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

时间: 晏付1011 分享

  财经经典文章,是我们喜爱的,财经新闻点评文章是我们需要的,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当中的知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篇1

  2007年5月28日全国的股票开户数已经超越一亿大关。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不再是经济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跃成为主动参与者和决策者,关注与股市有关的各种经济新闻,关注铺天盖地的说法不一和真假难辨的财经新闻评论,将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股票和基金为何物,缺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容易被“忽悠”,一旦股市波动,往往首当其冲。及时地解读各种财经新闻,普及经济学常识,强化风险教育,使普通民众理性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当下财经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使命。财经媒体评论的写作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普及风险意识,强化投资理念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个人的理财投资需求日益旺盛。财经媒体要随着民众财富效应的增长而加强社会舆情的监测,建立调查、汇集、分析、反馈机制,从有效引导舆论出发,对一个时期围绕经济热点形成的各种意见、议论、反响及锋芒所向作正确的估量,继而运用舆论力量,对社会舆论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正确的舆论形成强势,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宰,从而影响个人意愿和群体心理。新闻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表达民意,关注民主,反映民生,排解民难,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如何引导广大中小散户的投资行为,对于手中的股票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投机,是独立判断还是跟风炒作等,投资理念的长期正确引导均是财经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媒体要顺应市场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的理财兴趣,普及金融常识,强化风险意识,而不是误导市场,致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如2006年下半年股市大涨、基金收益率大幅攀升,“基金投资热”成了理财市场新风景。一些基金公司为争夺客户,对基金回报进行了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一些地方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大肆炒作。大众对基金的投资出现了漠视或无视风险的非理性行为,有些投资者根本不知基金为何物,就匆匆将储蓄搬进基金。有些媒体利用大众的盲从跟风心理,配合银行或基金公司片面宣传基金的高额利润而不提风险防范,结果2007年2月27日沪指狂跌268.81点,跌幅8.84%,创下1996年12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创下中国A股市场十年来跌幅最高记录,投资者万亿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发殆尽,一些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血淋淋的教训中切身领教了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残酷事实。因此,作为财经报道工作者,应当在报道中主动承担普及基金投资知识、揭示投资风险、承担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引导作用,服务市场经济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固然诱人,但新兴市场本身所固有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心理素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承担这方面报道的财经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在类似中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通过报道做好投资者的情绪疏导、安定人心工作,更要善于在市场氛围极端狂热时,冷静解剖热点,及时提醒投资者自我保护,为社会稳定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

  当2007年1月31日沪指出现144.23点的非理性暴跌时,《金融时报》迅速在第二天一版醒目位置刊登署名文章《2007年,我们需要怎样的牛市》,立场鲜明地回答了“政府是否会采取强行干预的办法,终结这轮持续一年有余的牛市”的疑问,指出从各个角度看,2007年中国都需要一个牛市环境,投资者应当用心领会政策意图,呵护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黄金十年”蓄积恒久的牛市动力,同时忠告投资者,只有树立健康投资理念和理性投资态度,市场各方才能真正分享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牛市硕果。

  关于调控股市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出台,人们往往高度敏感。在进行相关分析报道时,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口径进行采写,必要时要送归口的金融管理部门审定,以求政策的准确性。而涉及政策事实及真实性时,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因为失实,误导舆论,诱发和引发金融动荡。目前,有些媒体在采写稿件时,往往采取“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消息来源,这种模糊消息源的方法不严谨,也容易产生报道风险,应该为金融报道工作者所禁。对于某些具体政策的误会,媒体应努力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为健康而稳定的市场服务。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当天,两市大盘大幅跳水,沪指收盘报4053.09点,下跌281.84点,成交2712.94亿元;深成指报12627.15点,跌829.45点,成交1393.14亿元。两市900余只股票跌幅超过9%。次日,沪指一度跌破4000点,单日振荡下跌320点,创下15年来的纪录。市场弥漫一片恐慌情绪,中小散户的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三大证券报在2007年6月4日同一天分别发表社论“策变势不变正确理解印花税税率调整”(《上海证券报》)、“股市繁荣需要理性”(《中国证券报》)、“调整印花税是市场化调控手段”(《证券时报》),媒体在政府和投资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从多个角度说明政府调整印花税的意图并不是打压股市,而是要引导市场树立长期理性投资的观念,是一个有利于市场长远稳定发展的积极信号。在舆论的积极引导下,市场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和消化,中小投资者重拾信心,两市的交易量逐渐放大,投资目标开始回归价值股,牛市行情继续呈现。

