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运用新知: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交流收获: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节课教材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主要以第一课时展开解说,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设计理念、教学流程、课件说明、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具准备

  教师:

  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冰糖等

  用具:有棉花团的“铁树”、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好组,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诱发新知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质疑了几个生活中的常见,如:

  放学后,走进家门之前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现象

  敞口放的水会越来越少;

  红墨水在水中会扩散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微观世界,揭开分子的面纱。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探究活动1

  趣味实验 氨水使铁树开花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小烧杯里倒一些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过一会儿,便可观察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 由这个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2

  认识分子的存在

  让学生结合课前的三个质疑问题,观察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以及甲烷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石墨中的碳原子的图片,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探究活动3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分子与乒乓球的对比和数分子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分子的体积很小,这里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然后告诉学生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让学生从19个零和26个零这些数字上进一步去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强化记忆。

  4、探究活动4

  分子在不断运动

  P50页活动探究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让学生用白色点滴板代替课本50页的烧杯来做这个实验,然后又补充了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接着进一步让学生参考多媒体课件观察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情况,指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等等。

  5、探究活动5

  分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20 mL水+20 mL酒精=40 mL液体正确吗?

  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相等吗?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活动A、B,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然后进行探究活动C、D。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不失时机的向学生出示固液气分子间隔示意图,以强化记忆。

  (三)交流反馈、讨论新知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分子的性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四个现象让学生解释,学以致用。

  (1)在窗外闻到菜的香味;

  (2)瘪了的篮球鼓起来以后,继续充气体积不变;

  (3)几滴蓝墨水使整杯水变蓝了;

  (4)湿衣服在阳光下干的快一些

  (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五)总结评价、体验收获

  让学生回顾与总结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多媒体展示)

  一、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等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分子原子(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4、从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策略

  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首先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等结论。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冰糖等。

  其他教学用具:沾有棉花团的“小树”、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1、放学回家,刚走进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2、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渐减少;

  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二)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投影]盛开的桃花图片及古诗

  设问:在这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能否在课堂上让“桃花”盛开呢?

  演示实验:沾有棉花团的“桃树”,棉花团上滴有酚酞,在“树”下放半小烧杯浓氨水,观察现象。

  播放动画:氨分子从氨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示意过程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投影] 课本第48页活动与探究内容。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现象。

  播放实验的演示过程。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投影]:议一议: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flash动画] 微观展示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七)继续探究、培养能力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八)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一、课本52页:3(2)(3)(4)(6)

  二、联想与体验:假如你是水中的一个小分子,你的生活会怎样?

  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分子的“生活”。 试一试:家庭小实验

  将50mL黄豆和50mL小米混合,体积等于100mL吗?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

  一、分子的存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9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