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励志故事 >

名人励志小故事合集大全

时间: 惠怡20 分享

抛开一切,心里只想着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励志前行,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无论哪行哪业,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励志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励志小故事1

一名仅有高中学历、39岁的清洁工,华丽转身成为年薪60万的地产策划总监!她是怎样一步步创造人生传奇的呢?

专注专心赢机遇

贾清是重庆市潼南县人。2005年,她来到四川绵阳,在西山景区找了份清洁工的工作。

每天干完活,贾清最喜欢站在西山之巅,鸟瞰城市。半城青山半城湖的美景尽现眼底,贾清爱上了这里,“这么美的城市,我一定要为它做点什么。”

贾清于是边扫地边唱歌。在她的热情感染下,同事们也开始用歌声改善枯燥的工作,还组织了合唱队。歌声竟成了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工余,贾清还常跑到街上当义务交通员,帮助附近小学开展队日活动。

“快乐清洁工”的事迹传到西山景区里的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院领导欣赏她的工作态度,要求景区管理处安排她负责学院行政楼的卫生。贾清兴奋不已,闲暇就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书。

贾清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来绵阳后,有几处汉唐时期的石刻和雕塑,她一直没能搞懂。在图书馆,贾清就向查阅资料的教授请教。

贾清发现,只要真心求教,大学教授、建筑师傅、当地居民,都愿把这座城市的掌故告诉她。有次,和一名修车匠讨论城市发展,贾清来了灵感,试着写了篇文章寄给《绵阳晚报》,居然得以刊发。一家地产杂志看到文章后,特意联系贾清,给她开了个专栏——让她采访各阶层的人,以他们的视角来剖析绵阳。

从那以后,贾清扫地时,还攥个本子,有空就与人交谈。她越发觉得,这座城市的内涵很丰富。

一次,一个外地人向贾清打听去科学城的路,贾清怕他走错,亲自带路。路上,她根据平时积累,对绵阳各大科研院所侃侃而谈,外地人被她的热情打动,给了100元小费,还建议她去当导游。

100元钱够扫三天地!贾清感叹不已。绵阳是国家级科技城,红色科工旅游是绵阳的亮点,贾清一咬牙,报读了旅游局的导游培训班。

取得科工导游资格证后,贾清成为兼职导游。在空气动力中心、娱乐风洞、两弹一星城向游客讲解时,贾清总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当她看到建筑物上满是“到此一游”时,十分心疼,便用蘸有香蕉水的毛巾清除涂鸦。

擦着擦着,贾清忽然觉得,当清洁工和当导游可以互补。她又承包了一些景点的清洁区域。

她在富乐山景区做清洁时,发现一口古井,经辨认,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贾清如获至宝,用了一个月时间,找到21口不同时期的水井,通过水井向游客讲述绵阳的发展轨迹。

此后,贾清更注意观察各景区的建筑、历史遗迹,她还在网上向市民“悬赏”,每提供一处遗迹,她都会为对方做两小时清洁,或提供一次导游服务。

挖掘到一处遗迹,就会多一处导游项目,包括最早的养老院、抗战时期的军用机场、育婴堂、堰塞湖等。贾清把这些内容制成网页和导游图,带人去旅游。

绵阳最早的堰塞湖,经过五百多年变迁,已成美丽的三江湖。2007年7月,当地政府准备依托三江湖水域,打造城市会客厅,请了国内外三百多名专家论证规划。西南科大城市学院承担了对专家的导游和解说任务,可谁有能力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有人推荐了贾清。

“她可是扫大街的啊!”有人反对。但鉴于贾清的口碑,学院决定请她试试。

贾清的精彩讲解获得国内外地产专家的一致好评,她由此成为绵阳城的草根明星。许多开发商要进驻某区域搞开发时,都点名找她,让她写出该区域的价值优势。她从中尝到甜头,觉得应该向地产方面发展。

贾清打听到,从事房地产方面的专业人士,策划师最牛,月薪1万至10万元不等。业内人士告诉她:“你已经很有基础了,还需学习更专业的知识。”