  三、搭建融通平台,疏导民众情绪

  我国金融目前正存在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难题。汇率改革需要应对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股市持续攀升的背后也有风险隐忧,农村金融改革虽然开始破冰,但道路依然漫长。当前金融工作任务可谓繁重,金融调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7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经过10年的发展,当年遭受重创的亚洲国家均已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然而,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否则同样的悲剧还可能重新上演。国际金融形势常常变化莫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巨大损失。如果一个新兴市场股市的方向选择和政策取向唯国际投行的言论是瞻,话语权和资产的定价权基本被国际投行所控制,任其股市成为国际投行瓜分经济繁荣和增长的豪华盛宴是极其危险的。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危害巨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2007年5月30日的股市暴跌,与三大证券报激励股民重拾信心的三篇评论不同,人民网刊出“中国股市既要防泡沫也要抗打压”(2007-06-05),直指此次调整其实是国际资本打压的结果,认为中国股市不能一味地听任外资投行“大合唱”,集体唱衰中国股市,我们却毫无防范,甚至不自觉地替他们买单。评论在分析外国投行的良苦用心时,运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的事例,说明外资在中国股市由2245点跌到998点的过程中,抄到了该轮行情的“天底”,在股市后期的一路上扬中,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并在3000点附近全身而退,准备等待股市回调。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健康发展,沪深股市的惊人表现以及广大中小投资者高涨的热情,使得股市在轻松越过3000点后一路飙升,很快又冲过了4000点大关。因此,国际投行希望通过力劝政府出手打压股市,以获得机会建仓,进而获得“政策红利”。在牛市的进程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与不可测。国际投行正是看准了中国股市的这个最大软肋,才不惜违背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诱导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来。评论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未来的中国股市往何处走,是重复‘过热――打压――低迷――刺激――过热’的循环,还是走上一条积极健康、符合广大投资者和全体国民根本利益的发展之路,现在必须要准备想清楚了,因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和资本来交学费了,也因为这样的损失代价太大了,我们无法承受。”该评论站在平衡立场,在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下,既指明股市中存在换手率过高投机过重的非理性行为,也指出政府在出台具体政策时要慎之又慎,不能给外资假以机会而使中小股民永远成为政策市的牺牲品。

  财经媒体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报道“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同时要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疏与导,是辩证的统一,疏中有导,导中有疏,又疏又导,疏导结合。如果新闻媒体对民众迫切需要的新闻信息能及时提供,对民众希望回答的问题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民众正确的舆论能及时传播,对社会上的流言能予以澄清,既不畏上也不媚下,那么,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就能取得很大的效应,就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

  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篇2

  中国需要财经新闻理念革命。财经媒体在中国整个媒体行业里是个极具活力、也备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新行业,有很多教育背景好、对经济知识非常了解、也很有热情的人投入其中。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也正随这一行业的热闹而不断暴露出来,虽然我们不可能用几年时间完成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上百年的完善历程,但中国财经媒体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一场财经新闻理念的革命。有的财经类媒体会发表一些未经证实的市场传言来迎合大众的口味。应当警惕过份强调可读性而可能会对媒体的客观性造成的影响,而中国的财经媒体必须更深入地思考并选择恰当的新闻理念。

  财经媒体作为媒体,它应该奉行新闻的一般性的原则,但是它作为财经媒体应该有自己相对于一般的媒体所不一样的独特的地方。客观准确应当是中国任何一家媒体应该始终不懈追求的,你应该报道的是准确的、客观的、负责任的信息。

