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政治 > 粤教版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粤教版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粤教版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初二政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粤教版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粤教版初二上思想品德教案

  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课:招聘善良大使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善良的内涵

  出示某爱心网站寻找“善良大使”的广告,并请学生先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善良大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老师总结: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

  在明确了善良大使需要具备的条件之后,让我们来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与人为善的善良大使。

  ●谁可担任善良大使

  活动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对帮助他人的种种心态的讨论和评价,反省和摆正自己帮助他人时的心态,明确帮助他人时应该有端正的时机,是真心诚意的与人为善的行为。

  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看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问: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你如何看待助人为乐?

  活动二:东郭先生能评为“善良大使”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确我们所倡导的善良并不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的那种毫无原则的“愚善”。

  播放flash《东郭先生》

  问:为何导演说东郭先生是视力正常却是色盲,并授予他有眼无珠奖项?你如何看待东郭先生的行为?

  活动三:一只手套的故事:

  设计目的: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女老板的心理变化,从而领会与人为善、帮助他人是快乐之本。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形成与人为善品质的认同、向往。

  过程:学生阅读书本故事,小组讨论:(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

  (2)你怎样看待女老板转变的原因?

  (3)你怎么评价女老板这个人,你认为她可以推选为“善良大使”吗?

  ●故事感悟: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从而投身助人的行动。

  有一个人想看看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他首先来到地狱。地狱的人们正在吃饭,但奇怪的事,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饿的嗷嗷直叫 。原来,他们用的筷子有一米长,虽然个个争先恐后夹着食物往自己嘴里送,但因为筷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

  这人叹道:“地狱真是太悲惨了。”

  他又来到了天堂,这里的人正好也在吃饭,他们用的筷子也有一米长,却一个个容光焕发,处处欢声笑语。

  请学生先来猜这是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再公布答案: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问:“天堂和地狱有一样的食物,一样的工具,一样的环境,但为什么结果却大不相同?”

  天壤之别在于天堂的人学会了给予和帮助他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回报;而地狱的人只会以自己为中心画圆。

  ●做个快乐善良人

  (1)请学生讲述自己助人的事例,并分享快乐。

  (2)出示我市在海棠侵袭中受灾地区的图片,以及热心人士开展捐赠活动的资料,或出示“唤醒善良??2003年最震撼的网络照片”,呼吁每个学生都来担任善良大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与人为善者,不仅要善待亲人、朋友,而且应该善待其他人。而且,善良需要我们付诸行动。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后记】:

  1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2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良好,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表现良好。

  “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模式的提出

  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两种生活形式。就学习而言,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的童年生活是伴随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的感悟。可见,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往往强调认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学习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探索了一条“体验——感悟”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的路子。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品德与生活》课堂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个知识观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

  2、品德心理学基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研究表明,首先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从“体验”入手是解决品德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

  3、课程标准理念

  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基于以上几种教育理论,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在课堂上的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因素情境化,采用“体验——感悟”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实现课标提出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课程框架。

  三、模式的建构标准

  1、着眼学生的发展

  课堂的总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摈弃传统的语言说教式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确定教学的内容标准,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的儿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不注重启蒙教育,一旦形成不良的认识行为,重新塑造就非常困难。低年级是品德、生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生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2、指导教育活动

  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传授、轻体验,重知识、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等倾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本课程以儿童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本模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实现体悟式学习。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的美好听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发展能力,学会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3、倾注人文关怀

  每次说起身边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明辩。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通过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体现以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课堂上,教师必须倾注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课前提示

  课前,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同时,要利用好学生的生活。如让学生事先搜集与活动有关的资料,增强感性认识。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在家与家长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活动时就会产生更深的体验。

  2、课中引导

  根据体悟式教育思想、理论,可构建如下课堂“体验——领悟”教学模式

  导入活动

  体验感悟

  实践提升

  背景提示,唤起感受

  进入情境,引发观点

  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讨论交流,感悟内化

  回归生活,巩固导行

  正确引导,促进提升

  3、课后延伸

  品德课堂的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必须加强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

  根据以上基本程序,下面以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一课为例,对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活动

  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以激情的语言手势提示活动背景,以唤起学生的最初感受。如《小心,别伤心》一课,课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拍自于班级,画面是××值日生擦黑板时因够不着高处而踩在椅子上擦,结果导致身子倾斜,失去重心快要摔下来的情景。此时,观看的同学中响起一阵惊慌,教师及时揭示本课主题:小心,别伤着。一幕由于大意,险些造成伤害的情景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由此引出的课题实则成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和提醒。