原来,自己当清洁工、当导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地产策划师的基础工作啊!之前无心插柳之举,竟变成了一种积累。

快乐清洁工涅 成金领

2008年9月,一家地产公司启动城北某项目时,要招聘项目策划师。贾清花几天几夜做出来的方案,得到了开发商的首肯,但因她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与这职位擦肩而过。

贾清没放弃,她报考了西南科大城市学院房地产策划专业的成人自考学习班。不过,做房地产策划,还要有实践经验。

贾清想,求师不如访友。她把绵阳地产界一些知名策划高手登记在册,准备与他们交朋友。

《绵阳晚报》地产专刊每期都会免费向各开发企业派发报纸,贾清承担了这差使。每次送报,她都直接送到策划师手里,一来二往,就与这些人混熟了。

2010年12月,贾清得到重要消息:成都某地产公司不仅在绵阳做楼盘代理,还取得了《绵阳日报》房产专刊的经营权,目前正在招策划人员。

由于仍无地产策划的资格证书、相关经验,贾清没能应聘上地产策划师,但老板知道她的情况后,让她从事房产专刊的策划和编写,鼓励她协助公司的地产策划。

为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贾清每天早到一个小时,给办公室做清洁。她还为全城的房产公司、开发楼盘绘制了一张导游图,得到了网友的认可、有关部门的赞赏。

一系列出色表现,让公司和报社领导对贾清再次委以重任。

如今的贾清一副金领范儿,坐在写字楼里挥斥方遒,成熟潇洒。她的成功得益于对每份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她从没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而是倾注无限热爱,从而激发了自己的自信心、求知欲和想象空间,不经意间为日后的成功做好了积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也偏爱乐于挑战自我、乐于书写人生传奇的人。

名人励志小故事2

2010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网上评选揭晓,董卿毫无悬念地成为10名甲级主持人之一,这是继她2009年7月10日被授予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之后的又一重大荣誉。

在得知自己评选为央视十佳主持人后,董卿显得很激动:“虽然这已经是我第5次当选为最佳主持人,但我心里仍然难以平静,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几次的连续当选,自己就不可能被授予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的荣誉。最佳主持人固然重要,但我最看重的,还是‘德艺双馨’这个奖项,它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董卿高中毕业后,先考入浙江戏剧学院,当过主持人和制片人。在有声有色干了一年后,便决定报考上海电视台,她最终从应试的七八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节目主持人。

董卿从小就十分向往中央电视台,进入上海电视台不久,便有了与央视接触的机会。那是1996年,她以剧组外联的身份,参加了北京、上海、陕西三地联办的“春晚”,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剧组和宾馆之间往返,为演员吃饭和出发排练的事而忙碌。虽然辛苦,她却很卖力,目的很明确:借此调入中央电视台。

然而,当那年的“春晚”结束后,她并未进入心仪的中央电视台,依然重返上海电视台,主持了新开办的《非常男女》节目。她以靓丽的容貌和新颖的主持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并因此获得第五届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2002年,央视决定开播西部频道,该频道负责人之一的尹力邀请董卿加盟。已经29岁的她,在接到邀请,深思熟虑后,她最终得到了答案:如果拒邀,一定会后悔!她答应了尹力的邀请。

虽然她已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面临的困难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想。初到央视,董卿担任《魅力12》的主持人,该节目要求掌握大量的民俗和民族风情知识,加上节目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电视从业经验。董卿虽然名义上是央视主持人,节目录制却在大兴区,她连央视的大门都进不去。一次,北京遭遇沙尘暴天气,她提着四五袋衣服要去节目录制现场,可站在大兴街头却怎么也打不到车。最后,总算搭上了一朋友的车,坐在车上她突然对朋友说:“太难了,我不想做了。”朋友反问道:“世界上什么事情容易呢?”一句话,顿时让她泪流满面。

到了节目录制的大楼下,一位清洁工大姐亲切地问她:“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吧?”董卿愣了一下,随即微笑着对大姐说:“刮这么大的风,你还在工作,真不容易啊。”她在转身上楼的一瞬间,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当天节目录制结束后,她坐出租车回住处,刚上车,司机就惊喜地喊道:“你叫董卿,是《魅力12》的主持人吧?我们都很喜欢你主持的节目。”司机的赞扬,感动得她再次泪水涟涟。

