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物理 > 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有利于学生们有效应对期末考试,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易错点击】

1、找不到参照物是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问题。

2、利用公式s=vt进行计算时,常出现的问题是搞不清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没有单位或单位不统一或单位换算出错。

3、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估测能力太差,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4、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忘记估读,忘写单位,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到底写几位数字搞不清等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

5、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理解不到位,因而经常由v=s/t得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考试技巧】

1、抓住参照物的定义进行参照物的判断,即谁在运动,相对于谁在运动,相对谁,谁就是参照物。如乌云挡住了太阳和太阳钻进乌云里去了,前者说的是乌云相对太阳在运动,后者描述的是太阳相对乌云在运动,所以参照物分别是太阳和乌云。

2、关于路程s时间t和速度v之间,已知其中两个的倍数关系,求第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均可仿前边所述得出通式进行比较,这里就是s=vt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答案。

3、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进行测量,而长度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测量前先认识测量工具,最后正确读数。先看标度单位,再看量程,用平均法测求出分度值,即等分成几大格,每大格分成几小格,每小格所代表的刻度值即为分度值。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 ②金属探伤 ③测量距离

二、乐音与噪声

1、乐音

(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

①响度

A、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B、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

A、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B、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音色

A、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B、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

(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三、超声与次声

1、超声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

(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次声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 多彩的光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空气。

二、光的反射

1、基本概念:一点指:入射点;二角指反射角、入射角;三线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

(1)镜面反射

(2)漫反射

4、光路的可逆性:发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

(1)平面镜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 ②、改变光路(潜望镜)。

(2)球面镜

(一)凹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二)凸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

1、发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难点】

1、凸透镜: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 ②焦点(F) ③光心(O)④焦距(f)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

(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规律:

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

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

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1、眼睛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

(1)近视眼

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老花眼)

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3)眼镜的度数=100/f(f以米作为单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基本概念

1、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吨(t)、克(g)、 毫克( mg)

3、天平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案秤、台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4、量筒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①“看”:单位、 量程、分度值。

②“放”:放在水平台上。

③“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5、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m

常用单位g/cm3。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10-3g/cm3

6、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变形公式:m =ρV, V= m/ρ

基本实验: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一、测量固体的密度

1、实验方案:

①原理:ρ=m/V

②器材:天平、量筒

③步骤:

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㈡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㈢将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水面到达刻度V2

2、计算石块的密度:

二、测量液体的密度

1、实验方案

①原理:ρ=m/V

②器材:天平、量筒

③步骤:

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㈡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

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2、计算液体的密度:ρ=(m1-m2)/ V

基本规律

1、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密度性质: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必须发生形变

2、弹簧测力计

(1)用途: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等。

(3)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4)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⑤读书时,视线应与刻度面板垂直。

四、重力(G)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①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计算公式:G=mg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重心)

①质量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采用悬挂法、支撑法。

五、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充气垫)。

第七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知道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F1+F2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物体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看过八年级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的还看了:

1.初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2.初二政治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3.初二英语期末备考知识

4.八年级地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5.初二物理下册期末力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6.初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

7.初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

95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