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 高二地理下册教案

高二地理下册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二地理下册教案

  高二地理下册是冲刺高三的重要阶段,教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下册教案,为你的教学提供最好的素材。

  高二地理下册教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师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师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生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师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

  生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师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师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师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

  师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生

  略。

  师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师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师

  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

  (小组探究: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板书: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备注补充:



备注补充:


  (小组交流)

  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东部,长江入海口


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商贸业发达。?2.农业发展利用良好的水热条件,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一年两到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3.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4.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进矿石等原料,发展重工业


地理位置:北纬43°~48°,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1.农业一年一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农业。西部发展畜牧业


2.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3.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土地条件:


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


水田为主;


人均耕地少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生产力较高的黑土;


旱地为主,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


贫乏


矿产资源:


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资源


备注补充:



备注补充:


  师

  在区域地图的阅读中我们遇到了如何来判读等值线图,下面我们就利用实例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一下等值线模式图的判读。

  课件展示:例题

  分析等值线图,完成1~4题。

  1.若为山区等高线分布图(a>b>c),下列现象中最明显地显示a

  A.气温

  B.降水

  C.气压

  D.太阳辐射

  答案:C

  2.若为大陆或海洋7月等温线(a

  A.北半球海洋

  B.北半球大陆

  C.南半球大陆

  D.南半球海洋

  答案:D

  3.若为等潜水位线(a

  A.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B.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D.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答案:B

  4.若为北半球500hPa等压面高度分布图(a>b>c),有关近地面天气系统及天气的不正确叙述是()

  A.该地区近地面为一低压槽

  B.B近地面形成一个冷锋天气

  C.A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

  D.此时C处近地面正在进行一次降水过程

  答案:D

  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图”。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左起第一位为水分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资源,数字1~4分别表示资源的质量等级。完成5~6题。

  5.关于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四川盆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劣势与各区域农业发展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最大的优势是光照,应该将光照转化为热量,发展大棚农业、生态农业

  B.四川盆地的水源充足,无需发展节水型农业

  C.西北内陆水源不足,不能发展灌溉农业

  D.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均能发展“阳光农业”

  答案: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看华北平原实际上并没有水资源短缺问题

  B.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资源最大的差异在热量资源

  C.我国南方地区与东北北部光照资源并不十分充足的原因是相同的

  D.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的最大优势是热量条件好

  答案:B

  生 略

  【知识拓展】

  师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对比

  长三角和珠三角均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渐渐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领跑者,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受到严峻的挑战,下面来具体对比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1.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已抢先一步、独领风骚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经济水平都有长足提升。总体上看,长三角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较快,其次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位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圈的领跑者。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有关媒体关于长三角是否已经超过珠三角的讨论便不绝于耳。

  (1)从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人均生产总值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2倍。

  (2)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北京的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生产总值中占61.4%的绝对优势,从而使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均为“二三一”结构。

  (3)在需求层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人均出口额由大到小排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其中出口方面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较大。

  (4)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其中长三角经济外向度继续大幅度提高,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增速也略高于珠三角。”同时,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这表明,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2.三大区域的三大核心城市发展的对比

  在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中,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最具竞争优势,明显领先于该区域内的其他核心城市。

  根据2003年的数据,上海的经济总量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远大于其他三个城市,投资和消费需求、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也居首位。相比之下,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京津冀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虽然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有时不是非常明显。

  从2004年1月至9月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位居榜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二位。

  而北京与广州的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大致相当。广州的突出优势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北京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几方面逊色于上海,居第二位,但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天津的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北京和广州,出口额也较高,显示出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的对外贸易。

  “与2002年相比,三大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略有上升,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一半,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3/4。”三大经济圈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加大。

  师

  请同学思考:影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什么?结合这两个问题写一篇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小论文。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区域,了解区域寻求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对比法,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形成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缜密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照片,并且布置在教室周围,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欣赏并思考其中差异的原因。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对比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了解了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影响,导致了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差异,通过区域对比,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时,应综合考虑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在许多人文景观上,不同的区域也有很大的差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也进行了各类区域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的搜集与欣赏,有了一定的基础,下面请大家观察两幅建筑物的图片,请推测是属于我国什么地区的建筑物,并阐明理由。

  课件展示:

  推进新课

  板书:

  三、探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生

  (学生回答)略

  师

  第一幅图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第二幅图是西北新疆的民居,看来不同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的建筑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产生了差异。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地理故事,请大家来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城市复制——将自己的故乡丰县(今江苏丰县)按原样搬迁到关中的丽邑。原来刘邦当了开国皇帝后,将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在首都长安附近的丽邑(今陕西临潼东北)为他建造了宫殿,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可是老人家却闷闷不乐,想回丰县老家。刘邦好不奇怪,悄悄问左右是什么缘故。原来这位太上皇平生最喜欢与当地的屠夫、小贩、少年、沽酒的、卖饼的在一起斗鸡、玩蹴踘,日子过得很开心。现在却一个都见不到,当然会感到乏味。于是刘邦下令,完全按照丰县的样子改建丽邑,城市的公共设施,如街道、商店、住宅等都一一仿造,务必保持原状。又下令将丰县的人口迁至丽邑,特别是太上皇熟识的屠夫、小贩、少年、打酒的、卖饼的一个不缺。这座新城建得与丰县惟妙惟肖,以至丰县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鸡、狗放在街上,它们都会自己找到新建的“旧居”。丰县移民一方面获得减免赋役的优待和迁移津贴,另一方面也被限制在丽邑,终身不得迁回。三年后,太上皇驾崩了,刘邦将丽邑改名新丰,让他父亲永远不离开这个新的丰县。新丰从此成为关中一个名城大县,但却渐渐的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多,再也不具备丰县特色了,同学们,能够找到其中的奥秘吗?

  生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

  原来丰县迁入关中的移民在长期定居后发现,故乡的房屋难以适应关中的气候,于是他们不得不改建房屋。原来的屠夫、沽酒、卖饼、斗鸡、蹴踘的职业在当地也没有多少市场,如果失去了官府的补贴也未必维持得了生活,所以就改变了职业。可以说不仅新丰城的内部已经不同于丰县,新丰城的外貌必然也会渐渐变化,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多。所以说公共建筑也许可以复制,但民居却不能完全移植,因为不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民居就很难让人能住、爱住、住得起,例如南方的吊脚楼到了不必临水而居的北方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黄土深厚、木材紧缺的地方,外来移民也会选择穴居。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建筑,民居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所以,民居往往成为地方文化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它最能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课本中的“活动”,看看南北方民居的不同特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地理与生活的素材来为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提供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样的信息中,寻找证据,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课件展示:

  问题1:探究我国南北方民居在方位、墙体厚度、屋顶坡度等建筑结构上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补充南北方其他的一些民居特色差异,来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板书:

  (一)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差异

  (探究过程: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分组,然后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不断进行观察,具体的过程要请学生依照每个环节做好记录,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等,最后请小组派代表来交流观点,也可以组内分工,分别由学生来介绍起初的假设,寻找的哪些证据,得出了什么观点,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老师进行总结)

  师

  经过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特点的影响。北方民居屋顶厚、墙体厚主要为了便于保温,庭院宽大、开敞,多采取正南正北方位,主要为求得更多的日照,屋顶以平顶为主,主要是因为北方降水相对较少。南方民居墙体较薄,主要为了能够利于通风散热,天井高深、庭院狭小、室内空间高大宽敞,主要因为南方需要躲避烈日、利于通风,夏季追求更多阴凉,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南方建筑屋顶以斜顶为主,主要是因为南方降水相对较多,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建筑质量的提高,南方设计独特的平顶房也开始多了起来。从大家搜集的我国古典建筑来看,我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思想,特别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黄土高坡的窑洞还是闽南土楼、藏族的石屋等等,都是顺其自然,因地制宜,体现了“天人合一”。那么,我们现代的建筑也应该同样注意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建造更多体现人地和谐的民居。

  课件展示:

  问题2:探究我国南北方城市建筑的建筑成本和建筑间距之间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板书:

  (二)产生南北方建筑差异的自然原因

  (“探究过程”同问题1)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略。

  师

  建筑间距共包括三种:防火间距、卫生间距和日照间距。目前,建筑领域对建筑间距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是,间距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24节气中“大寒”那天必须满足2小时的日照。而我们同学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依据该地在冬至日这一天,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多少,再依据“该楼最低层也可以获得日照”为标准,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楼房应该具有的最小间距,由于南方纬度较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地区大,所以同样的楼房高度,南方的间距可以小一些,表现为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建筑成本高低的自然原因则主要因为北方城市住宅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目前影响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原因,因为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影响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因素,例如,建筑材料在日益更新和发展。

  课件展示:

  问题3:如果你沿着哈尔滨到云南的旅游线路考察会有哪些体会与收获?