那天的几次偶遇,让董卿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她从此打消“逃离央视”的想法,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更坚定了她留下来的信心。尤其学者对她主持风格的评价:“一个深沉而朴素的节目。”让她最终在央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过硬的功底,董卿成为央视的名主持,她并未因此停顿懈怠,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勤奋工作。仅2010年半年时间里,工作量就在130台节目左右,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她至少有500个小时是在飞机、汽车上度过,但她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董卿感慨道:“上海到北京有多远?坐飞机1小时40分钟;cctv有多远?从涉足电视到跨入她的大门,我走了整整8年。曾被很多人问到我如何成功的秘诀,我总是以切身的体会回答,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永远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打开成功大门的,往往就是最后那一把钥匙!”

名人励志小故事3

童年险些因病夭折

1946年,吴宇森在广州出生。幼时的他身体不错,不料三岁那年,背上却长了一个脓疮。本来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来没什么特别,谁想竟日渐长大,最后扩散到了整个背部。大夫说,那是背痈。

当时,广州的一个中医对吴宇森的父亲吴倬云说,这个孩子没救了,劝他不要再浪费金钱。吴倬云没有理会中医的劝告,他对人说:“这是我的儿子,不管要花多少钱,我也要把他医好。”

吴倬云变卖了家产,四处寻访名医,给儿子治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留学德国的西医,这才医好了吴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时间,吴宇森的背又脓又肿,疼得死去活来,昼夜啼哭。幸好当时吴倬云还有些积蓄,就雇了个佣人,让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时轮流抱着吴宇森,让他趴在她们手臂上睡觉。父亲的爱,不仅令吴宇森重获新生,更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坚毅不屈。

父母禁止吴宇森进入电影圈

有一段时间,吴宇森每天看晚场电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时分。

吴倬云身上带有很多中国旧时文人的气质,他从来就不喜欢电影,曾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宇森,搞话剧可以,拍电影则绝对不行,因为电影是虚假的,而话剧才是真实的。

母亲也是同样的立场。由于初到香港吴倬云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凭借她勤劳的双手,白天到石矿场敲石头,晚上则挑灯替人补衫、织毛衣,将四个儿女拉扯大。

因为尝透了生活的艰辛,她明白知识的重要,望子成龙之心非常强烈。眼看吴宇森有书不好好读,整日痴迷于电影,十分担忧。

母亲每次发现吴宇森看电影晚归,都伤心欲绝,悲愤地拿起藤条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紧接着便是长达五六个小时的罚跪。但即使如此,吴宇森也从没动摇过看电影的决心。

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寄希望于吴宇森长大后可以慢慢改变志向,干些比较稳当的行业——因为电影对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确实是很不靠谱的玩意儿。

牵着母亲的手进戏院

有意思的是,母亲虽然反对吴宇森干电影这一行,但她本人却是个资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对电影的迷恋传染给儿子的。牵着母亲的手走进戏院,是吴宇森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回忆。而吴宇森的电影梦,就是从《魂断蓝桥 》开始的,母亲欣赏的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是吴宇森电影梦想中最早出现的两颗明星。

另一部让吴宇森魂牵梦绕的电影,是好莱坞著名歌舞片《绿野仙踪》。对这部影片,吴宇森不仅嘴上经常提起,而且在其潜意识中的那种深沉影响,也是极其惊人的。

据吴宇森回忆,他之所以深深地沉浸在歌舞片的世界里,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歌舞片有动听的歌曲、美丽的人物以及互相关爱的纯洁之心。《绿野仙踪》里的狮子没有胆,稻草人没有脑,铁甲人没有心,但最后还是可以在成长中学习,战胜困难。当时,吴宇森在徙置区(安置受天灾或拆迁影响的港人的区域),时时有一种身处地狱的感觉。他非常希望能够冲出地狱,寻求一个新的希望。

被掌掴滚下楼梯,踢出剧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孩看电影是免费的,因为每个成人都可以带一个小孩进场。拉着陌生人的衣角蹭电影看,是那个年代穷苦孩子最难忘的回忆。

吴宇森的妈妈不再带他上电影院,吴宇森便自己跑到美丽宫去,看准那些单身汉,走上前去央求道:“麻烦你,带我进去可以吗?”

