尔卑斯游刃有余的登山者,足以远征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最高只曾到过勃朗峰,也不畏惧8000米的缺氧。

  从新路线,到solo、冬攀、冬季solo,无器械的自由攀登、连登、冬季连登,各种各样的攀登方式激发无穷的创意。这里是一片试验场,让那些经历考验的灵感,移植到喜马拉雅和世界各地的大山。

401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