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关于知青回忆文章(2)

关于知青回忆文章(2)

时间: 胡剑744 分享

知青回忆文章_知识青年岁月回忆文章

知青回忆文章篇3:初到农村心情

1月26

从22号到今天,已经四天了,现在总算暂时安定下来。未来,以前仿佛是很遥远的未来,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向我展开啦!

早晨醒来,天在下着灰蒙蒙的细雨,山坪上,显得特别阴冷。今天不出工,但使我很扫兴。

吃过早饭,打开泰戈尔的《新月集》读了起来。一刹那,我便沉浸在那真挚、缠绵和纤柔的情调中了。我喜欢这种情调,它细腻而隽永,只有那种纯洁无邪的心灵,才能发出这种声音。在这充满矛盾斗争的世界上,难得有这样的心灵……

环境无时不刻地在强烈地影响和改造人;而人的精神力量,愈是坚强,便愈是不可遏制地要表现和发挥出来。

“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说,不管是怎样的情况和遭遇,我们的心都是宁静而坚定的。

不要过分地和无休止地讲究和依赖环境,拿出斗士的精神来,勇敢地去迎接困难吧!

1月29

绵绵的细雨,一下就是几天,今天才开始晴。雨住了,但又刮起了冷风,这几天晚上,在灌风不保温的屋子里,受了凉,辗转反侧,一直没有睡好。下午拖着半感冒的身体爬坡回队时,觉得非常力不从心。本来就昏昏沉沉的脑袋,被吹得更加难以忍受。这才五里多的上坡路,显得好长呵,简直像有好几十里!

一种悲观,茫然的感情涌上我的心头,似乎,我的生命的灯黯淡了。

虽然我相信自己的热情,甚至也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但有什么能够使我相信自己的理想呢?

“……它将领我向哪里?

什么命运在等待?……”

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向往美好的东西的人,不甘于平庸生活的人,但是谁知道,我会怎样地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度过自己这唯一的一生,这宝贵的一生呢?

农村的生活,对于我将是一块试金石,我要接受它严峻的考验。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预感,但也许是梦幻吧?——我感到,我的热情,我对于生命的爱,是只会越来越旺盛的;我的意志,我那“受苦而又坚强”的信念,是只会越来越坚定的。我相信只绝不是那种一遇到真理的火焰,理想便马上冰消的脆弱的人。

让我的精神力量和肌肉力量都在实际生活中收到锻炼吧!

1月30日

早晨一醒来,就看见透过墙缝射过来的几道阳光。精神振奋地一跃而起。迅速地用冷水擦了身,进行了一会哑铃锻炼,便走到外面向远处眺望。

远远望去,只见是一层层的山峦。要是变换一下角度,透过坪上的松树丛望去,简直象一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画。同在一旁观看的M,也忍不住赞美了一声,引起我的共鸣。

特别触发我的感情的,是那虚无缥缈的雪山,它在层层山峦的最后一层。晴天的早晨,天空是浅蓝色的,越是接近天边,便越是由兰渐白地淡下去。那银白色的雪山,和天穹仿佛是连结在一起的,显得有些若隐若现的。

这儿的大自然,有它独特的美丽啊!

我的命运,与这儿永远连结在一起了吗?

2月26日

昨天下午回队。

今天出工挖地,劳动后,身体感到很舒服。这种活路,是比较理想的,特别是比起担东西来。我愿意一年用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从事这一类的劳动。就生活方式来说,我不喜欢那种活动范围极狭小,整天呆在屋子里的纯粹用脑的劳动,这种人的身体都是不健康的。

作为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的一切天性和只能发挥出来。但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我们是不是应当采取一定的比例安排呢?如果自觉到了这一点,是不是大致可以做到呢?