凭着一副精灵可爱的模样,小吴宇森总是能博得同情,被顺利带进戏院。

那时香港的戏院,堂座两毛,超等座四毛。楼上价钱贵一倍,但视觉享受和音响效果要好得多。吴宇森一般进了场就不拿自己当外人,径直跑上超等座去。

然而,超等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带位员,就是吴宇森这些穷孩子的克星。他们每次看到这帮捣蛋鬼,就会立即拿起手电筒,扮演起执法者来。

而吴宇森,就像老鼠躲猫那样,一看见电筒光,马上就藏到椅子下面,四处逃窜。直到带位的工作人员筋疲力尽,电影也差不多开场了,吴宇森才像山大王那样,大摇大摆地翘起二郎腿,旁若无人地欣赏电影。

然而,也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吴宇森就尝过被带位员一脚踢出电影院的滋味。

那一次,吴宇森背着弟弟,拉着一个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儿子。他一如往常,一进场便跑上超等座位,没想到楼梯才上了一半,就被带位员揪住。他一把掌掴过来,吴宇森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滚下楼梯去。那人又赶了过来,一脚把他们俩踢出门口去。吴宇森“厚着脸皮”,爬起来跑到戏院的侧门,偷偷地从门隙往里看……

被人淋强酸水差点毁容

潮汐如流,吴宇森转眼已过了拉人衣角进戏院的高度,而他对电影的狂热却有增无减。中学时,吴宇森几乎每晚都要看完九点的那场电影,才心满意足地回家。至于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买票钱,从来都还得清清楚楚。

少年吴宇森虽然穷,却绝对是个有借有还的人。哪里来的钱呢?他自有生财之道。

原来,吴倬云很早就教吴宇森临摹字帖。他认为书法可以培养人格,写字笔法要正,就如做人要正气、有骨气。在这件事上,吴倬云非常严格,每晚都要吴宇森练完书法,才准睡觉。

大字写多了,日积月累,吴宇森竟练出一手漂亮的楷书。更没想到他的一手好字,还成了一个颇为不错的财源。

吴宇森就读的路德会协同中学,是一所学校。他从小喝着教会的救济奶水长大,加上天天往教会跑,在一股温暖的气氛熏陶下,自然成了一名虔诚的徒。牧师看上了这个小教友的一手好字,就请他帮忙抄写讲义,并付他一点小钱,作为报酬。而对电影一心一意的吴宇森,毫无悬念地将赚回来的一分一毫,都奉献给了电影院。

由于吴宇森习惯夜归,就成了坏蛋找茬的对象。有一次,他不仅被打,还给人淋镪水(强酸性的水)。镪水一下泼到吴宇森的脸上,他疼得直叫,妈妈一听见立即跑出来,邻居的一位阿姨也跑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幸好那个阿姨健壮,一把抱起吴宇森,奔回家门前,一头就把他浸到屋外的大水缸里。吴宇森当年没有毁容,全赖这么一个机智的阿姨。

半个世纪过去了,让吴宇森至今念念不忘的,除了这位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阿姨,还有一对给他供书教学的美国夫妇。

“我家真的很穷,一直到九岁我还没机会到学校去接受正式教育。后来有一个美国家庭知道了我们家的情况,就寄钱到我们所属的教会,供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读书。”

美国夫妇供吴宇森和弟妹念书,一供就是整个小学。长大了,吴宇森每每想起恩人的帮助,都会感念唏嘘。

可惜,徙置区毁了又建,建了又拆,房子搬来搬去,恩人的地址也遗失了。这件事令吴宇森一直耿耿于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向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从《中国学生周报》上学习电影常识

1964年,吴宇森认识了《中国学生周报》。他很喜欢里面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哲学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是一份很有文化气息的报纸,既有创意,又有亲切感。

