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写河下古镇的原创文章:触摸河下古镇文脉

时间: 凤婷1158 分享

  编者按: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走进河下古镇,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可以说,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这次到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古镇,是冲着它的文化而来的。

  我总认为,对于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来说,要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或占有一定地位,有着诸多的要素。或许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古”为先;或许文化积淀深厚,以“文”见长;或许经济发达,为一个区域或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以“财”制胜;或许有伟人、名人涌现,产生名人效应,以“人”扬名……

  河下也不例外。翻开河下的史册,无论从历史久远,还是经济鼎盛;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名人效应等诸多方面讲,河下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了。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与淮河相接处设镇,曾名末口、北辰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清时期,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公司曾设于此,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盐业兴盛时,居民专门从事搬运食盐。《山阳县志》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二十里。”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成为重要的商埠。生意兴隆,商人日益增多,为联络乡谊,进行商业竞争,建立了很多会馆。商贸发达,文化昌盛,都为文化的积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可谓地灵人杰,仅明清两代就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1名,三鼎甲齐全,有“进士之乡”之美称。从任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御膳房总管、光禄大夫,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其中有些是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河下历代皆有名人涌现,如:秦汉时的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晚唐诗人赵嘏,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温病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名翰林程晋芳、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等。当然,最著名的当所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走进河下古镇,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恢宏气派的仿古牌坊式门楼,高高矗立在街口,横额上“千年古镇河下”六个大字熠熠生辉,迎送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整个街区,犹如水墨丹青。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纵横交错。在狭窄的街巷里游走,如同走进遥远的历史隧道,脚下那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的石板,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街巷两旁,店铺、房舍林立,原汁原味的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刻着各式木雕的大门两旁,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不同书写字体,弥漫着传统文化气息。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等名胜古迹,保存完好。可以说,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若把它们铺展开来,仿佛是一幅烟雨诗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吴承恩与其故居,以及作品《西游记》,可以说是河下古镇文脉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和亮点。来河下,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到此就是为“拜访”吴承恩这位文学大师,触摸和感受河下古镇的文化脉络,沾沾“文气”而已。想归想,能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另一回事。能够身临其境,与吴承恩近距离“接触”,对他的精神、造诣有所了解,心灵有所感受,也算是一种收获,足矣!

  伴着绵绵春雨,走街串巷,来到河下镇打铜巷巷尾,有一处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大门上方,黑色的匾额上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吴承恩故居”五个金字。哦,吴承恩故居到了。我心里顿时对这处院落产生一种神秘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整个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格的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走进大门,进入第一节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绿叶婆娑,摇曳生姿,给人一种虚怀有节,幽雅恬淡之感。看起来,这竹子注定有着不寻常的寓意,渗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记得宋代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就是对竹子的高度评价与赞扬。竹,有着神姿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四季常青之美;有着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倍受人们喜爱和尊崇。宁肯不吃肉也要与竹子为伴,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性格,表现出所信奉的雅致的气节和高贵的情操。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也常用对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赞誉,来表达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小院内这片翠竹,正是吴承恩一生屡遭困顿,但他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傲岸风骨的真实写照。

  吴承恩生于斯,长于斯,创作于斯,那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诞生在这里。吴承恩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聪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人称神童。他好奇闻,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爱听神魔故事,搜集唐僧取经的戏剧、评话等资料,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从中吸取营养,为以后他的《西游记》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吴承恩早年性敏聪颖,智力过人,写诗作文,一挥而就,其文才很早就受到官员、前辈、社会名流的认可。他精通儒家经典,能写出一手令人称羡的好文章。因而,对科举成名满怀信心。可是,他的满腹经纶、过人的才华,却饱受挫折和埋没。每次应试,都是兴致而去,总是榜上无名,扫兴而归。究其原因,是他的文风求真洒脱,不善八股文,导致其名落孙山,屡试不中。到了45岁,谋取功名的愿望与抱负还是没有实现。按当时朝廷有关规定成了一名岁贡生,到京城听候朝廷授职或者安排其它的出路。他在京等待了两个多月,结果使他大失所望,他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却被安排到南京国子监读书。一读就是十多年,到了60岁,才得到浙江长兴县丞(正八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县长。因他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不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仅仅做了一年多的县丞,就得罪了上司,受诬入狱。事情澄清后,得以释放,又一度补为品级与县丞相近的闲职“荆府纪善”。时间不长,因年老多病,他辞职回家。自此放浪诗酒,卖文著书度日。潜心整理文稿和著述,终于写成了惊世骇俗的文学名著 《西游记》。

  纵观吴承恩的一生,他是不幸的,但他又是万幸的。对于整个世界文坛来说,也是幸运的。吴承恩仕途不顺,没有做官,明朝政府只是少了一名官员。而就是这位报国无门、一生没有进入官场的人,却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名字吴承恩和他的著作《西游记》,流传百世,享誉世界。话又说回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朝里朝外各级官员,多如牛毛,繁若星辰,而能让老百姓记住他的名字,且世代相传的能有几人?有时候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西游记》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著作之一,又改编成影视剧,收视率之高,好评如潮,久看不厌,长盛不衰,是对吴承恩之作品《西游记》的肯定和赞誉,是对吴承恩这位文学巨匠的崇高景仰和深切怀念。

  河下,这片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沃土,滋养了吴承恩,成就了吴承恩,使其闻名于世,光耀神州;河下也因吴承恩及《西游记》这张“名片”大大提高了知名度,来此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使河下人引以为豪。当今的河下,正感悟《敢问路在何方》的精神真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着新时代的铿锵步伐,迎着阳光雨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田启礼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