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清明祭祀的文章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清明节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怀念过世的朋友,在那三尺黄土前,插上祭祀的香烟,寄托我们的思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清明祭祀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清明祭祀的文章1:清明祭祀双亲

  作者:月射荷塘

  清明节是中国二千多年来民间祭祀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祀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

  清明怀故扫墓,在祭祀逝者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自己对亲人的诚敬之心等,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灵魂深处的道德理性被唤醒。

  风轻轻烟雨疏稀,情切切清泪几许。每年清明时分,我都要携妻回到故乡,在父母的坟前祭奠。跪在父母双亲的墓前,摆放几样小菜,点燃一对蜡烛,敬上三炷佛香,献上一束白花,焚一叠纸钱,洒几盅美酒,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寄托父母的无限哀思;缅怀父母的音容笑貌。

  纸钱悠悠化烟去,清香袅袅寄哀情。望着忽聚忽散的烟火,看着飘忽不定的烛光,父母双亲的身影,如同胡杨树上飘落的花絮在眼前纷扬。红烛泪,纸钱飞,一声一句化香灰,坟前跪述思念情,寸草墓旁风雨吹。

  每到清明时节,都是我思念泛滥的季节。想起那些尘封的往昔,点点滴滴,都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的灵魂。

  岁月如梭,弹指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思念如渴,牵挂流长。往事历历再现,一切又好似昨天。双亲的面容、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我闭上双眼除了泪水,还仿佛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苍苍白发的父母,寂寂之中站在十字路口。还是当年常穿的布衣被风吹起,身影在风中瑟瑟发抖。也许他们正仰望苍穹,渴望知道人世间的儿孙们是否在今天想起了他们,儿孙们是否一切安好。

  佛说:感恩方知足,关爱则付出,舍得方无悔,珍惜则幸福。此时的幸福不等同于享受,也许前者更偏向于心灵的陶冶,与实用的功利无关。

  清明,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一天。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起。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很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显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父母的一次聚会。

  先让久违的父母品尝几样家乡可口的小菜,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向他们告知家族里的悲欢信息,唠叨几句自己的心思,祈祷父母保佑子孙幸福安康。如此一来,清明祭祀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更加真实了许多。

  清明,除了祭奠赋予我们生养之恩的父母外,还应追忆些什么?在一片萦绕着惆怅与哀思中,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叶,寂寞轮回的自然规律,我的心情自然也就淡然了许多。

  清明,故乡墓园下着泪雨的天空,不再是晴空万里,无数的亡灵等待着亲人的到来,那些再长的鞭炮,再多的纸钱,或许只是心灵深处赎过的表现。人死了,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活着时的尽孝,哪怕只是喂一口饭,梳梳头,与他们说说心里话,都可能像暖流一样流过彼此的心田。

  与其死后祭拜,不如生前孝敬。生前尽了孝,心中无遗憾。善待吧,善待一切应该善待的人。我不想看见或听到阴阳相隔的悔恨,我讨厌那种虚情假意的作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重视当下,珍惜亲情,关爱家人,不要在将来面对他们的死亡离去时,再感到悲切和懊悔。

  有位老者说过:“老小孩,老小孩,父母老了就是小孩,孝敬父母不如把父母当成子女。”我赞成这种观点。想想不是吗?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父母给予子女的何其多,而子女回报父母的却是何其少啊!有几个父母不是时刻惦记着孩子的,又有多少孩子在时刻惦记着父母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声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有声的、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牵肠挂肚;父母有病,子女问问看看,父母就已很知足了。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可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当今社会,人情世道都在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现时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还是要少点交际,少点应酬,找点空闲,挤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的这种行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我虽不信天堂之说,但心之深处,却难免不自觉地往那些虚无飘渺的事上联想,暗自祝福,愿天上也有一个人间,愿已故的父母都能安康快乐。

  风飘飘纸灰飞扬,雨沥沥泪如泉涌。忽然间我发现自己老了许多,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蓦然回首,坟前那棵胡杨树已萌发出了无限生机,泛绿的枝条随风摇曳着,仿佛在向我频频招手,替天堂里的父母收下了我的深深眷恋。