  (“探究过程”同问题1)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要对其创新之处作积极评价,不完整之处进行补充,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

  师

  请同学们阅读并参考下面的材料归纳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课后写一篇小论文与大家交流,比一比谁想想到的多。

  课件展示:

  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

  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①服饰与地理

  其一,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其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穿深色的皮毛制品衣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其三,服饰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②饮食与地理

  中国菜肴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流派,称为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特产、饮食文化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莱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徽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西南地区口味偏辣,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这和各地的气候与文化等因素有关。在主食、小吃、酒、茶等方面,均存在着地域之间的差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由于我国农作区的粮食生产比较发达,因此大部分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以及浙江一带的黄酒等都是深受欢迎的名酒。我国各地还酿有米酒、果酒、奶酒、青稞酒等。我国的茶叶由于地区之间气候、地势的差异品种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菊花茶等。各地的居民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

  ③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以往林区的居民用原木造房子,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古代,我国北方的人外出乘马车,南方的人多乘船,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如飞。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同时,出游、闲暇、娱乐、健康、收藏、饮食、就医、购物、买房、咨询、储蓄、保险、求职、公证、签证、社区生活等方面也涉及许多地理知识。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实例研究地理环境怎样影响民居的形态和分布。

  课件展示:

  【例题剖析】

  读“新疆南部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人口呈斑块状环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环盆地以维吾尔族人为核心,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

  B.环盆地有大小不等不连续的山前冲积扇平原

  C.环盆地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

  D.环盆地有大小不同不连续的绿洲

  答案:BD

  2.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双选)()

  A.热量不足

  B.水源不足

  C.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

  D.地质灾害频繁

  答案:BC

  3.建筑物的间距越小越能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耀,山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向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B.在向阳坡,坡度越小,建筑物间距越小

  C.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

  D.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答案:AC

  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区域的发展都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为其提供的发展条件,下面我们以江苏省进行沿江开发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板书:

  二、探究:江苏沿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开发条件

  (三)发展方向

  师

  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江苏沿江的大开发呢?

  课件展示:

  请在图中标注南京、

  上海、杭州、南通四个城市。

  探究问题1.试分析该地区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区位条件。

  探究问题2.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探究问题3.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江苏沿江大开发的有利条件。

  生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

  参考答案:

  1.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水源充足。

  3.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优越。

  课堂小结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塑造者。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民居、日常生活差异的分析中可看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人类改造自然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照片,或者各种图像等,在教室里展览交流。

  导入新课

  通过对图片展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图片显示的景观显著不同。那么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师

  我们也应注意到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探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条件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板书:

  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师

  (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大家一起总体描述一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条件如何?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沼泽广布、土质黏重、气候优越。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自然条件对长江中下游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探究:同学们共同探讨)

  生

  (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总结)略。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一起来填下列表格。(教师出示下面的空表)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板书: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落后


阻碍农业发展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


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


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


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

  师

  不仅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动态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都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请大家看有关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论述,请同学阅读教材中的“阅读”,填写下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


区域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特点


区位特点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发展


单一自然资源优势或交通便利等


基本上是协调的


成长阶段


经济增长点或城镇由点向面发展


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复杂


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萎缩


资源耗竭,区域集聚力减弱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学生填表教师评价,然后出示参考答案。)

  师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强度是变化的,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也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

  师

  西部开发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借鉴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目前的区域发展阶段,依据我国的国情如何更好地进行西部开发。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

  1.西部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部地区由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和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组成。南北跨越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总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7%。

  2.西部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1)地形复杂。西部几乎占据了中国的第一、二级阶梯。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众多的山脉,东西走向的天山、昆仑山、秦岭、西北走向的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西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基础。

  (2)气候多样。主要包括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局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区。

  (3)地广人稀。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总面积54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55%。其中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的面积居全国前五位。西部人口相对稀少。总人口约27350万,人口密度为51.8人每平方千米,远低于全国水平。

  (4)边境漫长。广大的西部地区有我国漫长的陆地边境线,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为邻。陆地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3.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区位评价。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闭塞的状态,这是其发展的劣势,但是,西部地区陆地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资源评价。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丰富的,在矿产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均有优势,但是水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随着西部开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所以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便有效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3)生态评价。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开发西部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4)基础评价。西部地区基础薄弱,因此西部开发的先导工程是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西部开发的方向与具体策略

  (1)西部开发的方向:生态建设放在核心位置。西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的源头,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西部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存的长治久安,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资源枯竭、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不仅极大地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天然林的保护、沙漠化的防治可以减轻东、中部洪涝灾害和风沙危害的程度,水污染的防治可以为流域中下游的水质提供保障,合理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减轻东、中部地区受风沙危害的程度,为东、中部地区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所以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基础建设放在第二位。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

  (2)西部开发的具体策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逐步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5.西部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西部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会对西部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以下影响:水土流失;对原始植被的破坏,以及被破坏的原始植被难以恢复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有些资源开发会造成环境污染,如煤炭的开采、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等。

  (2)西部开发如何保护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治理水污染。

  (3)西部开发如何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6.西部开发的几项标志性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师

  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加快西部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发展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下面我们用几个例题来分析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教师出投影例题。)

  课件展示:

  【例题剖析】

  1.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2.西部开发的先导工程应该是()

  A.资源开发,建设新基地

  B.更新设备,改造老工业

  C.交通、通讯设施建设

  D.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水平

  3.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请列举陕西省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至少四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强基础设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工作之一,请列举“九五”期间西部地区三大铁路建设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6.江泽民同志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实出位置”,原因何在?

