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我国的三大自然和经济区是选修2地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也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 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
  [归纳]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承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同时同学们考虑它的划分与三大阶梯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看幻灯片(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土壤)
  [讲解] 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同学们看P3第二段,总结一下,回答我让你们思考的问题。(此时,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
  [总结][板书] 划分标准不同[叙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区的特点,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
  [总结填表]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占全国面积的45%,人口的95%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貌单元,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的4% 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的1%.
地形 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的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3000米以上山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 海拔40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
气候 夏季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400mm. 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气温低,冻土广泛。风力大,水汽少
水文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区,河流短小,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多咸水湖。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使许多江河的发源地;多冰川,湖泊。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谷内有森林。
土壤 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人类
活动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该区较脆弱,易受破坏 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叙述总结]通过本节学习让我们学到了怎样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各大自然区的特点。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我们学到了一些地理学的方法。深刻体会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 思考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来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如你对西部大开发在自然方面的看法,对南水北调在自然方面的看法等)
  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2、使学生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3、使学生明白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4、继续加强学生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疑点:
  1、 重点: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西北干旱半干区的东西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2、难点:理解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挂图;各自然区景观图片;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并多种教学法的结合。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三大自然区是什么?它们怎么划分的?各区的特点是什么?
  [总结导入新课] 我国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它们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基本要素。各区的特点刚同学已从植被,水文等方面叙述了。现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同样在各区内部仍有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这样各区的内部会怎样呢?现在我就来学习。
  [板书]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叙述]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时思考为什么在同一区会有这些不同的景观。
  [活动] 播放图片(热带季风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讲述] 看了这些图片,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都是东部季风区的景观,可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要从头说起,我们学习过由于太阳的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式不同的,正是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纬度的景观不同。在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很大,所以差异就很明显了。这正是由于热量条件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区的北部气候湿润程度随着局还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成为东西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北向南,我们将该区划分为四个自然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现在同学们看课本P6-7总结各区的特点。
  [板书]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北部湿润程度)
  2、分区及特点:(表在课件上完成)
东北温带湿润地区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积温 积温3200℃ 4500℃ 7500℃
温度带 寒温带,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干湿区 湿润,半湿润 湿润,半湿润 湿润 湿润
气候类型 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暖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貌 平原广布,三面环山 大平原,高原为主,西高东低 山地,丘陵,盆地 低山丘陵
植被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植被常绿,季节变化不明显
土壤 肥沃(黑土) 黄土 红壤 淋溶性强烈的土壤(红壤、砖红壤)
农业
活动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主要产品 大豆,玉米 小麦,棉花 水稻 咖啡,可可椰子,油棕
  [叙述] 同学们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的原因是热量条件变化产生的,那么西北干旱半旱区的内部又是怎样呢?让我们继续看一组图片。
  [活动](播放图片:草原景观图,荒漠景观图)
  [叙述] 我们刚看到的两幅图,都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可一个是“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大草原,一个是“大漠孤烟直”的凄凉荒漠。差别巨大是为什么呢?是东部季风区的南北热量差异吗?不是,因为它们几乎在同一纬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本P7-8。
  [归纳] 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东部季风区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离海洋远近造成的,也就是水分变化。随着水分的变化,从东到西,植被这面“镜子”可充分的体现:
  [板书]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干湿程度:分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降水量 年均降水量150—450mm 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
温差 年较差35—40℃ 年较差,日较差很大
地貌 海拔1000-1200米的高原,高原广阔,少山脉。 山地,盆地
水文 除黄河、西辽河,多为内流区 发育河流多;流程短;水量少
植被 草原 荒漠草原

生产类型 畜牧业,旱作农业 绿洲农业
主要产品 牛,羊,奶制品 旱粮,葡萄,棉花
  [叙述] 我们学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都是水平地去看的,现在我们从垂直方向看一看,又会怎样呢?那咱们到青藏高寒区去看看。青藏高寒区也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分异,由于地形和海洋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在青藏高寒区有很多高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这使得该区的垂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的自然带。由于这种垂直差异的显著,使得该地的人类活动也受其影响,河谷耕作,高山放牧,可见人地关系是多么密切啊,这就需要我们和自然和平共处,只有人地关系协调了,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板画]三、垂直分异:
  [总结]:今天我们到三大自然区内部走了一趟。使我们更加感到自然的博大和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的鲜明的学科特点。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的两道题。P9
  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 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 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 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 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 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 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快 较东部慢 西部较慢
  [叙述] 同学们可看三个地带GDP的增长 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 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 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 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 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 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 (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 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第四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
  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2、 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 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97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