知青回忆文章篇4:难忘的知青岁月

四十年前,我们来到了北郊农场接受再教育,在那片黑土地的知青岁月,给我一生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最艰难的就是每年四月初播种小麦。我们机耕队的驾驶员在三月中下旬便开始下地,拉着十二米长的铁轨或长圆木将地里一片片的雪层拖开,加速积雪的融化。然后,再一块地一块地地耙地,使雪层开化,使地松软。但早晚还会因温度过低而结冰,无法进行播种作业。

播种开始后,常常会遇到大风天,加上天气寒冷,所以下地的人都穿着棉衣,但刺骨的寒风还是冻得让人无法忍受,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生存。有时大风会把麻袋灌满,然后麻袋就像圆筒一样飞转着刮向天际,无处找寻。

有时正在播种,天上忽然下起了大片雪,东北人称之为大烟泡。说不上什么时候,一下子就把人的眼睛糊住,用手一抹,冰凉的雪水化在了脸上,冷在了心头。加上耙地扬起的灰尘,一个个都变成了泥人。下雪加上地过湿,开沟器无法入土播种,只好用手撒播小麦,一天下来手磨得铮亮。洗手时一入水痛得钻心,那艰苦的春播只有机耕人员和下地送麦种的知青才会感到刻骨铭心。那种大风起兮雪飞扬,满天飞沙兮四野难望的场面,令人一生都不会忘记。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知青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欢乐与期盼,很多人都没有放弃默默地学习,用日记等形式,记下了当年岁月的很多情景。我当时对北郊的印象是:原本是寂寞的荒原,在北安小城外沉睡了千年。夏秋是蚊虫的世界,冬春被皑皑的积雪掩埋。……多年后有朋友和我谈起北大荒,我总是告诉他们,北大荒的春天是寒冷的春天,是难熬的春天。但我们在艰辛中寻找欢乐,在苦涩中默默忍耐、祈求着暖春的到来。

一九七三年秋后到一九七五年五月,我调到畜牧场拖拉机队工作。有幸结识了热情奔放、乐于助人的牡丹江知青小段、威望较高的宋正理、洪炉、热情大度的小刘、稳重干练的栾福、豪爽的佟作刚、干净利落的孙登科、还有上海知青“黑皮”、“打瓜”“阿芋头”、徐志明、非常聪明的“小日本”、老干部子女周秀芹、稳重成熟的辛明国。还有北安的宋英、老梅子、马雅君、乐天派的孙永华、张世大、张国大哥俩,还有他们慈善的双亲。多年后我到北安卢东和、胡志仁兄弟还几次陪我到农场看望张国大及其家人,陪我到五分场看望我那贫困多病的师傅石春江。在畜牧场还有碾子山知青汪伯君、吕富源和赵秀云等。当年在畜牧场的知青岁月中有几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高山篮球场

畜牧场建在一片山林的阳坡,办公室、食堂、宿舍、家属区、马厩、蚕场、猪舍都建在四周的山坡上。其建筑物之所在,真可谓地无三尺平。过了山头,就看到二龙山农场知青在那养着可爱的梅花鹿。

那一年春耕后,场部下通知要举办篮球赛,耿万春主任对于知青活动非常支持,并且不拘小节。对于淘气的知青也只是认真地告诫一番而已,绝不显摆官气、盛气。老领导找到我,让我把篮球队组织好,参加比赛,并要求一定进入前三名。依照当时分场的条件只能进行体能训练,技术则靠个人拼老本。没有篮球场,队列配合无法开展运作。老领导就说你们动手建个场地吧,球架子我来解决。事情虽说是这么定,可在这坡地建球场难度实在是太大。后来有人说办公室后山有一大块地,四周是树林还可挡篮球,于是大家说干就干,经过几天的辛劳,硬是在小山头建成了篮球场。篮球架是借的,后来也没还。划好分区线,一个364㎡标准的篮球场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白天,分场篮球队集中进行训练活动。晚饭后,很多知青上场去玩。虽然有时球滚下山取回要费时费力,但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南北知青也因此加强了团结、增进了感情和友谊。

扒车上北安

工作之余,几个年轻人湊在一起,商量打扑克“填坑”下饭店,两人一伙打“对组”的。那时个个年轻气盛说干就干并规定:第一局输家买饭买酒,第二局输家买菜。当时上海知青玩得比较好,还可利用上海话传递信息。两局结束后,我们马上直奔火车道线路基,一会儿的工夫一列从龙镇到北安的火车就到了,大家分好路段分别扒上列车,上不来的只好望车兴叹,到分场食堂去吃大锅饭啦。