  但同时作为财经媒体来讲,在职能和效用上跟一般的媒体又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看《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在里面找到一些重要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新闻评论报道,但是当你看一份娱乐报纸的时候你并不会在意它对你是否有用,而在意它是否有趣。

  财经媒体有关报道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是目前国内财经媒体不够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还不是很深刻地理解财经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做一份权威的财经日报,必须要在新闻理念上根本改变,就是它要以有用性、有价值作为它报道新闻的根本原则,而不是以可读性和娱乐化的倾向作为它报道的主导原则。

  现在《国际金融报》上这种娱乐化的财经报道倾向越来越少,而准确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当然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不考虑国内在信息披露这一块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备性,特别是来自于政府机构和一些重要部门的和公司的信息,在披露上不够完善,信息不够透明,所以使得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拿到比较准确的信息,而有时迫于竞争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有时候编辑和记者容易犯一个比较急躁的毛病,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第一时间披露出来。

  我们也不能从完美主义的角度做到尽善尽美,包括西方世界的一些主流媒体,也会对有些重要的传言予以充分的关注,但是他们的做法会比较谨慎,包括《华尔街日报》,他们会提醒读者,这是传言,不能当真。对于确实是传言的地方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第二方、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的佐证,来证明这个东西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未经官方的正式证实,只能参考。

  现在的财经媒体会经常做一些揭黑幕的报道,这实际上需要媒体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找好平衡点。

  在经济领域会有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如果媒体单纯强调社会责任,当然是公平优先。但作为财经媒体,却不能以公平原则压倒一切。我个人认为财经媒体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这也是中共十六大报告里一个核心的提法,这就意味着财经媒体必须考虑有关报道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经济影响,而不能只考虑报道的轰动性和媒体短期的收益,也就是说媒体必须从社会整体收益上来考虑你这个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假如一个媒体只是为揭黑幕而揭黑幕,为轰动而轰动,反而是不负责任,也是不公正的。

  进一步说,《国际金融报》特别强调财经媒体应该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所以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资讯创造财富,如果一份媒体不是为创造财富作贡献,而是为毁灭财富作贡献,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国际金融报》也经常关注一些负面问题,并曾经做过不少负面报道,比如说关于欧亚农业,曾经引起欧亚农业当天股票下跌17%以上,我们反对以非法手段掠夺财富的人,但是我们鼓励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创造财富的人和事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揭示这样的投资机会、发展平台,同时我们也要以第一时间去揭露这样投资的现象、提示投资的风险。

  对于投资风险的提示,对财经媒体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里面不能够让财经媒体变成一份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时政媒体,因为毕竟财经媒体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

  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篇3

  作者简介:杨帆,(1980.10-),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经新闻,网络传播。

  摘 要:本文主要从财经新闻的传播功能出发,结合当前中国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探讨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的主要需求,并结合目前财经新闻的不同受众群体,分别探讨了其所需要的财经信息内容和类型。希望通过对财经新闻受众的分析,更好的指导财经类媒体的信息报道,以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财经新闻 受众 需求

  对于财经类栏目而言,要想办好栏目,就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给予解答和满足。

  一、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定位

  道琼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华尔街日报》副出版人理查德·托佛2003年在北京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认为:“对我们来说,工作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读者’。如果你能找到准确、关键的读者,广告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广告商也在寻找这些读者。”可见,准确确定目标读者对于财经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财经类媒体在主体传播功能上是单一的——即提供行业信息,帮助受众决策。财经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解析财经领域的最新变动,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大公司、大企业的动态,股市行情等,覆盖财经领域的各个方面。

  尽管主体功能是单一的,受众却高度要求精确与深入。因为财经新闻的一部分受众是财经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是该领域中的内行人,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之高自然非行外人可比,记者的高谈阔论常常只会贻笑大方,这也是财经类媒体与综合类媒体的又一个不同。所以,信息的丰富性、可接受性与整合方式,成了财经类媒体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我们来看看中国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明确其读者群为高端受众即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细分化”了的人群。而《经济观察报》则向我们勾勒了一幅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的读者肖像。《每日经济新闻》以服务企业人为主。它的目标读者群年龄为20岁到45岁,以男性为主,中等以上收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等提出要求。《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

