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及教学方法

时间: 於宝21274 分享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富有好奇心;而语文学科涉猎内容广泛,知识、技能种类繁多。对于这样的情况要怎么教学比较好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及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及教学方法

  一、通过教材中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分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形象半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进行了形象剖析,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反映了人物的行为策、道德美、思想美。在教学中我抓住“形”来培养学生美育观点,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中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老班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小学语文课本中感人的形象比比皆是。

  如小英雄雨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英雄王二小,这些鲜明的形象感染了无数小学生,尽管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远离了我们,但那些英雄爱国的品质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这些形象的学习同样会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其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继光》、《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等课文,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引导学生通过美的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陶冶学生审美情感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海上日出》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波涛汹涌,红日冉冉,美好景色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分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的作用,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描写句,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学生们情绪激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三、教学的美感性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等直观以及老师的语言来再现书本上所要描写的或表现的或含蕴的美,让学生通过形象、声音、韵律来寻找书本中的美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爱的奉献》,是用来朗读诗歌的,另一首则是《二泉映月》。在导入课题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中为学生朗诵了一首诗,优美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心中充满了感动,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大家还在乐声中回想时,我讲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学生眼中充满了同情,然后我让学生在《二泉映月》忧伤的乐声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学生都读得非常认真,对课文的意境和内容都有了充分的理解。

  在其后的教学中,他们除了理解了课文内容,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日记中,他们满怀感情地写下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一文,抒发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爱,在日记中他们的爱心得到了延伸,情感得到了陶冶。所以,教学手段的美感,会使产生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的意境,充分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教育不仅是教教材上的内容,还教予学生以美的感觉,对美的追求,从而择善而行。

  课文背诵的六个方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

  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⑴ 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 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 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⑵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

  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 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 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

  ⑴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

  ⑵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 情趣:……调……阅……,无……无……;

  ⑶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 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 地借图成诵。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 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 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老师的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小学语文的常见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3.五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4.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5.温儒敏:警惕目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25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