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勤奋是你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一)

  本命年的回想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 8.换门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打更 更新 更迭 更加 更其 更上一层楼 中彩 中标 中伤 中策 中饭 中断

  三、腊月、蜡烛 红薯、公署 抠门、呕吐

  四、1.形容过年的气氛被渲染到极为浓烈的程度。(另说:这里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2.交好运。 3.由衰老恢复青春。

  五、1.词语的移用(移就) “预热”原是机器加热的一个初始过程,这里用来写过年的起始阶段。这样写生动形象,有可感性。

  2.夸张 形象地写出土炕热的程度。

  3.拟人 形象地写出辞旧迎新开始了。

  4.对偶 语言整齐简练,容易记忆。

  六、1.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华夏文明扑面而来。春节却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重要的节日,从而把春节衬托到更引人注目的地位。

  七、1.刘绍棠 《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蒲柳人家》《娥眉》《黄花闺女池塘》

  2.自己生肖所在的年 1996 六十

  八、B

  问题探究

  一、1.说明炒货种类多,分量大。2.说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3.段末一句“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属于侧面描写,其他都属正面描写,两者相结合把炒年货的热闹情景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而且也不乏幽默感。

  二、1.为霜鬓的陌生客的愉快(和孩子气)所感染(打动),愿意为成全(帮助)别人而付出。

  2.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1)能删。文章后面记叙的两件事,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都有分享别人喜悦的内容),删去后事例更典型,文章更简洁。 (2)不能删。本文多方面选材,能够紧扣题目中的“种种”,突出中心。

  小卡片

  示例:课文以主要的篇幅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从春节的名称谈起,指出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预热,直至年根。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二)

  火把节之歌补充习题答案

  一、

  淬 噬

  槃 翱

  二、

  避 — 蔽 带 — 戴

  徇 — 循 步 — 部

  三、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四、

  1. “天然”说明四周自然景象的奇特,而“据说”则说明了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并不是准确地数字。

  2. “比较”表明这个民族并不是完全封闭,“未必”则体现出作者的不确定。

  五、

  1. √

  3. √

  4.√

  六、

  1. 突出火在彝族人的心中的神圣地位。

  2. 表达出火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一、

  1. 第一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句表现的是自然景色;第二句写人们的心情;第三句写朗诵的诗句。

  2. 引用诗句更能体现“我”无比兴奋的心情和狂欢的精神。呼应:第二段第一句

  3. 重点:第二层意思。“精神需求”:人们希望在欢乐的氛围中使身心放松、亢奋,打到精神上的升华。

  4. 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互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点名主旨,升华文章中心。

  二、

  1. 选文详写了火把节的来历;略写了彝族人在火把节时的习俗。

  2. 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族人烧死蝗虫,保住了庄稼。

  3. 天神象征欺压百姓的官绅。说明彝族人顽强反抗恶势力的勇气和智慧。

  4. 略

  小卡片

  民族节日

  蒙古族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

  朝鲜族正初、上元节、端午节、秋夕节、老人节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满族添仓节、虫王节

  藏族转山会、采花节、萨噶达瓦节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傈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刀杆节

  佤族插种节、新米节

  苗族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相同点:中秋咏月,抒思念亲人、盼望团聚之情。

  随文练习

  一、1.(1)中秋的晚上 (2)指月光满地 (3)鸟停在树上

  2.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3.A(“树栖鸦”本身就是静景,故不能说“以动衬静”)

  4.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1.咏月 苏轼 东坡居士 苏辙

  2.(1)端起酒杯 (2)为什么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B(“表现词人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情绪”分析不妥,诗人的意思是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5.C

  6.D

  三、1.艾青 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或《艾青全集》)

  2.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在修辞上叫“移就”或“通感”。“圆”是圆满的意思,而中秋的月亮恰恰是最圆的,把思念想像成圆,正是寄托了诗人这种希望家家团圆的思想感情(还使人联想到至今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们)。

  4.因为此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作者在““””中历尽劫难,总算活了下来,可是想到不少亲朋好友在““””中不幸去世,心头渗入了孤独和凄惨之情,所以想到“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这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爱精神。

  5.诗中说道:“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四、1.“把墙上的球印也擦掉了”改为“墙上的球印也被擦掉了”(这样前后都是被动句,上下连贯。)

  2.他没有被崇山峻岭吓倒。一路上他翻山越岭,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裤,此时,他已累得走不动了。可是放眼四望山下山上,美丽的景色是那样令人陶醉,他顿时感到浑身的疲劳全被赶跑,下面的路他走得更有劲了。

  问题探究

  一、1.字面意思: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深层含义: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反映了作者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

  2.此话虽然是对弟弟子由说的,其实也包括普天下离散的人在内,反映诗人的旷达胸怀和良好愿望,所以,“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二、1.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恐怕吴刚也是不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的吧?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2.“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飘泊的苦味。“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3.“直”通“特”,“简直”的意思。这个时候仰望白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4.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征战,国泰民安。

  小卡片

  课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王昌龄《南斋玩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2.苏教版一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3.7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4.七年级上册生物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

5.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补充习题答案

218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