  可以看出,中国的财经报纸大都严格界定自己的读者,这也是由于在网络时代,媒体间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报纸若要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向着信息资源整合,不断发掘深度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财经新闻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必然更多的面向专业人士。

  虽然这些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具有高额稳定的收入,从消费力、决策力、购买力来讲是非常有影响的中高端人群,可是在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他们所能消费的财经新闻还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第一财经日报》还给自己设定了一部分辅助读者,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一般专业人士、MBA、EMBA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但还是无法改变消费有限这一事实。

  目前,面向社会上的更多普通受众,电视类财经栏目不断涌现,弥补了报纸在面向普通大众报道上的无力和缺憾。目前,几乎每家电视台都设有财经新闻或栏目,每天从早到晚各个时段,我们都可以从电视上收看到不同栏目形式的财经节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有财经新闻需求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的需求。

  二、财经新闻的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选择

  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恰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描述的: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对媒体的满意程度则取决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受众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已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加之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是否能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成为决定一个媒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一)财经新闻的受众最需要的是实用的信息。

  一个媒体要想长期取胜,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整合、发布流程,满足受众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的公信力。

  对于财经新闻来说,其中大量的最新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这些信息是受众自己搜集不到或者没有能力整合的。受众可以批评或抱怨财经新闻的评论,但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还是要接收媒体提供的财经新闻,逐渐培养了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习惯。当经济形势和政策有变化时,人们总要看看权威媒体的态度,从而为自己的决策作参考。

  (二)财经新闻报道要具有大众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新闻的服务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机构、企业组织以及专业的投资人士,而是整个社会大众。它涵盖了商业机构或企业组织,同时也包括社会上所有对此信息有需求或兴趣的个体。因此财经新闻的制作要兼顾大众的接受能力、专业能力,所以在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具有“易读性”的大众化色彩。

  中国的财经媒体要想覆盖大众市场,除了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报道的写作必须能够深入浅出,能够将“专业语言”转变成为一种口语化的“公众语言”。

  (三)根据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不同类型的财经新闻

  同样是收看财经新闻的受众,其身份、地位等社会属性也有所不同,我们将财经新闻受众进行细分后,大致有以下几类,每类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是不同的。

  1、专业投资者

  在这类受众中,又可细分为有决策权、话语权的高层精英者和中小投资者。他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经资讯,以便更好的掌握经济走势和财经动向,他们是财经新闻的忠实受众,需要通过最新的财经资讯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他们需要的是极其专业、具有一定深度的财经报道。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精英也可能通过操控财经新闻来影响财经市场。

  2、高级知识分子和财经爱好者

  这类受众大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拥有较好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以性别比例来看,多为城市中的成年男性。他们关心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希望通过财经新闻了解国家的经济动态。他们喜欢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财经新闻,也喜欢阅读和观看访谈类、评论类的财经报道。

  3、有财经需求的普通大众

  这类受众为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有普通的工薪阶层,也包括有创业意向的年轻人或失业人员。他们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如何理财和投资创业。这类人员可能不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他们只是希望从财经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理财指导,因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明确的投资指引。股市行情、专家指导、投资创业故事,是他们喜欢的报道形式。

  综上所述,财经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它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一个编辑记者起码的新闻专业素养,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知识,才能在财经新闻报道这个专业阵地上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2] 《财经新闻导论》,谭云明、祝兴平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3] 《财经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举要》,金海云,《新视界》2010年第2期

  [4] 《尽力提高财经新闻的可读可视性》,孙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1期

财经新闻的点评文章相关文章:

1.励志文章及点评

2.财经类文章精选

3.关于财经类的文章

4.作文点评语句精选

5.点评总结的评语

6.2015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7.高中的优秀作文及点评

8.高中作文带点评评语

9.点评演讲的经典用语

10.议论文点评评语精选

274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