  关于清明祭祀的文章2:清明祭祀

  作者:江山1971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移居外地和城里的人,都开始陆陆续续地回乡祭祖扫墓了,于是,往日冷清的墓园里渐渐热闹了起来,到清明那天,墓园内外已是人满为患了,就如节假日5A级景区一般。

  墓园外的停车场,道路边,甚至远远的公路边停满了一辆挨一辆的私家车,下车时大都手捧着鲜花,拎着装满祭品的袋子,一个个摩肩接踵地涌向墓地,络绎不绝。当地政府会提前安排公职人员和义工来维持秩序,有时还会派消防车执勤。再加上些卖祭品、鲜花、果品和玩具的生意人,让本就拥挤不堪的人流更显阻滞。

  墓园里的人簇拥着涌向自家先祖和亲人的墓地,然后在紧密排列的狭小墓前或拂试墓碑,或插花添土,或摆放供品,再焚香叩拜,接着边谈论和追忆逝者的生前往事,边焚烧起带来的各种纸制品,于是墓园里到处弥漫着祭品燃烧起的袅袅青烟,浓郁刺鼻的香火驱散了墓园花草泥土的芬芳,喧闹和嘈杂替代了往日的肃穆和宁静。祭祀者的脸上大都没有了悲伤,只有些新添的墓地处偶尔传来的悲恸声,告诉你这是清明的墓园。

  苏南农村的土地因为城镇化,如今也和城里一样越发的紧张。原先各家自置的墓地都划片集中到了一起。统一砌成了花坛样地一行行一列列,在侧面的瓷砖上刻上已逝者的名字和编号,宽三十厘米,高七十厘米的墓穴密密匝匝的紧紧挨着,上面种些低矮的松柏、棕青或黄杨,好多已被烟熏火燎过。既使这样的露天墓地不久也快没有了,后来的逝者已只能安置在室内所谓的安息堂了,如今已鼓励百姓树葬或海葬了。

  每年清明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便有些怅然若失。孝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大支柱,即使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以来,儒家思想传承也有二千年,就是在今天,国家也在大兴国学和创办孔子学院,把清明也订为法定假日,历届领导人还要回乡祭祖,海峡两岸每年还要公祭黄帝陵,可百姓就能数典忘祖么?常说一个人最惨的结局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有了穷人卖身葬父(母)的故事。清明时节才明白了为什么说“苏南是上海的后花园”,也许这是种无奈,但活人与死人争地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质恐怕是见利忘义,还美其明曰殡葬改革,改革是改掉化冥纸、放爆竹、做法事、大摆宴席的陋习,而不是取消墓地。什么都要向西方学,这一点就相趋甚远了,知行合一真得很难么?

  好在爷爷奶奶的墓地不在那样的墓园,还在村里早年留下的一片农田里,上面的墓穴也是各家自建的,虽然大小不一,式样各异,排列也有些零乱,但环境和心情毕竟好了许多。墓地里有几棵高大的松柏树和不知名的古树,错落有致,一条还算宽敞的乡间马路,两头留出了块空地便于停车,周边就都是农田了。清明时节,满眼是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花,清风拂来是扑鼻的乡土气息,同样是扫墓祭祖,显得惬意而舒畅,常说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也许就是需要一份空灵恬静的心境罢了!只是这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又能存在多久?