到了北安后,大家赶紧进饭店点酒点菜,边说边笑边吃喝。那时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艰辛困苦扔脑后,“与尔同消万古愁”。四十多分钟后,一个个酒足饭饱,迅速到火车站上车。车到畜牧场后,一个个先后跳下奔驰的列车,回宿舍说笑。现在回想起来,下一回饭店花不上几块钱,可是飞车实在是危险,可当年我们愣是把这种危险当乐子事办啦。嗨,那时我们真年青,年青的感觉真好!

飞车下山

有一次,胶轮拖车上场部拉货,我们几个赶上休息的也想同去,到场部看看老乡。上车后驾驶员为图发动车省事,准备利用坡路滑行冲力起车。谁知这次招法失灵,车速太快推不上档啦,拖车向大下坡冲去。当时车上的知青一个个都大惊失色,女的尖叫声,男的大喊声乱成一片,谁都不知道每前进一步会发生什么样的不幸。我被几个人紧紧抓住不放,几番挣脱不得。车冲下坡后速度极快,简直像飞起来一样。驾驶员想往左拐进一个便道,以便缓行车速,谁知他这一念之差,差点要了大家的命。车头刚拐弯,后拖车便翻了,立了起来,人随巨大的惯性先后被甩出车厢。我当时本能地一蹦落地,然后左一脚右一脚地在草甸子上踩着塔头墩向前飞奔,最后一脚踩空,一下子趴在地上。直摔得我三魂出窍七魄离身,可是更残酷的还在后边。不知是谁重重地砸在了我的身上,真是雪上加霜,我本来就疼痛难忍上不来气,这一砸差点背过气去。当年若不是我体壮如牛,恐怕早就客死他乡,埋葬在畜牧场山后看山啦。当时我眼冒金星,呼吸困难,半天才缓过神来,但全身还是疼痛难当。回头看看被甩下车的人各种姿态,没有摔着的哈哈大笑帮着扶人,摔着的男的疼得直哼哼,女的哭泣不止。这次车祸虽然没出什么大事,可大家都被吓得不轻。当时,我们都年轻,休息一会,大家把车厢推好扶正,相互搀扶着上车,拖拉机左摇右晃地向场部开去,车厢里逐渐又充满了说笑声。可以说,这一次我们真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不知是哪路神仙在冥冥中保佑了我们这些知青,一场灭顶之灾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在那段岁月中轻轻地滑了过去,但它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划痕。

马油饼

在畜牧场时有一件乐事,那是因为我们年轻不会做饭而闹出来的笑话,使我至今难忘。

一年的秋天,我们几个驾驶员夜班翻地,半夜到食堂就餐。当晚值班的是一个干零活的小上海,他只会热饭不会做饭。原准备下挂面,有人提出异议,小上海就说,我给你们下疙瘩汤,大家都同意啦。开锅后,他给每人盛上一大碗,大家一看就乐了,原来碗里是四五个比鸡蛋还大的大面块。大家边吃边笑,都夸小上海够意思,这面汤做得真实惠。

有了头一天的教训,第二天夜餐时窦洪喜决定露一手,给大家烙饼吃。大家都赞成,小上海说有马油,老窦说马油饼最上讲,今天我让你们吃一顿纯马油饼。说完他就用马油和面,开始烙饼。不一会儿老窦说不对啦,大家正在闲谈,站起身一看,下锅的几张大饼不见了,饼是越烙越小,最后全成了碎渣。虽然每人也吃了一碗,却都挺纳闷,但头一次这么吃感觉还不错。后来经会做饭的北安知青一说,大家都乐了。原来烙饼和面必须用水,放油多少是另一回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八二年我随黑龙江省外贸组织参加了广交会,数日后返程到上海看望老朋友。还记得当年有范芷玲夫妇、卢向余夫妇,球队的徐志明、小谢、大朱,机耕队的“黑皮”、小朱等人。我还特地看望了老窦,提前当年的马油饼故事,老窦开心得大笑,我想和面加水的事情,老窦一辈子都忘不了了。

