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学习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在即将到来的七年级语文的第五单元考试,同学们要如何复习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积累运用(17分)

  1.诗句填空。(8分)

  (1)《归园田居(其三)》中描写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表达了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描写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最喜小儿亡赖。

  C.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D.具答之,便要还家。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4.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

  B.《观潮》——周密——宋代

  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D.《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唐代

  5.提炼出下面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3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溯: (2)肃:

  (3)属: (4)引:

  7.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

  。(4分)

  8.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_、_______、 。(5分)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诗句。(2分)

  (二)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13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民。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3.填空。(7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曰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1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12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14.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时间 (1) 今年由春到夏 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

  街坊们尽数采去 (2) (3)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2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16.“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17.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警方打掉了一个抢劫团伙,一位记者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问:“你通常都是向哪些人下手呢?”

  “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的下手对象。”那个头目说。

  “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

  “怕?再多的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

  “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

  “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

  其实,人们不只是面对盗贼和歹徒时存在“抬头”与“低头”的选择,面对人生、社会和世界,同样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选择。请以“抬头与低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答案:

  1.(1)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本题属理解性默写题,要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默写出古诗文名句来,不要多字、漏字,不能写错别字。)

  2.C(A.“阙”通“缺”;B.“亡”通“无”;D.“要”通“邀”。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平时学习要多积累。)

  3.B[正确译文是: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情(于山水)的人呢!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结合全文进行翻译。]

  4.D(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初中应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陶渊明是东晋人,不是唐代人。)

  5.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萧鼓声中来来往往。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诗中描写了农村的社日即将到来时,村民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6.(1)逆流而上  (2)冷寂  (3)连接  (4)延长(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需平时多加积累,可分类记忆。)

  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认真阅读理解文章,并且能熟练应用。同时,需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归纳整理。)

  8.4  水  树  山  草(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提取主要描写对象。)

  9.(1)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古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0.示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令五申。[本题考查同学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含有“三(多次)”的成语或诗句有很多,平常要多积累。]

  1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能力。可根据意义单位、语法结构、文言句式特点、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等划分。)

  1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需平时多加积累,可分类记忆。)

  13.(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需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填写,不要多字漏字,不要有错别字。(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充分抓住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4.(1)去年七月 (2)沉默,没有开花 (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看清是“按照时间顺序”去梳理,再关注表格中已有的内容,并从文中找出它们,两部分相结合就可以从文中发现答案。)

  15.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从句子中的“小心”“内敛”“自得”三个词语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连用三个“那么……”又是排比修辞,作者用这两种修辞写出了槐花的特点及自己内心对槐花的情感。)

  16.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此题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审题能力,从题干得知问的是“我”推想的原因,而不是别人想的,因此很明显应去文章中寻找答案。二是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要选用恰当语句回答问题,“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这句话前后的语句可作为优先参考,审定之后可确立答案。)

  17.对比(插叙、衬托);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今年仍然开出更美更密的花蕾,体现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本题可以从第○11段中分析入手,“黑槐们和牡丹不同”,从这句话就可以得出用了对比的写法,“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更点出了智慧的内涵。)

  18.思路点拨:话题中“抬头”与“低头”,是强烈的对比。从这种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阅读材料,我们可以读出:抬头是坚持正义、抵制邪恶的正气,低头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冷漠;抬头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铁肩,低头是面对邪恶的沉默与纵容,等等。最好能够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来谈,要表现出强烈的是非观念,立意要积极向上。适合写成议论文。

  例文:

  学会抬头

  新闻上曾播出过这样一则消息:在杭州有一名双腿残疾的乞丐因不停地大声向楼顶喊话,而救下一名轻生女子。这名大声疾呼的乞丐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杭州乞丐哥”。

  画面用慢镜头反复播放着他抬着头奋力仰天呼叫的场景,我为此默然良久。在浮华如斯的都市,纵使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敢站出来抬起头救助轻生人的也独独一个衣不蔽体的乞丐而已。当行人选择低下头漠不关心地离开时,其实也便从正义与冷漠中做了一个选择。抬起头来的不只是一个乞丐,还有一颗正直从善的心;呐喊出的不只有试图解救一个生命的温暖言辞,更暗含着对低下头去的冷漠行人良心的谴责。

  就像抬起头奋不顾身用柔弱的手臂接住妞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母爱的本能驱动下如此奋不顾身。与此同时,周围其他行人又去了哪里呢?就像那第19个路人陈贤妹,用拾荒的手捧起小悦悦,抬起头来却已是泪流满面,那前面的18个行人又去了哪里呢?低下头来的不只是“没有看见”的行色匆匆的行人,还有冰凉得令人发指的冷漠;躲避掉的并不只有一个可能会“殃及池鱼”的麻烦,还有一颗光明的道德之心。哲学家康德曾说:“人自身可以为道德立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从善的道德本能。每个人都有为正义喊话的本能。而当下,无法不令人深思的,却正是“这种选择正义选择道德的本能我们还是否拥有”的问题。

  那年春节在繁华闹市的街头偶遇到过两次半裸着上身,在瑟瑟寒风中卖命高频率磕头的乞丐。而对他的冷漠早已成为我内心深处永不可自我原谅的痛楚。如此人来人往的街头,竟没有一个人给予温暖;如此车水马龙的街头,竟没有一个人望一眼那个年迈的乞丐。那时的我,也因同行好友拉住衣袖的一句“他是骗子”而同样选择了低下头默不作声地离开。就这样成为“事不关己”的路人甲,我身后便尾随着成千上万的路人乙、丙、丁……我在前推后拥的冷漠包围中也沦为被良心谴责的世人之一。那样一次刻骨铭心的低头,竟使我在之后的日子,每每遇到乞丐就酸楚地予以帮助,竟使我在某次文章中将自己未行的善事以逼真地“写作手法”予以美化……试图以某种方式弥补过失,试图使内心获得正义的救赎。

  电影《风声》中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依然高昂着头喊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的女地下党人,成为革命年代对正义最高贵的诠释。在和平年代,“生死存亡”的正义已经遥远,可是在道德正义面前,在这样细小的举手投足之间,有多少人可以毅然决然地抬起头来,呐喊出正义的风采呢?

  点评:本文是一篇抒情味道较浓的议论文。由“杭州乞丐哥”抬头大喊救下一轻生女子切入,可谓别开生面。选取典型人物吴菊萍、陈贤妹作为事实论据,引用康德名言阐述道理,论述过程中自然融入个人的感受,令人深思。

看过山东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的还看了:

1.2015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2.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3.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11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