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学习的时间,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二单元 导学案

  6 《理想》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2.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时】 两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① 作者: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②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 缀zhuì连 脊jǐ梁 可望不可即jí 洗 濯zhuó 寂寥liáo

  玷diàn污 扒pá窃 碌碌lù终生 诅zǚ咒

  ②解词: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濯——洗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② 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

  ——第1节讲的是“理想的意义”,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检查“预习1、2、3”

  三、整体感知

  1.范读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矫正字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四、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课外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识记字词。 2. 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修辞训练 (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

  1.“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 生命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 。

  2.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3.具体说说下列“色彩”的含义,给人以怎样的情感:

  绿: ;红: ;黑:

  (二)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一把剪刀,生命比作一匹锦绮,裁剪的结果是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铁鞭,生命比作一树繁花,击落后的结果是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2.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3.诗人对“时间”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艰难处境的形象描绘,是他苦闷心情的间接表现。

  4.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3、5 句押韵,韵脚是  去、炬 。

  ⑵第二节是 2、5 句押韵,韵脚是  花、沙 。

  5.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6.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教后反思

  6 《理想》导学案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整理相关名言

  ① 作者:

  ②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 )连 脊( )梁 可望不可即( ) 洗濯( )

  寂寥( )玷( )污 扒( )窃 碌碌( )终生 诅( )咒

  ②解词:可望不可即——

  濯——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 从整体上探究诗歌的脉络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1、2、3”成果

  二、整体感知

  1.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2.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3.课堂发言,展示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四、课外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

  二、研讨与赏析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2.修辞训练 (参见课后“研讨与练习”2)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

  1.“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 。

  2.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具体说说下列“色彩”的含义,给人以怎样的情感:

  绿: 红: 黑:

  (二)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

  2.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4.诗的用韵严格: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5.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6.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学习反思】

  7 《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师用)

  【导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 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时】 两课时

  【预习导引】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

  贪婪lán 堕duò落 点缀zhuì 雏chú形 玲珑剔tī透

  ②解释词语:

  点 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来的事物更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 《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 检查预习2

  疏通、识记字词

  三、朗读课文、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 无私奉献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因为有污染,快乐是因为制造清新的空气,迎来光明,献出浓荫,造福人类。

  3.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自己的家,离开了原始森林,流落街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我条件大大跌落了,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四、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a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研读与赏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语言,以求达到对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讨论。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指风土人情,作者所见的树旁有人家,可见南国风土人情,故称“风情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十分恰当。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略)

  ⑤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⑥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越多,经历越多。感受越丰富,生命自然就越多姿多彩。

  三、拓宽与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好黑 好冷 温暖 惊呆 微笑 安静 无悔

  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_拟人 __,两文不同点是_人称__。

  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_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______。

  四、小结 :据说西红柿最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吧。

  五 、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教后反思】

  7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预习】

  1.布置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材料。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贪婪( ) 堕( )落 点缀( ) 雏( )形 玲珑剔( )透

  ②解释词语:

  点 缀——

  繁弦急管——

  具体而微——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

  ②《第一次真好》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③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2

  二、朗读课文、研读课文

  1.自读,发现问题

  独立阅读,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三、研讨与赏析

  1.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2.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 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 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四、拓宽与延伸

  1.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 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 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4.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 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a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2.研读与赏析:

  ①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⑤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⑥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拓宽与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________

  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两文不同点是________。

  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学习反思】

  8 《人生寓言》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寓言含义。

  2.难点: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寓言这种文体。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2.掌握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注 音: 嬉xì戏 禀bǐng告 厄è运

  多音字: 落难nàn 困难nán

  解 词: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闲适——清闲安逸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泯灭——丧失

  慧心——聪慧之心

  心旷神怡——心情开阔舒畅,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思考这两篇短文的寓意各是什么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②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

  —— 关键看有无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偷去抢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③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必须自觉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研读课文

  1.检查预习1

  2.整体感知

  ① 感知内容

  a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永远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② 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3.问题探究

  ①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略)

  ② 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白兔慧心未泯。

  ③ 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对人类的讽刺

  ④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4.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猎狗有幸同时被两个城市邀请参加午宴。天一亮,猎狗兴高采烈地跑到第一个邀请它的城市,看到屠夫正在宰牛,它没有等,急急忙忙跑向第二个城市,到了那里,看见厨师正在淘米。这时正是清晨八点钟。它又飞快地跑回到第一个城市,只见炉子上正在煮饭,还没有做熟。它片刻未停,再奔往第二个城市,但见人们正在盛饭,它又第三次赶到第一个城市,看到奴仆在擦盘子,它一分钟也没等就又匆匆离去。这时已是正午十二点。它由于不停息地往返三次,饥渴劳累,嘴里不断滴着口水。它第四次来到第一个宴请它的地方,客人正宴罢散去,再到第二个宴请它的地方,人们也已酒醉饭饱,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两处丰盛的宴席,猎狗都没吃上,最后只好舔点儿残羹剩饭充饥了事。

  ①猎狗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C )

  A它想参加第一个城市的午宴,不想参加第二个城市的午宴。

  B两个城市都争着邀请它参加午宴,它只好来回奔波。

  C它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而且三心二意。

  D它不愿总在一个城市等待。

  ②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办事情不能坚持到底、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

  ③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拟人 突出了猎狗做事没有耐心、三心二意的性格。

  三、作业

  ① 字词作业

  ② 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 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②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 “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 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四、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

  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反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上来,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

  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犀牛与羊羔面对老虎都是迎上去,原因是 ( B )

  A相同,都是无所畏惧的精神。

  B不同,犀牛怒目而视是无所畏惧,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C不同,犀牛是出自机智,巧斗老虎,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D相同,都是出自无知,不识虎性,盲目斗争,盲目亲近。