  小时候家境一般,爷爷奶奶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是老大,另外爷爷有个驼背的二叔,也是他照顾,所以日子过得很是节俭和清苦,好在爷爷会些做土坯砖和编织芦苇制品的手艺,磕磕绊绊的也过下来了,估计那个年代,家家境况都差不多吧。从我记事时起,直到上高中那儿,差不多有十年,我是睡在爷爷奶奶房间里的,奶奶个子矮小,勤劳、善良、爱唠叨,对人从不发脾气;爷爷身材高大,聪明能干,话很少,脾气有些古怪。他们总是睡得很晚起得很早,他们的饭桌上常是一碗咸菜、一块腐乳,常年换来洗去的几身粗布衣服。可奶奶打小就疼我,为了我上学不迟到,买了个机械台钟;为了让我增加些营养,总备上一罐白花花的猪油。只要是走亲戚,奶奶总会带上我,虽然要走上半天的路,但总能吃得好些。上小学时特别喜欢小人书,有时候钱不够,就偷偷地从奶奶的花布钱包里拿,一般不会超过一毛钱,多是不敢的,有过一次拿了五毛钱,可是我好几天都没睡好觉,每天晚上都会支着耳朵听奶奶会不会和爷爷说起这事,要知道那时一年的学费不过一二块钱,而那五毛角票奶奶要起多少个早,捡多少菜,赶多少趟集市才能挣回来哟!其实奶奶何尝不知道,只是怕被我妈知道了会揍我才装作不知道的。拿钱的事直到奶奶去世都没有勇气向她承认,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对爷爷我一向是怕他的,但他过年时总忘不了给我扎个风筝和兔子灯的,那时也是和他最亲近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爷爷和奶奶都会给我压岁钱,直到我大学毕业。结婚那年,爷爷和奶奶给了我六个珍藏多年的银元,也许那是他们的祝福,也是他们的期盼,更是对我们的嘱托。每次上坟想起这些,心里满是酸楚。因为我曾无数次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等我有空了,等我……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你们的,如今逝者已逝,等也成我了心中永久的伤痛。而唯一能让我忆起的,竟然还是小时候我们围坐在一起,爷爷奶奶听我讲电影故事时的专注和开心。都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有多少人能不留遗憾地做到了,知行合一真的很难么?

  今年或许是个细雨纷飞的清明。从量子理论上说,他们那里就会是个温暖且风和日丽的清明。

  关于清明祭祀的文章3:清明节

  作者:秦刚余

  四月五日是2015年的清明节。《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古时冬至后的第105天为寒食节,第108天则为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踏青和扫墓等,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尤其是现在主要是踏青和扫墓,其中又以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为主。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香港人叫扫墓为拜山。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它还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的修正日。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

  清明节祭祖扫墓,起源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从前寒食节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据传古代帝王将相纷纷到墓前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而将清明节定为踏青节,又叫春游,还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气温升高,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由来已久。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还有蹴鞠也是历史悠久。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的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此外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在我老家至今还保持着清明节打柳的习俗。一大早爱人起来熬米饭、煮鸡蛋,我则去河边打柳。回到家里把柳枝插在门上,还有各个家具用品上。爱人做饭之余还编了两个柳条环,给我和她自己戴在头上。据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大黄狗。

  上午八点,爱人出发给我岳父岳母上坟扫墓,我则陪领导去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自发来烈士陵园祭扫的人很多。有不少是大人带着孩子,全家出动。我采访了身边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他告诉我:今天特意从乡下来城里烈士陵园,就是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记住那些为新中国建立逝去的先烈们,要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爱好和平。他还给我讲起了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超级大国,一直都在对中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封锁。

  听他一席话,我十分高兴。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能有如此高深的意识和思想,你不得不敬佩国民素质的提高。

  上午十点,整个扫墓仪式开始。敬献花圈、花篮,少先队给每一个烈士墓敬献鲜花,领导和各界代表讲话,默哀三分钟,参观纪念馆,为烈士扫墓培土等一系列活动,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仪式结束后,不少人自发行动起来和陵园管理人员一起清理活动现场。没有一个人号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幕,我心中激动万分。

  十二点,我们离开烈士陵园时,仍有群众一拨又一拨来烈士陵园扫墓。

  各位先烈们,安息吧!您造就的基业,永垂不朽!

  下午两点,爱人给岳父岳母扫墓回来,眼睛还有些红肿。我知道每年都是如此,爱人是一个非常孝顺之人。

  我为每一位逝去的人,献上我无尽的哀思!

238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