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重点。

  2、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客观评论当今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把握。

  提问:“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论证分析。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请同学们先浏览l~7段。

  提问:文章一并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 “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问:“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明确:封闭、落后。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

  提问: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明确:搞“送去主义”。

  提问: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明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提问:为什么要送?

  明确: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提问: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媚外、讨好。投降。

  提问: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明确:捧,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提问: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反语,这是写作手法。“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提问: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提问: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明确:叫花子,要饭的。

  提问: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明确:同情他。打发他。

  提问:“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明确: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提问:“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毒害。欺骗。侵略。掠夺。

  品味语言: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小结: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拿来,自己来拿!鲁迅先生提倡“盒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思路称为因果论证。

  (二)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

  提问: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明确:泛指学术文艺。是文化遗产。

  提问: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三种人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虚无主义,盲目排斥。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提问: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明确:占有,挑选。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明确:鱼翅、鸦片、烟枪和魍灯、姨太太。

  提问: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明确:“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有益。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明确: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提问:没有害?

  明确: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提问: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提问:送博物馆干什么?

  明确:展览。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提问: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请她们各自走散。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提问: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段。(学生朗读)找出结论的句子.——“我们要拿来。”

  提问: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明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提问: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提问: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给自己用。那么,自已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明确:拿自己没有的。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论证拿来主义时,鲁迅先生运用了一种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论证方法,那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小结。

  这节课,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我们已基本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拿来”这一话题,希望大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拿来主义》,在前面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论证结构,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文章大意?举手回答。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谈的是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颢,文章在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拿来”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最后重申观点,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思考题: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思考一下,在外来事物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拿来主义?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二、价值拓展。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

  明确:我们当然要拿来,拿来高新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问:其实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拿来”的东西,哪位能举几个例子?

  (学生举例)

  提问:认为哪些该拿,哪些可少拿?

  明确:的确,“洋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很多“洋货”较之国货质量也要好得多。但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国产“洋货”,标上一个洋名,就畅销市场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明确: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商家抓住消费者心理,用“新瓶”装“旧酒”,给商品加一个洋名,如饼干不叫饼干叫曲奇、克力架,服装、化妆品更是洋文满天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这种风气下,很多人还对自己进行洋化包装,如做希腊鼻子,染英国头发,漂美国脸蛋,糟蹋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美。这样说来,我们是否还是实行“闭关主义”为好?

  明确:实行“拿来主义”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封闭,谁就落后。历史也以铁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有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个道理:封闭只能导致停滞和腐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更多地吸收外国的高新技术,而不能浮于表面,只学一些形式的东西。

  在课文中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作喻,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指出正确的方式应是“占有,挑选”。在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在当今社会,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们应该先挑选,再占有,对我们有益的就拿来,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

  其实课文中的“占有”只是一种态度,而非实际做法。鲁迅先生强调不要“闭关自守”,而应勇敢地“拿来”,他着重谈的还是“挑选”。当然,时代不同,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怎么去挑选呢?

  明确: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挑选。这就要求我们在挑选之前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不好的东西不要,但也不是好的全都拿来。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企业盲目引进外国生产线,拿来之后却派不上用场,因为配套设施没跟上,于是造成资金积压,最后企业宣告破产。我们要吸取教训,拿来之前,先想一想拿来之后有何作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提问:我们应该是“各取所需”,除此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明确:我们要睁开雪亮的眼睛去挑选,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比如某家法国化妆品公司打人中国市场。宣传其名牌产品,寻找代理商,广告做得天花乱坠,一些商家纷纷代理销售,一些人也因追求名牌而大力购买,结果因此类化妆品对东方女性皮肤有强烈刺激,顾客纷纷要求赔偿,代理商损失惨重,一时弄得“谈此色变”。对外来商品,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哪来之前要做好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情况下,选择尤为重要,世界日新月异,时代激流一浪接一浪。如果我们赶潮流,有什么新鲜事物就拿来,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处处被动,不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刚才说的“日韩剧”,其中确实有精品,但是跟风就不好了,我很讨厌现在的年轻人打扮跟风,简直有损人格。毫无选择可言!

  提问:在课文结尾,鲁迅先生指出了拿来之后处理的方法:“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如今,我们拿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商量商量,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我们拿来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但毕竟是别人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进行改造,把它变成适合我们使用的东西。比如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是从苏联拿来的,但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全盘照搬,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稳步发展。

  拿来人家的东西之后,在学习长处的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要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确要有创新思维,从实际出发,引进然后创新,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使用。课文中的观点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们不加讨论。

  刚才我们一起商讨了现代版的“拿来主义”,但我们只顾一厢情愿地“拿来”,忘了还有“送来”的东西。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是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而今,我们还怕不怕?

  “送来”的东西,比如吸毒,暴力等,的确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具备正确的思想、坚强的意志,不涉足其中,就不用怕了。

  提问:别人“送来”,根据“礼尚往来”的原则,我们也得“送去”。鲁迅当时是反对“送去主义”的,而今我们要不要“送去”,送去什么?

  明确:要“送去”。我们要将优秀的产品送出去,将我们优秀的作品送出去,将我们悠久的文化送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要送去。为什么我国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作品,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那么多的优秀影片,也未能跻身奥斯卡金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送出去”做得不够。我们相信我们优秀的东西一定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成龙、李连杰的武打片成功打进好莱坞就是证明。

  三、总结。

  对一种文化,一种物品,一种技术我们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全面地分析了对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的态度。而现在也一样,传统并不过时,洋货也不一定就适用,应此我们应该批判着接受。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因果论证

  要自己来拿

  大宅子——文化遗产

  鱼翅——文化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并存 比喻论证

  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文化糟粕

  附:关于“拿来主义”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摸门,甚至破门跳窗而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紧凑,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只开了半扇窗,却关不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半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 (钱钟书《“走向世界丛书”序言》)

>>>下一页更多“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注释”

1335201