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22课导学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教学法通过问题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通过探究、讨论、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22课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22课导学案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 识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认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

  2. 识记汤显祖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京剧的形成。

  3. 列举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培养鉴赏书画艺术作品的素质。

  二. 重点: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三. 学习难点:

  1. 没读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利用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2. 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四. 预习自学

  1. 查资料,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2. 古典小说的高峰概况。

  3. 列表比较、识记四大名著(提示表格比较项目:著作、作者、成书时间、地位、主要内容及特色)。

  4. 查资料了解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汤显祖、董其昌、徐渭、陈洪绶、扬州八怪。

  5. 了解中国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6. 了解京剧的形成,了解徽剧和汉调。

  7. 列举明清时期书画成就。

  五. 合作探究:

  1.《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形象?历史课本中介绍的曹操是什么形象?讨论p127页动脑筋。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自己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了解回答第一问,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3.为什么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分析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批判。)

  4.查资料了解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明白《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5.我国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见解:“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你知道这种见解的理由吗?你认为这种见解对不对?

  六.思维小助手:影视剧具有直观性强、易于普及的特点,但仅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很难品味出原著的艺术价值,要养成看原著的习惯。而且,真正理解影视语言也不是容易的事。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古典小说的高峰”,第二课时学习“戏剧的繁荣”和“书画成就”。

  第一课时上课流程

  导语: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点出了《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典名著的海洋,撷取一些珍宝,领略它们撼人心魄的美。

  请两位学生说导语,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师过渡: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白话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其中《红楼梦》更是把古典小说的成就推上了高峰。

  (第 组)

  一 简述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二 古典小说的高峰概况。(作品多、作家多、内容反映生活等方面。)

  三 列表比较、识记四大名著(提示表格比较项目:著作、作者、成书时间、地位、主要内容及特色)。

  (第 组)

  四 合作学习《三国演义》。

  1.简介罗贯中。

  2.说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人物。

  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形象?

  4.历史课本中介绍的曹操是什么形象?

  5.讨论p127页动脑筋。

  (第 组)

  五 《水浒传》

  1.简介施耐庵

  2.详细介绍《水浒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

  3.你喜欢的《水浒传》的人物。

  (第 组)

  六 吴承恩和《西游记》

  1.简单了解吴承恩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自己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了解回答第一问,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第 组)

  七 曹雪芹和《红楼梦》

  1.简介曹雪芹的生平

  2.为什么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分析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批判。)

  3.查资料了解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明白《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第 组)

  八 我国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见解:“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你知道这种见解的理由吗?你认为这种见解对不对?(三人说)

  九 讨论古典小说如何体现了明清时代的特点?

  十 总结本课内容。侧重在梳理有关古典名著历史知识。

  十一.全班学生辩论:观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能否代替读文学原著?

  师小结:影视剧具有直观性强、易于普及的特点,但仅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很难品味出原著的艺术价值,要养成看原著的习惯。而且,真正理解影视语言也不是容易的事。

  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 起源: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2. 初具规模时期: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3. 初步成熟时期(唐传奇):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4. 进一步发展(宋白话小说):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

  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5. 成熟: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6. 高峰时期(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1) 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3) 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

  (4) 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中国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戏剧的源头是先秦时代的“优”。《左传》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所谓优,就是戏谑的意思。这种优,既有歌舞,又有戏谑,歌舞与戏谑相混杂。以表演歌舞为主的称为“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为“俳优”。以戏谑表演为主的优,到晋代发展成为戏剧,叫做参军戏。主要由参军、苍鹘(hú)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也用以讽刺朝政或某种社会现象。参军戏在唐宋大为流行,宋时又称杂剧,角色也有所增加,并有了演出的脚本。

  2. 到南宋,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戏用南曲演唱,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广泛流行于南方民间,明成化、弘治以后进一步发展为传奇。元杂剧用北曲演唱,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对后来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其优秀的遗产为传奇所继承。

  4. 明清是传奇盛行的时期,曲调、表演艺术、角色分行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又吸收、继承一部分元杂剧的精华,兼用一些北曲的曲调,因而也更加丰富多彩。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是传奇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许多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舞台布景的出现

  中国的古典戏剧,一向是在空舞台上演出的,舞台上没有近似自然景物的布景,连道具也很少用。剧情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间接地表现出来。明万历年间,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大官僚地主养优成风。一些大官僚在退职闲居之后,往往组织大规模的戏班,称为“家班”,以供自己娱乐。这种家班具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开始尝试在演出中使用舞台装置。据张岱《陶庵梦忆•刘吉晖女戏》的记载,当时有个刘吉晖的女戏班,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可能是明传奇《彩毫记》中的一出《游玩月宫》)时就使用了布景。帷幕拉开,舞台上恍如月宫,白兔捣药,桂树婆娑,吴刚倚立,嫦娥中坐,云气五色,月光满晖,真是神奇境界。到清代康熙年间,这种舞台布景在《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中,又有新的发展。不过,后来随着地主家班的逐渐衰落,这类舞台装置未能继续发展下去。而一般的民间职业戏班,限于经济条件,又搞不起这种花钱的布景。所以,舞台布景在中国的古典戏剧中未能发展成为传统。到了近代,西方的话剧传入我国,舞台布景才逐渐被其他剧种所采用,中国的古典戏剧才普遍使用布景。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

  【摘要】

  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教学工作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达到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历史教学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情况,同时还将影响学生的历史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鉴于此,必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切入点

  1.要对教学原则进行创新。和其他课程不同,历史课程的内容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强调历史教学工作的这一特点。简单来说,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关系;第二,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关系;第三,不同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多维教学方法,将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还存有应试教育的理念,过于注重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3.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往,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比较喜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在新课改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判断该种方法是否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演绎史实法。历史课程中的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结,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具有一定难度。以往,教师往往鼓励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历史事件,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采用演绎历史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些历史事件,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力求公正、客观,不掺杂个人情感;而且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应从多角度入手,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历史,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

  2.历史情境法。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而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情境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象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历史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关联,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历史事件。采用历史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事件之中,真正体验一下历史人物的心情,这对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具有很大的帮助。

  3.探究式教学法。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这一点。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一切方法收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信息。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雪红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冶金中学

  参考文献

  [1]龚炜.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J].山海经,2016:2.

  [2]邢开亮.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3]卢翠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6:2

七年级历史下册22课导学案相关文章

1.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2.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4.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208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