四十年的光阴转瞬而过,如今,每当我想起那些发生在当年知青岁月的故事,依然还是感到那么亲切,仿佛眼前还在浮动着老朋友们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而现在一切的一切都不同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正所谓:闲云野鹤聚竹园,黑土情怀写满天。莫道青春多困惑,晚霞片片胜云烟。

我相信,当年我们用汗水浇灌过的那片黑土地上,每年都一定会到处开满了鲜艳的花朵,散发出无尽的清香,承载着那段厚重历史的知青墙定会见证这一切。

知青回忆文章篇5

如果有人要问,哪一段经历对我们父辈的人生影响最大,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知青生活!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如涨潮般把无数城市青年推向农村,不管是早下放还是晚下放,知青,似乎就是创始者、拓荒者的别称,无论吃穿住行,都是十分艰苦,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每月18元工资,控制伙食标准,100个知青一天只能吃到四两油,过大节才能吃到肉和鱼,平日两个蔬菜重复着吃。但是,知青,这代人---最有信仰、最有政治觉悟的人。他们(她们)不允许社会污蔑毛主席、不允许子女背弃自己的国家和曾经挽救了中华民族的中国共产党。知青,这群人---最有价值观、最有正能量的人。敬业、爱岗是他们(她们)一生改变不了的习惯,一直以来养成了“做党的红砖”的信念:哪里需要哪里搬。不偷懒、不搞歪门邪道,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1978年底,这场运动又以退潮般的方式走向另一个方向---回城。当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自1979年至1982年间,我们知青都离开了曾经战天斗地的那个地方,回到了家乡。700万知青"__"中上山下乡已过去五十余年,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走出苦难,铸造辉煌,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增长见识,厚积薄发,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获得磨练,知足常乐。

知青就是知青,历练过生活的艰难,培养了他们非凡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格,所以,大部分知青如今都发展得还好,尤其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虽然当年历尽艰辛,付出辛劳,但仍有很多人很怀念难忘的知青岁月,怀念那里的一草一木,怀念那里淳朴的人民和善待我们的父老乡亲。 绝大多数知青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都与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许多人至今都会魂牵梦绕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思念在他们这一代人人生最困难时,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善待庇护他们的父老乡亲。 这也是知青们返城后,多年来,也在不同岗位上尽其所能回报曾经上山下乡地方的原因。在否定"__"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同时,而对于将青春岁月留在社会最底层,在那里了解到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需要的知青们应充满敬意。 思念,一起摸爬滚打,同甘苦度过十年寒暑的,患难与共的烙印刻在心田屯垦戌边的锻造,铸就了,知青担当的情怀随返城潮流,他们回到城市,成了建设强国,最忍辱负重的基石,聊着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他们走过了人生的知天命,走过了花甲走进了,退休后的平静,心中苒起,探寻留在黑土地,怀抱中的青春,那壮丽的青春。

为了记住那共同的经历,为了那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如今他们都有微信群,大家都十分喜欢这个平台,无法走到一起,用就这种方式彼此聊聊家庭近况、忆过去青春趣事,晒照片、传声音、转链接,丰富多彩。他们每个人都对那段知青生活充满了柔情,把自己曾经亲手开垦的那块土地认作了第二故乡。他们常互相提醒:趁还不算老,要“常回家看看”。

关于知青回忆文章相关文章:

知青回忆文章

关于知青的美文欣赏:那些往事都有点苦涩

知青岁月的生活感悟回忆故事

关于描写回忆的优美散文5篇

回忆青春的文章散文:因为回忆,所以美好

知青下乡5篇最新心得

知青故事文章:1969年的一只老母鸡

关于知青的经典的句子大全

关于大学校园青春记忆文章5篇

有关回忆往事的文章:谁辜负了那一场雪

热门文章

169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