  (二)体验感悟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多种形式的活动、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体现课程的价值。

  1、进入情境,引发观点

  在产生导入课题的真切感受后,教师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此刻的情感。《小心,别伤着》一课,揭示课题后,教师马上追问:“看到这个情景,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想对××说些什么?”然后马上把录像中的那位同学叫起来进行对话,本人的害怕,同学的担忧,都会通过对话交流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如果遇到意外伤害,于己于人都会带来痛苦和烦恼。

  2、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课标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为促进体验,我在《小心,别伤着》这课教学中,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平时的观察所得,让学生说说在学校生活或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给学生提供情境。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曾有的伤害经历,与其他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表演自己受到意外伤害后,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表现,以及当时的处理方式。通过角色体验和教师小结,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各种意外活动无论大小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进行各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伤害,确保安全。

  像这样,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动一动,演一演,引起学生对痛苦滋味的回味,这远比教师数遍说教更令学生印象深刻,有助于加强下步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3、讨论交流,感悟内化

  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传递,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多种信息作创造性的加工组合,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时,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学生经过讨论,凭借对情境体验的直感,产生新的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内化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小心,别伤着》这课中,在学生体验到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种种不愉快之后,教师出示各种学生常见的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境(校园走廊拐弯处奔跑,上下楼梯跳格子,边做作业边用铅笔打闹,放学一下车不看来往车辆就横穿马路,用湿的手去插电源开关……)让学生小组合作,选取一至二幅情境,对图中的行为进行讨论,提供帮助。在交流中感悟正确的做法,内化为引导生活的自觉的行为表现。

  (三)实践提升

  1、回归生活,巩固导行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实践来巩固活动的成效。更有利于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小心,别伤着》一课,尽管通过体验、感悟,学生内心都产生了要保护自己,避免受伤的强烈的愿望。可是在生活中又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万一受伤了,怎么办?所以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学习一些小伤口处理办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选出几种常见药,向学生作一介绍,演示其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在课上当场练习操作,既学会了自疗方法,又增加了一份体验。

  2、正确引导,促进提升

  课的结尾,教师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所存在一些偏差进行化解导向,以激励性的语言提出希望,用以引导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心,别伤着》结尾时,提出问题:万一不小心受了伤,能不能因害怕大人的责备而隐瞒情况?经过师生、生生对话,让有隐瞒倾向的学生明白:为了安全,一定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最后教师送上祝愿,愿所有的学生都平安、健康快乐地生活。

  五、模式的教学策略

  1、真切的情境体验

  根据低段学生直观形象性思维占优势和年龄小、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入录像、投影、音乐等多媒体进行,有利于让学生迅速产生感受,引起情感共鸣,进入体验状态。本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由以往的讲授教材变为精心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验,产生师生双方体验感悟的融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的教学,课始,教师给学生观看一段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一些精彩的生活镜头,像凶猛的老虎、悠闲的大象、可爱的企鹅……这些动态的情景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演小品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学会自我发展。

  2、鲜活的实践体验

  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宽广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正值春天,不妨把学生带到校园,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名片”。引导学生从“名片”的说明介绍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类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领养校园里的一棵植物,在平时用自己的行动去课堂关爱它、照顾它,让它和学生一起健康地成长。这里,学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实实在在体验过的。感悟到的。这是无论多么精彩的课堂教学都无法超越的。

  3、丰富的课程资源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性质。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优点传统,更是新课程下需发扬光大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从教材、师生、环境等途径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促进学生发展品德的活动。

  (1)教材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应建立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大环境前提下。就教材而言,为调动学生的内在感受,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话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只有努力寻求切合本地、本班学生的内容,让教材厚起来、活起来。如《秋天的收获》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把秋天成熟的各类水果、干果及各类作物带入课堂,尤其应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常见的一些收获物,如南方的稻子、柿子等。让学生在认识、分类等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从而发展认识,培养能力。

  (2)师生资源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本课程要求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地位也较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师生自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资源库。挖掘这类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习产生强大的亲和力,极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迅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教学《认识新朋友》时,教师可用猜一猜的形式,请学生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照片,听一段老师自我介绍小时侯的我的录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由、开放的教学气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

  看了“粤教版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的人还看了:

1.初二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2.初二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3.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案

4.人教版八年级政治课上册教案

5.人教版八年级上政治教案

251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