  生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作相应提示、评价)略。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A2.C

  3.半坡遗址、秦陵及兵马俑、昭陵、乾陵、大雁塔、华清池、西安事变旧址等

  4.南疆铁路、南昆铁路、宝中铁路

  5.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要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再想恢复会非常困难。

  6.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十分珍贵;随着西部开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可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师

  课后请同学们做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作业。

  课堂小结

  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尽相同。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机,因而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把握机遇,促进发展是我们未来建设者睿智的选择。

  高二地理下册教案: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

  1.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产业结构的调整。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视频资料及关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观图,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数据表格。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第一课时能源开发条件

  第二课时能源基地建设

  第三课时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四课时活动与探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

  5.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6.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7.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他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设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

  3.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1.展示能源与我们生活关系的录像片。

  2.展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表。

  3.学生讨论关于山西有“煤海”之称的原因。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分析山西省在我国能源开发中的地位。

  推进新课

  充足的能源供应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陆地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能源资源,请同学们列举所了解的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能源资源。

  (学生讨论回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人类使用的能源很多,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完成下表:(学生讨论填表)

  (教师点拨)

  对于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对于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如何节约、综合利用和寻找新的代替品的问题;对于可再生能源,则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加以利用的问题。

  (学生填表教师评价,然后出示参考答案)

  能源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条件,如今世界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以什么能源为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3.2“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2002年)”。

  思考: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我国则以煤炭为主,且这种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为此,大力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及发展相关产业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其市场广阔。

  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是我国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也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

  煤炭资源的有限性与开发过程中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密切和相关性,这些都说明了山西能源基地未来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合理开发区域能源资源,必须了解资源开发条件。

  课件展示: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中国煤田分布图”“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分布图”,请学生分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小结)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煤田分布广泛;地理位置适中,煤炭外运相对便利。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如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分析山西煤炭资源还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全国有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山西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山西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材料二:山西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山西煤炭资源具有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的特点。除此之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板书:

  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一)自然条件

  1.煤炭资源、煤层气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

  3.煤种齐全

  4.煤质优良

  5.开采条件好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煤层气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煤层气:中国西部能源开发的重要角色

  以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而著称的中国西部地区,目前正加紧开发一种还未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被人俗称为“瓦斯”的煤层气。

  “瓦斯”有煤矿“第一杀手”之称,中国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中,瓦斯爆炸引起的事故占70%~80%。但其原本是宝贵的气体能源。

  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是通用煤气的2~5倍,燃烧后很少产生污染物,属优质洁净气体能源。但因其不易开采、投资巨大,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大规模开发利用。

  最新一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煤层气资源总量超过31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位居世界第三,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有1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一半以上。

  与巨大的储量相比,煤层气过去在西部能源开发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每年有大量煤层气作为矿井有害气体随煤炭开采排入大气,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煤层气正在成为新一轮能源开发中的重要角色。

  拥有煤层气全国总储量1/3的山西省,已被列为国家煤层气资源开发的重点,特别是煤层气最为富集的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有望成为中国两大煤层气基地。从2002年底开始,在该省沁水县建设的枣园煤层气压缩站已经将沁水煤层气运往100千米之外的长治市销售,这是中国陆采煤层气产业首次实现商品化。

  同时,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车载压缩煤层气项目已开始投入商业运营,利用亚行贷款建设沁水煤田至阳城、晋城、高平、长治、潞城市的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和煤层气加气站项目也正在积极的开展之中。

  此前,中国最大的煤层气企业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签约,共同开发内蒙古、陕西和山西三个省区的煤层气。三个合同区块分别位于内蒙古的准格尔地区、陕西的神府地区和山西保德地区,总面积约6897平方千米,预测资源总量超过?约1万亿立方米?。据介绍,该合作区内煤层气地质条件好,煤层深度适中,构造简单,煤层含气量高,便于开采。

  据介绍,中国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1年中国煤层气的生产量约为10亿立方米,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规模进行地面煤层气勘探的国家。但中国目前煤层气开采多为煤矿井下抽放,真正可用于商业化操作的陆上钻井开采还不多见。

  专家认为,中国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也为西部煤层气开发带来机遇,从西气东输主管道引出的天然气支线管道及由此新建的城市天然气管网,将为煤层气的市场利用提供设备保障。同时,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以开发煤层气为代表的洁净能源产业,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中国煤层气商业开发的前景是乐观的。

  了解了山西煤炭资源状况,一起来分析一下其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以下材料:

