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教学设计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的心智成果,其形式与内容都是不断变化而没有固定模式的。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liuxue86.com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10、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教学规律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规律意识培养的现状

  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相对小学、高中缺乏规律意识。从课堂教学、作业训练、考试检测都侧重主观性的提问、讲解和强调。首先,缺乏小学词语规范的强化认知,也缺乏高中系统的语法知识;既不强调过去的文体概念,也不重视西方的实用议论文。虽然不乏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的目标落实,但是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甚至许多版本的教材在安排上也多是以人文情感来划分单元,学生无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形成知识体系。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意识很淡薄,亚待改善。

  二、语文教学中规律意识培养的对策及思考

  1.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今很多教师属于经验型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并不是坏事,但是弊端在于随意性太大,不便于积累和传承,也容易偏颇。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学习经过长期论证、验证的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可以有灵活的应对,但是也应该有一定之规。首先,教师应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对教育政策(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其次,教师应把学习到的知识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架构;第三,教师可以对规律性的语文教学心得积累成就自己的职业风格。有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师就会发现规律,理解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拥有规律意识。

  2.教师要潜心研究语言文字规律,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科是区别于理化生的人文学科,往往误认为语感等是主观性的,但是,实际上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人们的误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复杂而不是因为这种能力的无规律性。教师要潜下心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其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的学习语言文字,拥有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教师应有教育教学调研的习惯,摒弃经验论。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最难评价优劣,最难指出问题,更难拿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原因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经验型教师,自己经验丰富却各成一派。比如,同一篇文章有些教师喜欢强调情感分析;有些教师强调写法;有些教师总结字词,100位教师能讲出100种教法,说课时都能自圆其说。虽然这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权力,但是长期如此,教师的教学会不成体系,学生也会无从入手,重复教学,盲点教学会不断出现。教师应该注重调研,在调研结果整合后,完成语文教学的层递性和完整性,摒弃经验论。如,初一年级注重书写训练、背诵积累,初二年级把词句、情感分析作为课文分析重点,初三年级侧重写作训练等。

  4.教师应营造科学研究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律意识。教师是语文规律意识的倡导者,学生才是语文规律意识的践行者。教师应该力求给学生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让学生能用科学实验的态度去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当下,很多学校都利用编辑校园作品集的方式倡导学生发表习作,如果能把学生的作品创作当做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试验田,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另外,对待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开发学习资源,把学习作为有深度、有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要能身处研究的氛围中,就会逐渐拥有规律意识。

  5.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总结和运用规律的习惯。温家宝曾经在北京听过一次语文课后说道:“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就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前的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每天都要坚持的事情上,无论哪一篇文章都要对说话、写作有用处,阅读是一种媒介,一种让我们总结规律、经验的媒介。教师要在课堂上有系统的目标,有贯彻的步骤,有规律性的小结,把语文课变成发现语言文字之间联系的课堂,语言文字与人之间的练习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语文的规律意识。

  6.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总结和运用规律的积极性。试卷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能把语文分数像其他学科一样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难题。很多文学素养非常高的孩子在语文考试中成绩都不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试卷的评价过于单一,考试的项目过于单一,答案的限制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总结和运用规律的积极性,擅长记叙的同学应该在这一方面给予肯定;擅长议论的同学应该让他明确,擅长鉴赏古诗词的同学应该发展其特长等等。若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掌握什么能力,还需要学什么能力。更明确语文学科的客观规律。另外,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各种文学活动都可以展示学生的能力,小到课前演讲,大到竞选发言,从课内作文到课外期刊发表,只要点评、引导富有规范、严谨性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规律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规律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说:“原先关注内容,现在关心语文。”“精确妥帖的语文,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言,和艰苦的挣扎等等。”《文学和语文的关系》这呼声振聋发联,醒酬灌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规律意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追求严谨但不能失去诗意。由于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无论你情绪情感怎样变化,知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语文的情感情绪是文字的魂,是破译文字密码的钥匙。无论语法知识,写作规律掌握如何娴熟,如果没有“情郁于中”都不可能有李白的奇诗,也不可能有欧亨利的绝妙小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规律意识是应该把严谨与诗意并行。

  2.咬文嚼字但不能固步自封。一旦在语文学科中意识到了明确的规律,势必会使人对任何一个文字都要求符合规律。但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刻板的在一个字词上挣扎,教条的在段落安排上纠结,也许会错过很多伟大的作品。作家余华句子非常短,可能未必有一个高中学生的句子丰满;沈从文句子很多湘西但语,也不见得句句满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详细到了哆嗦的地步。所以,在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时也要明白偶尔打破规律也是一种创作规律。

  作者:黄晓煌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

  看了“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2.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设计

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例

4.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学设计

5.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