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仅供参考。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二)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 ,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三)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蒙古的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三,行省制度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特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①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③.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④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1.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2.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大全

5.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210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