吴宇森写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时,他还在念初三。那篇文章叫《杀狗记》。

当时吴宇森居住的徙置区,房子是一间连一间的,邻居全都互相认识。吴宇森的那些邻居,还有他自己家,都喜欢吃狗肉,他却觉得那是件很残忍的事。大家杀狗时,狗的叫声吴宇森听得特别清楚。看他们剥皮、冲洗,吴宇森心里很不舒服,就把这些残忍的举动和他自己的伤感写了出来,没想到获得了《中国学生周报》的青睐。

吴宇森坦言,没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周报》,就没有今天的吴宇森。

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群电影爱好者,比吴宇森大不了多少,却因为潜心钻研,电影知识非常丰富。他们经常将一些有关外国电影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同时还会印一些讲义,教吴宇森这些小读者电影的理论。浸淫其中,吴宇森获益良多,对拍电影的兴趣愈来愈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大家打工赚钱,存够了,就去买胶片,拍实验电影。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大学,吴宇森成了一块拍电影的好料。

吴宇森锲而不舍,凭借勤奋与执著,得到了大导演张彻的赏识。张彻的言传身教,使吴宇森迅速地成长。终于,在1985年,吴宇森拍出了为他赢得满堂喝彩的《英雄本色》。电影中的兄弟之情义薄云天,正是吴宇森心中一直向往的。他以独特的 “暴力美学”,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类型。

从那一刻起,吴宇森的名字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几年后,他离开香港,来到美国。从此,吴宇森三个字,连同他的手印,被镌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也写进了世界电影史里的一页。

名人励志小故事4

《纽约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她,盛赞她“是中国的香奈儿,有着女战士的伟大梦想”;阿拉伯石油富豪之女专程到北京请她设计婚纱;丹麦王子和王妃找她订制旗袍;雷迪嘎嘎曾穿着她设计的时装和水晶鞋,在拉斯维加斯开演唱会……

放弃百万年薪,开垦高级定制“处女地”

身材娇小的她有着精致的五官,眼睛大而明亮,笑起来声如银铃。受妈妈影响,郭培自幼对女红颇感兴趣。后来,第二轻工业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服装设计专业,郭培就顺理成章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全国第一批攻读服装设计的人。

大学毕业后,郭培被分配到童装厂做设计师。为了学做大礼服,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到“人艺”看那些戏服,原来它里面用了竹撑子;学会做真正的传统旗袍,是因为她买了古董旗袍之后把它们全拆了,研究经纬纱线的方向才找到门道;为了一条美人鱼裙子,她在面料上亲手晕染,再用细小的亮片一片片缝上去,非得营造出像银河般熠熠生辉的效果。

一年后,郭培进入一家时装公司任首席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打入市场后,总能掀起一场场“流行风暴”。但郭培并不开心,那几年她不愿意去商场,即便去也会绕过自己设计的品牌,“在我的心里,那些都不符合我的标准。我总想追求一种完美,不是为了谁,只是满足我身为设计师的一个愿望,可是现实中鲜有人穿,无法创造效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培走上了服装定制这条路。当时,北影厂的演员鲍蓉慕名找到郭培,希望她能帮自己设计一些样式新颖独特的时装。3套服装设计好之后,郭培试着报了个高价。没想到,对方只关心衣服是不是独有的,对价格并不太在意。

这件事让敏感的郭培意识到,国人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穿戴,不仅要穿得漂亮、舒适,而且还追求与众不同。其实在当时,高级定制已经风靡巴黎,穿上设计师为自己量身定做、世间仅此一件的华服,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但在国内,高级时装定制尚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数人对之一无所知。年轻气盛的郭培不甘心,决定自己开垦这块“处女地”。

1997年,郭培自筹资金创办了玫瑰坊服装公司,基于在服装界的小名气,很快就门庭若市。但起初,顾客们会带着从国外买来的时装杂志,指着其中的某件衣服说:“我就要这个样式,你照做就行。”还有一位大妈,拿件新衣服找到郭培,让她改瘦一些。

为了明确公司理念,郭培在橱窗里挂出了自己设计的服装供顾客参考。一位当红女明星被她的华美作品所吸引,当即支付30%的定金,让郭培为她设计一套礼服,用于出席电影节颁奖活动。

