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语文 >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一)

  ①那人胸前戴着枚校徽,显然是大学生。

  ②中年男人于是走过去,在他身后站住。柜台上躺着一本厚厚的书,大学生翻着,思量着是买还是不买。

  ③书店营业员走到大学生面前:“这是最后一套啦,买吗?”大学生犹豫着。

  ④“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营业员把手中的售书单扬了扬。“开票吧?”

  ⑤大学生往喉咙里咽了一口唾沫,“可是……”

  ⑥营业员同情地瞥了大学生一眼,拿起柜台上的那本第一卷:“我给你留下来,行吗?”

  ⑦大学生尴尬地点点头 .

  ⑧“我买!”中年男人忍不住大叫一声,把大学生吓了一跳,营业员也惊疑地抬起头来。

  ⑨“不就是几百块钱吗?”中年男人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匝百元的票子,摔在柜台上。

  ⑩营业员为难地瞧着大学生,大学生一扭头就往外走,谁知大学生刚刚转过身,就被买书人拽住了胳膊,“别走!我是帮你买的!”

  (11)谁信这是真的呢?大学生愣愣地看着陌生男人,眼瞧着他把钱递给同样吃惊的营业员。

  (12)书买下了。中年男人让大学生把书抱着走出了店门。

  (13)正午的阳光下,他们先后站住了。

  (14)大学生莫名其妙地问:“你这是……?”

  (15)男人把他拉到一边:“这书,就是你的了!小兄弟,你是大学生,我想求你帮个忙……”

  (16)大学生心里一动,“只要我能做到……”

  (17)中年男人笑笑,压低嗓门:“是这样。我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过两天要考技校。他怕考语文。”

  (18)“嘿嘿,帮个忙吧。……”

  (19)大学生没出声。

  (20)男人垂下上眼皮,“孩子无能,我也难受,要不,这次招工又吹了……”

  (21)大学生依然沉默。

  (22)“如嫌钱少,我再加点儿。”

  (23)“恐怕……”

  (24)中年男人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你不用担心……两个监考的都是我熟人……何况你长相和我儿子也差不多……”

  (25)“好吧。”大学生看了看那套《鲁迅全集》,狠狠心,但话刚出口,就有一丝后悔。

  (26)两天后,大学生随人流走进考场。他胸前的校徽已经摘掉了,拿在手上的是一张“准考证”,此刻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大学生已经消失。

  (27)三点半,大学生大步走出考场。中年男子立刻迎过去,“怎么样?”

  (28)“还可以。”大学生回答着,把校徽端端正正的别到胸前。“我原以为是难题,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他轻松地说,推开了中年人递过来的书,“算了吧,只当我帮个忙。”

  (29)一个月后,中年男人收到儿子的考试成绩通知单。语文是零分,白卷。

  1.上文第②段中,书的量词用的是“本”,而③、④、(25)等段中都是用“套”,第②段中量词是不是用错了?为什么?

  2.第④段中,营业员说“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3.第⑨段中的加点词“摔”换成“放”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⑩段中,营业员为什么“为难”?

  5.文中的中年男人之所以“请”那位大学生代他“怕考语文”的儿子去考技校,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6)段中,“大学生已经消失”的意思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8)段“他轻松地说”中“轻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答案:

  1.没错,从第⑥段可知那是一套中的第一卷。

  2.这是就《鲁迅全集》的价值而言的。

  3.不好,用“摔”更符合人物自恃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特点。

  4.因为他已答应给大学生把书留着。

  5.大学生爱好文学;监考的是熟人;大学生与他儿子长相差不多。

  6.他冒名顶替去考技校,身份临时改变;这种舞弊行为不符合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形象。

  7.他经受了一场人格的考试,卸下了思想包袱,所以轻松。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二)

  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 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一段)

  (1)句中“有些”、“只有”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有人说,第四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长来听课,似乎与引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3.第六段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4.教务主任并没有议论“我”的课,“我”为什么认为“这堂课彻底失败了”?

  5.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他在提醒“我”什么?

  6.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在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习题答案:

  1.(1)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只有”对此起强调突出的作用(2)反衬“这张圆脸”给自己的印象之深

  2.有关系。这两点也是引发自己“暴怒”、“恼怒”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务主任的谈话也是“我”认识变化的原因之一。

  3.圆脸的抽吸鼻涕声引发的学生的议论和嗤笑,影响了教学秩序这一件事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4.教务主任的谈话使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职”,认识到刺伤一个需要理解的孩子的心的人不配称老师,更无需说教学了。

  5.提醒自己教人要先教己,要理解学生。

  6.略。

358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