  1.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02年)图:

  2.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情况(单位:亿吨标准煤)

  (学生讨论交流)

  生略。

  (教师提示)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比重有可能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山西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田地质条件好,吨煤开采成本16.48元,远低于全国21.76元的平均水平,山西原煤产量可达4亿多吨,形成了大型动力煤、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由此可见,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提高能源的自给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与城市分布图”“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良好交通条件。(学生分析,交流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小结)

  板书: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广阔

  2.交通便利

  同学们阅读课本P47~48我国能源供应的五大挑战,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提示)

  生略。

  我国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减轻能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开源节能。能源安全威胁越来越大,而我国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国家,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不仅要了解能源基地优越的开发条件,还需清楚其开发建设的不利条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的不利条件是。(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交流后,教师小结)

  生略。

  1.煤炭储量日益减少

  2.水资源不足

  3.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铁路运力不足

  5.开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课堂小结

  本节课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就为其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山西省如何加强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呢?下节课探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2005年夏,江苏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生活用电急剧上升,拉闸限电的举措被省内许多城市采用,事关国计民生的能源问题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能源问题将制约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就。

  推进新课

  板书: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一)成就

  山西省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范围不同,出示山西能源基地示意图,指图说明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范围,它是以山西省为中心,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区,这里分布着中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乌金三角”概况。

  “乌金三角”——晋、陕、内蒙古三省接壤地区

  山西能源基地除山西省外,晋、陕、内蒙古三省接壤地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位于三省区的交界地带,包括16个县市。这里分布着中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

  晋、陕、内蒙古三省接壤地区具有发展煤炭、电力工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有保有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6.3%。本区煤炭多为优质动力煤,煤层大多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建设和生产成本低。该区沿黄河部分地段水资源相对富集,而且土地开阔,为建设电站提供了水源和用地保障。此外,这里开发前景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和铝土矿资源也是进行能源基地建设的物质基础。

  “乌金三角”地区具有近煤、靠水、有场地的办电优势,可以建立巨型火电站链,在沿黄河两岸有条件布设一系列火电站群,形成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的中国最大火电站链,可以向东部输送的电力相当于长江三峡的五六倍。

  山西省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据测算,含煤地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0%,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28%,年产量占全国的1/4,是山西能源基地的核心。以山西省为核心的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山西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进步发展的能源基础,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国未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中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适中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进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是国家建设逐步西移的前沿阵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山西能源基地将成为国家的能源“工业特区”加以建设和强化,吸引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我们本节课探讨的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侧重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学生归纳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成就。

  生略。

  板书:

  1.扩大煤炭开采量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图”,学生归纳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第二个成就。

  板书:

  2.扩大晋煤外运能力

  图上显示山西煤炭外运有多条铁路通道: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看,北边内蒙古和西部的陕西煤炭资源都较丰富,没有太多的煤炭出境的压力;向东、南方向的煤炭主要通过东部铁路运往东部沿海港口如秦皇岛、黄骅、日照等,再通过海洋运输南下;向东的铁路大致可分为北、中、南三条到达东部各海港,分别以大秦线、黄骅线、焦作—兖州—日照线为主要干线。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省能源的转换图及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的变化图”,结合课本P 48~49内容讨论并归纳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第三个成就。

  板书: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

  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煤炭

  山西能源工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又要兼顾生态效益,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下标?49?活动内容,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教师引导)讨论时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运输成本、资源消耗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力求寻找出一条适合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言之有理即可,对有创新的回答充分肯定)

  讨论内容提示:

  (1)从经济效益来看:卖出1吨煤的价格为160元,而1吨煤发出的电可值600多元。

  (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于输煤。

  (3)从生态效益来看: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

  (4)从资源消耗来看: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通过讨论,足以让人感到事物的复杂性,综合考虑,输煤和输电各有利弊,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至今。现在,山西全省产煤量的2/3以上用以外调,出示“晋煤的国内流向图”(创设情境)。

  思考:

  1.晋煤主要的消费省(区)有哪些?

  2.山西省煤炭资源主要供应哪些地区?

  3.东北、华北地区也是我国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为何还需大量从山西调入煤炭资源呢?