为了让女客人在盛大典礼上穿出“艳惊四座”的效果,她把服装精致到了每一个细节:从意大利购买的顶级制作面料是限量版,每年只生产800米;一颗颗用印度银线绕制而成的扣子价格不菲;拉链用日本的,线用德国的,刺绣则由她带领公司最优秀的几名绣工完成。郭培认为,舍不得花钱是做不出高品质服装的。可这件奢华礼服仅成本就用了1。8万元,大大超出了她的预算。女明星来取服装时,郭培仍按当初的约定,只收她1万元钱。

没想到,这笔“亏本买卖”却收到了奇效—那位女明星被评为该届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一时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为新晋“影后”打造那一袭绝美华服的郭培,自然也成了倍受瞩目的设计师。她极尽奢华的设计掀起了一股风潮,一时间,许多有身份的人都来玫瑰坊定制华贵服装。

结缘章子怡,为明星大腕做衣裳

2008年春晚开播前夕,郭培正为董卿、周涛等人的春晚服装忙得焦头烂额时,《时尚芭莎》的主编带着章子怡来到了玫瑰坊。

后来,章子怡的一首《天女散花》惊艳全场,观众对她的演出礼服赞不绝口,纷纷猜测出自国际名师之手,价值百万。郭培听后笑了,事实上那件礼服就是她借给章子怡的。

有了这次愉快合作,章子怡开始对郭培的设计情有独钟。春晚结束后,章子怡到美国参加“格莱美颁奖典礼”,活动上她穿了郭培《童梦奇缘》中一件鹅黄雪纺短款小礼服出镜,衣服的轮廓小巧精致,重量很轻。玫瑰坊还特别赶制了一双漂亮得像艺术品的鞋子,为她搭配整套衣服。

章子怡当天的着装颇受媒体关注,很多人夸奖她的衣服漂亮极了,她高兴地大声说:“这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章子怡还让助手给郭培发来短信说:“培姐,我觉得作为中国人,这一刻很为你骄傲!”

2008年3月,章子怡身着一件绣有中国龙、云朵、水纹等中国元素的旗袍,优雅地出现在雅典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这件华美至极的旗袍既展现了东方美女的气质,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高级订制的魅力。

随后,怀着身孕的郭培还承担了设计奥运会颁奖礼服的重大任务。280件礼服都是玫瑰坊纯手工制作的,光是领口上的一颗小纽扣,就要花2天时间才能编制完成。也许,人们在看到礼仪小姐优雅美丽的服饰时,不会去注意衣服上的刺绣是手绣还是机绣,但郭培却执著于她的坚持,“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今年2月下旬,由章子怡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巾帼英雄》在浙江横店杀青。该片所有的服装,也几乎全都出自郭培之手。

虽然郭培的客户中有1/3是著名艺人,但对于普通客人,郭培也丝毫没有摆架子,经常会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跪在地上为普通客户绲裙边。

为梦想而战,“中国香奈儿”名扬世界

3000多平方米的“玫瑰坊”在4层楼房的空间里,充斥着复古华丽的艺术氛围。一层是富丽堂皇的会客大厅,陈列着精美的高级订制服装;二层则设立了不同风格的试衣间,和一个专门的首饰设计工作室;三层和四层则是玫瑰坊的“灵魂”,140多名高级设计师、绣工、打版师、工艺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样的定制规模,即使在时装工业最先进的法国也属罕见。

多年来,郭培设计了数不清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她的智慧和心血。旗袍是她最钟情的服装,其中她最看重的是一件金光四射的“大金旗袍”,仅衣服的刺绣,她就动用100多名员工做了两个月,工时累计5万个小时,若按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来计算要15年。这件超级豪华的艺术品创造了很多数字奇迹:28000颗人手钉绣的银扣,数千轴欧洲银线,200多斤的重量……说到价钱,有人出500万她没舍得卖,至今还珍藏在北京798艺术区郭培的“旗袍博物馆”里。

