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语文 >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

  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阅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一)

  当天空合上眼睛,最后一抹夕阳倏然消失,夜晚来临了。

  ②夜晚是属于家的。家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引领我们踏上归程。终于可以从那些似乎总也忙不完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告别同事、客户,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我们不妨算一算,其实我们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同事、朋友在一起而不是自己的亲人。我们可以把爱心慷慨地献给他人,却对亲人如此吝啬。所以,夜晚这段相聚的时光就显得如此珍贵。我们可以吹着愉快的口哨为家人准备一顿可口的晚餐,可以一起出去散散步,也可以坐在一起谈谈各自一天中的经历。不管做什么,只要和亲人在一起都是幸福的。

  ③夜是慈爱的母亲。她用温润的手掌将我们握在掌心,轻轻地呵护抚慰,让我们体味如在母体的温暖和舒适。白天所面对的繁杂的工作,所陪的笑脸,所遭的冷遇,都被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了。夜包容一切,然后将它们荡涤干净,在黎明到来的时候,呈献给人们一个崭新的白天。

  ④夜是一杯由各种情感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当你慢慢地将它啜进口中,万般滋味便一一涌上心头。这其中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愁绪,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闲适,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情,有“天涯共此时”的思念,更有“共剪西窗烛”的浓浓爱意。一切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情感都可以拿出来与自己细细分享。

  ⑤夜使人成熟。一个人除了要接受白天的历练,更要接受夜晚的沉淀,这样才能够逐渐成熟。我们在夜晚重播白天的视频,把那些不愉快统统删除,将美好的都放进自己记忆的收藏夹。同时,我们还要回顾自己的错对得失。白天在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夜晚使我们沉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就可以成为以后的经验了。在这不断地回味、思索、总结中,我们也逐渐走向成熟。

  ⑥夜是思想者的乐园。夜以其特有的博大、宁静、神秘而备受爱思考人们的青睐。作家路遥说:“我们的白天从夜晚开始。”夜给了文学家一张安静的书桌。夜是如此深广、博大,与那无边的宇宙相连,它让哲学家的思想纵横驰骋,高远深邃。那神秘的苍穹又赋予了艺术家们多少非凡的想象力啊!

  ⑦一个经得住黑夜审视的灵魂才是纯正的灵魂。一个背负罪行的人,一个不择手段牟取不义之财的人,一个虐待父母不懂感恩的人,是禁不住黑夜审视的。他会在黑夜中辗转反侧,备受折磨,无法享受那看似最平常的一夜安眠。

  ⑧读夜,善良的人读出慈爱,邪恶的人读出阴森;大度的人读出深广,狭隘的人读出压抑;淡泊的人读出闲适,功利的人读出焦灼;孤单的人读出寂寞,团聚的人读出快乐。读夜,品人生百味。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读夜”的?

  3.文中第③段中画线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⑥段中引用作家路遥的话有何用意?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有何妙处?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答案:

  1.①景物描写,写出夜晚的到来;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③激发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

  2.文章是从“夜晚是属于家的”“夜是慈爱的母亲”“夜是一杯由各种情感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夜使人成熟”“夜是思想者的乐园”和“一个经得住黑夜审视的灵魂才是纯正的灵魂”等六个方面来“读夜”的。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给予人的呵护与抚慰。

  4.是为了证明“夜以其特有的博大、宁静、神秘而备受爱思考人们的青睐”。(若答是为了证明“夜是思想者的乐园”也可)

  5.特点:①对偶、排比;②句子排列整齐,对比鲜明;③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④语言有气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妙处: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②照应题目、开头,结构严谨;③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二)

  ①一个有权人,游清东陵的时候看上了那里两棵巨大的雪松。他说:“我想买下这两棵树,价钱好商量。”被商量的人面有难色,却不敢回绝,“那……好吧。”他说。很快,吊车与卡车就开进来了。这时候,一个看陵人跑了过来。他轮番抱着那两棵被选中的雪松,号啕大哭。他说:“树啊树啊,叫我跟你们一起去死吧!”奉命挖树的人不屑地对看陵人说:“咋说是去死?它们是去享福哩!”看陵人说:“它们在这里待了一百多年了,一条条的根搭起来,到你们那里能打个来回。它没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啊!”说罢继续抱着那雪松号啕大哭。突然,有眼尖的人指着雪松的树干说:“快看!树也哭了。”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树干上正有一道垂挂的清泪。挖树人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②讲这故事的人也是个看陵人的后代。他说:“我不信雪松会哭。那所谓的泪水,自然就是松脂了;可那个保树的人,流出的却是真泪水。那么大的树,一挪准死,谁不明白这个理儿?你要真稀罕那树,就让它在自己老家好好活着,别一瞅见它长得好就生出占有的歹心。我爸就说过:所有进城的大树,全都是城里人抢占的民女。”

  ③自打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振聋发聩的说法进驻了我的心房,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被“抢占的民女”。

  ④那苦命的“民女”可真苦啊。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她们大都被截了肢。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她初恋的情人——鸟,可知她去向了何方?那曾在她怀中忘情地唱过情歌的美丽精灵如果碰巧飞临她的上空,还能认出面目全非、悲苦不堪的她么?

  ⑤晚秋时节,我看见一辆卡车载着一棵法桐在高速公路上跑。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在与法桐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的心竟莫名颤抖起来——从今而后,那一抔土,就成了这棵法桐的“袖珍故乡”。如果她能熬过凛冽寒冬,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她的根须就得穿越那坨故土,在异乡的土壤里悲壮地延伸了。但不管怎样,那坨乡土,是她贴身的兜肚啊——活着,是一份贴心贴肝的依恋;死了,是一场聊慰心怀的殡仪。

  ⑥真是想不明白,我们的心怎会变得那么急躁,没有耐性等一棵树从幼芽长到参天。在别人的属地相中一棵树,就毫不羞赧地表达占有的欲望,从没想过听一听树的心思。

  ⑦我为每一个“抢占民女”的人感到耻辱。

  ⑧“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还倒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这是我小时候猜过的一个谜语,谜底是“竹篙”。今天,跟竹篙同病相怜的姐妹眼见得多起来。——“包栽包活”,园林的人就是这样说的。于是,一个树坑里的树,栽了死。死了栽,栽了再死,死了再栽……“你们怎么搞的?”埋单的人气恼地问。“我们也没多朝你要一分钱啊!”园林的人恬然说,“树是死是活跟你有啥关系?”

  ⑨——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

  ⑩清东陵那棵雪松的清泪轰然滴落在了谁的心壤?戴着兜肚凄然背井离乡的树弄疼了谁的心房?谁需要借助着一片片挚爱蓝天的绿叶畅快淋漓地呼吸?谁路过一棵安谧地开着粉白小花的树就悄然忆起了自己的初恋时光……树,为了这个人,拜托你,好好活。

  (选自《小品文选刊》)

  1. 文章以“惦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2. 文章以一则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3. 认真阅读第④段横线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语言风格。

  4. 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 文章第⑨段以“——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答案:

  1. 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运用比喻辞格,把进城的大树称作“被抢占的民女”,叩问生命,直击人性;语带双关,表面上“惦念树”,实际上批判人们的浮躁心理。

  2.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对被“抢占的民女”生活的记叙和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3. 示例:这些文字太像“美的寓言”,没有过露的锋芒,却于温煦中蕴含力道,于清雅中透出风骨。

  4. 反问、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表现了作者对被“抢占的民女”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5. 这一反问句表达了人与树的密切联系。树的死活与人密切相关,所以应珍爱树。

3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