  4.晋煤的国内流向主要依托哪些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

  东北辽中南工业基地、华北京津唐工业基地消费量大,煤炭资源有缺口,需从山西省调入。

  (小结)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及黄河等河流保障电厂用水,使这里逐步建成我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已成为西电东送的一条重要线路之一,已架设有大同—北京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和华北地区输送大量的电力。

  【知识拓展】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还面临一些重大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存在哪些重大问题。(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首先,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水资源总量贫乏,与全国年平均水资源量相比较,本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第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黄河给予区域开发更多利用水资源的机会,但是黄河水不稳定,其利用受全流域总体配水制约,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黄河断流问题逐渐加剧,严重威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第三,水资源损耗日益加大。随着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工业耗水,特别是火电工业与有色金属工业耗水加大;另一方面人口聚集,水浇地及居民耗水也会大幅度增加,再加上降水不稳定和水土流失,水量平衡很难保证。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建设了内蒙古引黄和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其中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分南北两部分,南干输水工程主要为太原输水,北干输水工程向大同、平朔输水。

  其次,交通运力不足。中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距,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运力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田区的开采和缺煤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的运煤东西通道,通往东北的有集通线和京包—京沈线、滨洲线三条主干线;通往华北的有四条大干线:京包—京沈线和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南北运煤通道自西而东有: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以及以海港为枢纽的沿海运煤通道。国家在不断改进和增加运煤通道和运输能力的同时,还重点建设火电和煤化工基地,将原煤转化成二次能源——电,通过空中电网输送出去,或转化成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出去,从而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大大缓解交通运力的紧张状况。

  最后,水土流失问题。这里本来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加上大面积露天开采,水土流失与风蚀沙化必将加速,因此土地恢复与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生略。

  板书:

  (二)存在问题

  1.交通运力不足

  2.水资源短缺

  3.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存在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相关的新闻报道,拟出一条适合山西能源基地发展的可行之路。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2006年初,山西省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快“中部崛起”为中心,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加快农业产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新型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到2010年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高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新课

  为实现山西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板书:

  三、产业结构调整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及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省产业结构图(2001年)”。

  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山西省人均耕地0.14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质量不高,有效降雨少,无霜期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种植业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全省铁路运力的98%用来运煤,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煤炭工业的产值及上缴利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上缴利税的37%,农民人均收入的1/6来自煤炭。

  探究:目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山西省的工业结构给山西省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山西省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一产业基础不牢,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的低效益,严重影响着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影响了山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山西省的工业结构单一,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国内能源市场竞争的激烈局面,山西必须调整以出售原煤为主的经济结构,主动构建多条产业链。

  板书:

  (一)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及邻近各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组织学生读图了解山西本省及邻近各省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如山西省煤炭、铝土资源丰富,河北铁矿丰富。(学生读图回答)

  结合山西省矿产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山西构筑的三条产业链分别是什么?

  2.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哪些资源条件?

  3.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山西构筑的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电—铝产业链,在工业炼铝中,主要采用电解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山西省铝土矿资源丰富,有了电能保证可大力促进炼铝工业发展,输出铝制品;

  煤—焦—化产业链,山西省有优质的主焦煤基地,发展炼焦业可以为省内外的钢铁工业提供燃料,炼焦的副产品如焦煤油、煤渣等还是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

  煤—铁—钢产业链,山西省有丰富的煤炭,附近省(区)有丰富的铁矿,可建立移铁就煤型的钢铁工业基地,一方面可以输出钢铁,另一方面又为本地煤炭开采和冶金工业提供机械制造原料。

  板书:

  1.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了本省丰富的煤炭、铝土矿资源及附近省(区)的铁矿资源,同时还须依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另外,产业链的发展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由单一煤炭为主转向多元化,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动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板书:

  2.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山西能源基地(1986年至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情况图”,读图分析,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1.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最大,体现其主导产业的地位。

  2.电力工业投资比重已接近煤炭工业的投资比重。

  3.高耗能的有色冶金投资比重大,尤其向铝工业倾斜。

  4.煤化工在化学工业中投资比重较大。

  由上述的四个特点能否分析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回答?)

  根源在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为此,山西省着手调整产业结构。

  板书:

  (二)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地图创设问题情境)阅读课本P53,思考并回答:山西省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保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略。

  (小结)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板书:

  1.调整原有的重化工业

  2.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能源的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燃煤发电,洗煤和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同步。

  板书:

  四、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环保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之外,还有哪些举措呢?

  同学们阅读课本P53,自主归纳、交流。

  (学生阅读课本,探究问题)

  生略。

  板书:

  1.调整产业结构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加强“三废”的治理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洁净煤技术进展。

  洁净煤技术

  泛指比传统燃煤过程更能降低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微尘污染的多种用煤技术,也专指燃煤电厂更清洁、更有效的先进燃煤技术。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以及转化技术。

  1.燃烧前洁净技术

  进行燃烧前的处理,如洗煤、脱硫。

  2.燃烧中洁净技术

  采用降低燃烧温度的流化床锅炉和提高燃烧温度的结渣式锅炉,来减少SO2和NOx的排放量或提高热交换率。

  在流化床锅炉中,煤粉和石灰粉末一起悬浮在气流中形成床层,燃烧中释出的硫和石灰起化学反应或被吸附,形成含硫的石灰粉作为废渣排出。

  结渣式锅炉是通过旋流式燃烧器,使煤在锅炉外的燃烧室内燃烧,然后再引进锅炉进行热交换,防止灰渣在锅炉管道中集结,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率。

