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知识点总结(2)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知识点总结(2)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

  周敦颐

  【人物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整体把握】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重点注释】

  1、缘溪行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具:详尽

  10、咸来问讯咸: 都

  11、率妻子邑**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15、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津: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常考点】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整体把握】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陋室铭》知识点整理

  陋 室 铭

  刘禹锡

  【人物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重点注释】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重点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常考点】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下一页分享>>>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知识点总结

282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