  2.仔细阅读老山羊说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

  _______无知和无畏有时表面看来完全一样,实质却完全不同___。

  3.这则寓言寓意不只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像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________无知不等于无畏,不是相互的,无畏不是胆大妄为,无知最可怕____。

  六、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①“居安思危”;②“在逆境中成长”

  【教学反思】

  8 《人生寓言》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寓言这种文体。

  2.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嬉( )戏 禀( )告 厄( )运 落难( ) 困难( )

  ②解释词语:

  风韵

  闲适

  得失之患

  泯灭

  慧心

  心旷神怡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思考这两篇短文的寓意各是什么

  ②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

  ③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 感知内容

  a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d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② 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要仔细品味、赏析。

  2.问题探究

  ①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② 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③ 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④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猎狗有幸同时被两个城市邀请参加午宴。天一亮,猎狗兴高采烈地跑到第一个邀请它的城市,看到屠夫正在宰牛,它没有等,急急忙忙跑向第二个城市,到了那里,看见厨师正在淘米。这时正是清晨八点钟。它又飞快地跑回到第一个城市,只见炉子上正在煮饭,还没有做熟。它片刻未停,再奔往第二个城市,但见人们正在盛饭,它又第三次赶到第一个城市,看到奴仆在擦盘子,它一分钟也没等就又匆匆离去。这时已是正午十二点。它由于不停息地往返三次,饥渴劳累,嘴里不断滴着口水。它第四次来到第一个宴请它的地方,客人正宴罢散去,再到第二个宴请它的地方,人们也已酒醉饭饱,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两处丰盛的宴席,猎狗都没吃上,最后只好舔点儿残羹剩饭充饥了事。

  ①猎狗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它想参加第一个城市的午宴,不想参加第二个城市的午宴。

  B两个城市都争着邀请它参加午宴,它只好来回奔波。

  C它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而且三心二意。

  D它不愿总在一个城市等待。

  ②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③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作业

  1.字词作业

  2.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 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③ “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④ “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2.问题研究

  深入研讨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②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③ “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④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⑤ 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提高赏析能力。

  ① 在主题上——

  ② 在情节上——

  ③ 在表现手法上——

  ④ 在表达方式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

  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反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上来,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

  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犀牛与羊羔面对老虎都是迎上去,原因是 ( )

  A相同,都是无所畏惧的精神。

  B不同,犀牛怒目而视是无所畏惧,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C不同,犀牛是出自机智,巧斗老虎,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D相同,都是出自无知,不识虎性,盲目斗争,盲目亲近。

  2.仔细阅读老山羊说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寓意不只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像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学习反思】

  9《我的信念》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 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导学重点 、难点】

  1.重点:① 梳理课文内容。 ② 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2.难点: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固执gùzhí 报酬 bàochou 蹂躏róulìn 呵责hé 猝然长逝cù

  解词: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匪:非、不 猝然——突然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

  ② 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讲解字词

  2.研读课文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3.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特征:梦想家这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

  从放弃专利上可以看出来。

  b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像沉迷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般。反映了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②品味语言

  a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 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未能使他获诺贝尔奖。一些传记家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十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弗洛伊德曾对20世纪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梦的解析》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揭开了20世纪序幕的著作。《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作,同时也可以看做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差不多十年以后才为人们所重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就再版了八次,并有了近十种文字的译本。弗洛伊德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并列的20世欧美思想家之一。

  1.从文章中看出,弗洛伊德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原因是什么?

  ——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

  2.《梦的解析》是一部具有什么价值的著作?

  ——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揭开了20世纪序幕的著作,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作,可以看做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3.弗洛伊德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著名的心理学家,20世纪欧美思想家之一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课后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教后反思】

  9 《我的信念》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 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居里夫人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固执 报酬 蹂躏 呵责 猝然长逝

  解词:获益匪浅——

  猝然——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② 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

  1.展示预习1,学习字词

  2.研读课文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3.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重点研读有关词句、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找出相关内容,讨论解决。

  a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b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② 品味语言

  a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未能使他获诺贝尔奖。一些传记家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十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弗洛伊德曾对20世纪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梦的解析》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揭开了20世纪序幕的著作。《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作,同时也可以看做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差不多十年以后才为人们所重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就再版了八次,并有了近十种文字的译本。弗洛伊德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并列的20世欧美思想家之一。

  1.从文章中看出,弗洛伊德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原因是什么?

  2.《梦的解析》是一部具有什么价值的著作?

  3.弗洛伊德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三、课后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学习反思】

  10 《〈论语〉十则》 导学案 (教师用)

  【导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 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② 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学习态度——传不习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检查预习1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检查预习2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②.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③.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①.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②.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课外作业

  1.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 熟读课文至会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儒家学说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1.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凭什么 是以:因此 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二)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粗词语。

  (1)惑:疑惑 (2)忧:忧愁 (3)惧:害怕

  2.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这则是从学习态度方面论述的。

  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畏严寒,坚强(意思对即可)。

  四、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教学反思】

  10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预习】

  1.了解孔子及《论语》

  a 孔子

  b 《论语》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①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②解释:愠——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罔——

  见贤思齐——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 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②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研读课文

  展示预习1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二、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展示预习2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① 自主阅读。

  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② 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课外作业

  1.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 熟读课文至会背诵

  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后五则:

  1.全班朗读课文

  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探究:

  翻译这句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

  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二)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点词语。

  (1)惑: (2)忧: (3)惧:

  2.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课外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学习反思】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导学案 (教师用)

  【导学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导学重点】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导学难点】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导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教学反思】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导学案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3.通过写作练习,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预习】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学习过程】

  一、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1.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2.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3.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4.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5.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二、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学习的时间,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二单元 导学案 6 《理想》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175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