  3.燃烧后的洁净技术

  重点是脱除燃烧后产生的SO2和NOx。

  采用选择性催化剂除氮技术(SCR)来脱除烟气中的NOx含量,可使氮排放量减少50%~80%。另一技术称为天然气再燃技术,在燃烧区上方注入少量天然气,造成一个缺氧区,使其不能形成NOx。

  将石灰石喷射到烟道管中央,采用线式喷射吸附法生成含硫颗粒,在下风口收集,可除去50%~70%的SO2。

  4.转化洁净技术

  即煤的气化、液化和焦化。

  同学们阅读课本“废水的回收利用图”,说一说工业废水回收对山西省及周围省区带来了哪些益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山西省本身水资源缺乏,在采煤、洗煤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农业也离不开灌溉水源,而所有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大量来自黄河,必然会导致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更加频繁。

  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一方面解决了山西省洗煤用水、清扫用水、绿化用水、灌溉用水,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缓解了山西省的水污染,也减少了引黄用水,缓解黄河下游缺水状况,真可谓自身受益同时造福他人。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三废”治理之一例——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包括开采挖掘出的及选洗时排出的含碳岩石。产煤就会排放煤矸石。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产”出了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量达3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三年的原煤产量,并以每年超过1.2亿吨的速度继续增加。这些煤矸石已占去了1.3万公顷以上的土地。

  煤矸石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它怕晒又怕淋。晒多了会自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淋雨后酸性水渗到土壤里,又污染地下水。

  重庆西南的永荣矿务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产”出了8座煤矸石山。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一是制砖——用矿井排放的煤矸石生产矸石砖;二是发电——用煤炭洗选加工产生的煤矸石、劣质煤、煤泥发电;三是生产水泥——用发电产生的大量炉渣生产炉渣砖和水泥。三招齐下,开始逐步吃以前留下的矸石山。目前,部分矸石山已经复耕。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如对以煤矸石等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国家限期淘汰实心黏土砖的政策。国家在实施关停常规小火电的同时,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并在上网、调峰、电价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学生小组探究)课本P54“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议理想图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1.说一说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2.对这个生态建设方案,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提示)1.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1)隔离护坝:主要作用是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流入采掘区。

  (2)排水沟:主要作用是引开可能进入采掘区的雨水或其他水源。

  (3)公路紧靠采掘区,方便运输车辆就近从工地上公路。

  (4)“固沙草方格”: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

  (5)灌木、乔木:在草方格的后面是灌木,这是在草本植物成活的基础上栽种的,灌木比较矮小,需水量较少,容易成活;灌木成活以后再种植乔木,这个过程就像草、灌、乔组成三个梯队与流动沙丘作战,草本植物在草方格的保护下冲在最前面,灌木、乔木组成二、三梯队,三个梯队互相保护、互相支持,共同与流沙作战。

  (6)在复垦区的周围,种植灌木和乔木,以防风和保持水土。

  2.对这个生态建设方案的建议

  (1)从上游引水浇灌草、灌、乔木。

  (2)引水浇灌复垦区。

  (3)采用节水型浇灌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4)在河漫滩植树种草,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5)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高乔、灌、草的存活率,同时加强养护与管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山西省能源基地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科技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同时保护与治理了生态环境,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山西能源基地的发展前景

  山西能源基地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国未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中起关键作用。第一,中国当前能源消费和生产构成中,煤炭占71%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二十年内难以改变,本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第二,能源短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区煤炭、火电开发前景可观,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短缺。第三,中国能源重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晋、陕、内蒙古地区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情况不会改变。本区区位条件优越,近京津和东北能源短缺地区,西煤东运条件好。在21世纪初期,全国70%~80%以上的煤要由本区提供,特别是优质动力煤将处于垄断地位。第四,山西能源基地将成为国家的能源“工业特区”加以强化和建设,可以吸引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既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又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成就巨大且发展前景良好。依托P50和P52的背景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媒体展示讨论问题)

  1.山西煤炭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2.如何理解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对山西经济的影响?

  3.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4.从煤炭资源蕴藏量和品种看,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山西省有何异同?

