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地理 >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做好每一个资料的复习,轻松迎接每一场考试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一)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二)

  1、气候的地区差异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⑷世界气候的分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区分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

  ①气候要素:指组成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②气候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⑵各气候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三)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经常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低压中心而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反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高压中心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气流运动。

  3)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流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

  ①三圈环流: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低纬到高纬它们是:赤道低压带——赤道两侧的信风辐合上升形成。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副高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的水平气压梯度,促使近地面气流流向低纬地区,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流到南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高。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副高向更高纬度发送的一支气流,逐渐偏转成偏西风,形成了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较暖的西风气流大规模上升,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发出的气流,运动中偏转为偏东风。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变得冷而重,下沉聚集在近地面,使气压升高而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带来的明显影响是: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成为南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因。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由此地面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影响。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④季风环流: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冬夏间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改变,从而产生了季风现象。东亚地区位于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海洋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四)

  大气降水

  (1)水汽的凝结。

  1)饱和空气和过饱和空气。空气容纳水汽量的多少,是随气温而变化的。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如果水汽再增加,或者降低气温,这时空气就会成为过饱和空气,水汽就会凝结成液态水。

  2)水汽的凝结条件:①过饱和空气。在自然界中,空气上升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②凝结核。吸湿性强,可促使水汽在它表面凝结的微粒,如大气中的烟尘、灰尘等,叫做凝结核。

  3)水汽的凝结物。①水汽在高空的凝结物:雨、雪、雹等。②水汽在近地面、地面的凝结物:霜、露、雾淞、雾等。

  (2)降水的形成。降水,即自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水,如雨、雪、雹等。

  1)云滴增大的过程。云滴增大的过程主要指云滴凝结(凝华)增长,同时还有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合并增长的过程。

  2)雨、雪、雹的形成。云滴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上不致被蒸发掉,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云体和云下层中温度不同,就能形成雨、雪、雹等不同形式的降水。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大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有促使空气作大规模上升运动的力。

  (3)降水的类型。依据造成空气上升运动的成因,可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类型。

  降水的四种类型

  降水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 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受地形阻挡上升 降水强度较大,雨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被抬升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低纬度大陆东部

  降水的世界分布

  1)赤道多雨带: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地区,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毫米左右,多对流雨。

  2)副热带少雨带:分布在南北纬15°~30°的大陆内部及西岸,这里常年在副高和信风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

  3)温带多雨带: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和东岸。年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左右。

  4)极地少雨带:位于南北极地地区,在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是全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带。但是由于低温,蒸发量少于降水量,这里仍属于湿润地区。

37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