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历史>

初二历史知识点:由强盛走向解体的苏联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都有它的必然规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历史《由强盛走向解体的苏联》的必备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历史知识点:由强盛走向解体的苏联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苏联的解体虽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也不可否认,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大大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回眸苏联发展轨迹,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感悟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斯大林模式:1924年,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此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在农业方面,提出了赶超美国的目标,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开垦荒地初期颇见成效,但到60年代初却弊端毕露,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助长了粗放耕作,粮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垦荒的成果没能巩固下来。“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更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因而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使得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却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就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性。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便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针对苏联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经济上搞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没有取得成果,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戈尔巴乔夫提倡和发起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运动,是出于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盲目追求,指导思想搞多元化,他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制,这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因此一些专家明确指出,正是戈尔巴乔夫之流在思想信仰上的背弃、路线道路上的背离和政治上的背叛才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事实表明,戈尔巴乔夫引领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不仅没能行得通,反而将苏联引向一条绝路。经历了10多年的左右摇摆,俄罗斯社会逐渐认识到:一是社会革新是必要的,但有些东西是万万不能改的、不能动的;二是借鉴他人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全盘照搬。有些东西对于他人是美酒,但对于自己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初二历史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1871年圣诞节这天,是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结婚日,他却突然想出一个可以解决自动电报机难题的办法,于是一个人跑到工厂里去做实验,结果忘记一切,一直干到深夜12点才回家。爱迪生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如电灯、电车、电报、电话以及电焊技术等。电的广泛使用,造成对电力的需求大增。于是有了法国人马·德普勒关于远距离送电技术的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将输电线路结成了网络。

  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从70年代到90年代,德国人奥托、戴姆、狄塞尔先后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和柴油机,这就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80年代,汽车诞生;90年代,许多国家建立起汽车工业,并牵动了内燃机车、远洋轮船、拖拉机和装甲车、飞机等的制造和使用,也促使石油开采与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纯碱、硫酸的生产,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促成了一系列新发明和新产品的出现。炸药制造更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部门,瑞典人诺贝尔因火药而成为世界名人。

  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美国的崛起,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只有将“科技立国”、“人才强国”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成果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飞速发展的中华民族也必将推动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30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