  5.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6.读图3.11,从产业结构看,内蒙古东部地区如何确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后每组派代表1~2名班内交流,根据交流情况评判各组成绩。

  略。(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和其他小组代表评判)

  (提示)1.山西煤炭工业所面临的挑战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自身开采技术水平和设备更新慢,开采成本较高,开采条件不断下降,煤炭开采不具优势;另一方面,其他能源形式(如天然气、水电、新能源等)的大力发展,使晋煤市场份额减小,致使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

  2.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为主,石油消费偏低,天然气利用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只占不到8%,而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水电都属清洁能源,其生产和利用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小,对这些能源的大力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长远方向,也是我国能源宏观调控的努力方向,目的是调整我国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使能源生产、利用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山西的煤炭外销市场的稳定,继而影响山西的地方经济。但是我们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正确面对与接受山西地方经济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之间的必然冲突,顾全大局,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山西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3.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售原煤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对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山西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多条产业链,提高煤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值。

  4.异: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矿种齐全,煤质优良;内蒙古东部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

  同:两地煤炭资源埋藏浅,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5.山西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线通过,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近便。

  内蒙古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有滨洲线、京通线、通霍线等铁路,邻近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近便。

  内蒙古东部地区还有哪些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对该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有何影响?

  内蒙古东部地区除煤炭资源外,还有部分石油、食盐、天然碱、铅锌矿、铬矿等。这些矿产在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需要煤做燃料,有些和煤的副产品共同作为化工原料。这些矿产资源为其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

  6.内蒙古和山西第三产业的比重差异不大,内蒙古的第一产业大于山西,山西的经济支柱是第二产业,占全部产业结构的50%。

  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改变其作为燃料输出的单一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褐煤的特点,形成煤—电—有色金属—输出有色金属制品,煤—气化、液化—输出煤气、液化气,煤—化工原料—肥料、吸附剂等多条产业链。还要大力提高煤炭的利用水平,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努力增加煤炭的附加值。

  【例题剖析】

  1.下列资源中,地带性分布特征最明显的是(双选)()

  A.水力资源

  B.煤炭资源

  C.气候资源

  D.森林资源

  答案:CD

  解析: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地球表面构成自然环境的日光、大气、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要素对于资源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环境。各种自然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使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各种可更新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2.下列四幅图表示自然资源(大圆a)、矿产资源(小圆b)、能源资源(小圆c)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中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动力的为能源资源,水能资源丰富与否取决于水量与落差两个要素。

  3.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天然气、石油、水电和核电

  答案:B

  解析:能源消费构成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石油为主,煤炭在20世纪50年代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比重显著下降,70年代石油提价以后,煤炭比重维持在30%左右。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增长很快,至70年代共占70%左右。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主导地位,70年代以来,煤炭比重下降,目前我国能源由单一依靠煤炭作为能源的局面向多样化迈进了一步。

  4.煤和石油在地质形成上的共同点是()

  ①中生代是造煤成油时期②生成于沉积盆地的边缘③来自于植物化石④来自地质时期古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古生代、中生代陆地上植物繁盛,森林茂密,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中生代、新生代是重要的成油时期。

  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130297万吨标准煤。读图完成5~7题。

  5.在此期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A.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量多

  B.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C.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消费量所占比重

  D.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6.2000年消费量超过生产量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

  A.煤炭、石油

  B.石油、水电

  C.水电、天然气

  D.煤炭、天然气

  答案:DA

  解析:重点是读图的方法。

  7.我国目前()

  A.以煤炭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D.水电生产呈增加趋势

  答案:D

  解析: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地区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南。华东、华南地区的能源相对较少,特别是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消费量大,需从外区调入大量的煤和石油。

  8.下列关于煤矿和所属省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神府、东胜、准格尔——内蒙古

  B.开滦、霍林河、元宝山——河北

  C.大同、平朔、西山、阳泉——山西

  D.兖州、徐州、淮南——山东

  答案:C

  解析:神府煤矿位于陕西省,东胜、准格尔、霍林河、元宝山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开滦煤矿位于河北省,兖州煤矿位于山东省,徐州煤矿位于江苏省,淮南煤矿位于安徽省。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下图,完成9~10题。

  9.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10.用煤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的主要不同是()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答案:BC

  解析: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种能源,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主导地位。它作为能源,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低,对环境污染大,因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紧张,且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为此应大力加强煤炭基地建设。为了减轻煤炭外运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用煤发电以电能的形式输出,对消费地来说很清洁;同时火电站会污染空气,火电与水电相比,水电站最大的优点是清洁且发电成本较低,但建设周期很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山西省能源基地为案例,深入探讨其开发利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一课时

  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一)自然条件

  1.煤炭资源、煤层气储量丰富

  2.分布范围广

  3.煤种齐全

  4.煤质优良

  5.开采条件好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广阔

  2.交通便利

  第二课时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一)成就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扩大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二)存在问题

  1.交通运力不足

  2.水资源短缺

  3.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第三课时

  三、产业结构调整

  (一)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

  1.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2.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二)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1.调整原有的重化工业

  2.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四、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二)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三)加强“三废”的治理

  第四课时略

16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