2009年夏天,郭培从杂志上翻到传奇名模卡门·奥利菲斯的报道,顿时被“电”到,非要找这位“芳龄”78岁的白发奶奶为她走秀。老公当场笑喷了:“近80岁的老太太穿高跟鞋都怕骨折,你还想让她穿100斤重的衣服,她还能活着从台上走下来吗?”几个月后老太太过生日,郭培去看望她,卡门感动得眼眶湿润,还向她介绍自己的男友。结果,郭培就真的把这位纵横T台60年的“不老超模”请到了北京。

2009年11月6日,一场服装的绝美盛宴—“郭培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在国家体育馆上演,卡门穿着35 厘米的高跟鞋、100 斤重的冰雪皇后礼服走上了秀场,当然是在两位帅小伙的护卫下。那一刻,T型台下的2600名观众连同国内外的记者,忍不住对这位“老神仙”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当问到这次在中国走秀的感觉时,卡门说:“这些纯粹的美让我充满敬畏。”

为自己做个戏楼,是郭培的下一个梦想。“里面是特别传统的戏楼,外面是特别现代的玻璃幕墙,那儿要四季如春,永远像花园一样。我要给演员做特别美的衣服,让他们唱最古老最传统的剧目……”

名人励志小故事5

法国孩子路易?威登出生于乡下一个木匠之家,14岁之前他接触最多的就是飞溅的木屑。

在路易?威登14岁时,村子里来了两位打扮时尚的年轻人,他们嘲笑村民们衣着老土,“这个鬼地方怎么月亮都显得那么肮脏!”这些话深深地刺伤了路易?威登,他决心要去巴黎,看看那里的人和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路颠沛流离,路易?威登终于来到巴黎,却发现这里的月亮并不比家乡的干净圆满,人们的装扮倒让他大开眼界。这个赤贫的孩子在巴黎无亲无故,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后来,他竟饿倒在一家高档皮箱店门口,好心肠的店主将其救起。他醒来后,请求店主容留他当一名店员。店主拒绝了他,因为该店只收手艺高超的师傅,而路易?威登只会木匠手艺。

经过一番坎坷挫折,路易?威登终于在巴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了一名普通的捆衣工。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刻苦钻研实践,力争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他始终相信:今天所学的一切都必将成为明天的种子,不能用过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眼前所学的一切,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会毫无价值。

技艺熟练后,路易?威登精益求精,同时也慢慢觉得这种生活过于机械单调,整个人也仿佛变成某个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他一边又一边地问自己:这难道就是自己不顾一切奔赴到巴黎的最终追求吗?

一年后,路易?威登再次来到最初饿倒的那家皮箱店,再次请求店主收留他,店主再次拒绝了他。正在这时,他看到一位顾客满脸失望,并听到她一再抱怨店里的皮箱太小了,装不下她喜欢的那些时装。他灵机一动,立刻来到顾客面前说:“尊敬的女士,这个箱子并不小,它完全可以装下您的20条裙子!”顾客和店主深感惊讶,拿出20条裙子,让他试装。他过去当捆衣工的经验终于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手脚麻利,一气呵成,在3分钟内果真将所有裙子装入那个箱子里,而且叠放平整有规律,丝毫没有皱褶!顾客看得目瞪口呆,马上买下箱子。店主也暗自称赞,沉思不语。路易?威登趁机提出渴望在这里工作的愿望,店主终于破例收留了他。

路易?威登勤奋精进,谦卑热忱,跟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他善于将自己过去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在新的地方绽放异彩。因为做过木工,他做的皮箱更加结实;因为做过捆衣工,他做的皮箱在空间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路易?威登很快成为一位手艺超群的年轻师傅,他所推出的皮箱一直保持着良好突出的销量记录。再后来,他成为皇宫里的一个御用捆衣工和皮箱整理师。最后,他在香榭丽舍大街开了一家皮箱店,为顶级时尚品牌LV的问世开辟出了道路。



名人励志小故事合集大全相关文章: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合集大全

励志小故事合集大全

短篇名人励志小故事大全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大全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5篇

励志小故事汇总大全

关于名人励志小故事4篇

励志小故事精选汇总大全

53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